..續本文上一頁意識妄心,欲推測籌度,如來所證無上菩提,叁智圓覺之極果,此屬修成。如法華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即佛所證叁藏一心也。此心非識所知,非心所測,祗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豈可以所知之心,妄自測度哉。
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者:用世間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滅,不合相容諸語言,欲入佛之知見。此佛知見,非指佛所得之叁智五眼,乃指衆生六根中所具,叁藏一心也。上無上菩提約果言,此佛知見約因說,以顯叁藏一心,生、佛平等。此因心,即如來密因,大開圓解,方能契入,豈可用世間語言,妄冀得入耶? 此文即謂本妙覺心叁如來藏心,在本覺因中,在妙覺果上,皆不可思議,以所知心測度,用世語言求入,乃互影言之。實則此心,在因在果,均非擬議思量之所能及。古雲:“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第二峰頭,諸祖略容話會。”問:“佛知見,明標佛字,何以約衆生因位耶?”答:“《法華經》雲:“佛爲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第一爲開衆生,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足知佛之知見,乃衆生本具六根中,不生滅性,即是佛知見也。”古有問善知識:“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是指根性,爲佛知見,但舉前後二根,以攝余四。衆生雖然本具,皆各埋沒于塵垢之中,故佛爲開其本有佛之知見,使得清淨也。
第二爲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爲本經,佛向阿難眼根指示,不動、不變、不失、無還、乃至見見非見,此即示佛知見。第叁欲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本經佛爲阿難,始自根中指出,更爲會通萬法,淨極一心叁藏,令起奢摩他,微密觀照,圓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衆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于世。即本經,欲令阿難依圓解,起圓修,得圓證,直趣無上菩提。須知無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見;而佛知見,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見,今指根性,不獨我佛如是,十方諸佛皆然。下文第五卷,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今欲知,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複欲知,無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是結解,不離六根之理。阿難問佛,佛爲釋雲:“知見立知見,即無明本;知見無知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亦分明指根性,爲佛知見,無足疑也。二普責思議竟。
卯叁 結喻推失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此舉喻。琴者禁也,謂禁製邪淫,以歸雅正。長叁尺六寸,以象叁百六十日,徽用十二,以象十二律,古止五弦,以明五音。所以帝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章,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合君臣之德,今之所用七弦是也。瑟者蕭瑟,謂其聲箫箫然而清也,弦有二十五,古詩雲:“二十五弦彈夜月”即此也。箜篌十四弦,乃師延所作,聲自空出。琵琶四弦,用手前推爲琵,後卻爲琶,取作時運指爲名。此四種皆絲屬之樂,喻凡夫、外道、聲聞、緣覺,各有一心叁藏妙體。體中具足妙用,喻樂器雖具妙音;若無妙指善彈,終不能發音,喻凡、小本有藏心,雖具妙用,若無妙智契理,妙用亦終不發矣。
汝與衆生,亦複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複如前所喻者是也。寶覺真心:即如來藏心,此心性覺妙明,如同摩尼寶珠,其體本妙,其用本明,體用圓融,即體即用,是謂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圓滿具足叁如來藏心,若有妙智,必發妙用。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此佛以己爲例,佛有妙智,證妙心之體,稱體起用,故按指之時,海印叁昧,便即發光。此是有妙指,即發妙音,喻中略而未備。海印叁昧,乃佛心叁昧,《華嚴賢首品》雲:“衆生形像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叁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湛,應物而形,猶如海水澄湛,萬象皆印,故以名焉。
佛心海印叁昧發光,大用現前,照破諸妄,複本心源,證極無上菩提,照見九界衆生,同具佛之知見。汝暫舉心,塵勞先起者:指滿慈及凡、外二乘,雖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無有妙智,不發妙用,暫一舉心,即隨舉一念,分別諸法,皆在心外,皆爲實有,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起即發也。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爲足。
此推究不發妙用,而發塵勞之因。由即因也,因發心之初,不發勤求無上菩提之心。梵語菩提,此翻覺道,大覺世尊,所證之佛道。但愛念小乘,易修易證,厭苦斷集,慕滅修道;縱汝修成漏盡無學,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屬化城僞寶,螢光小智,汝等便自得少爲足,所以無妙智,不能發妙用,與琴瑟等,無妙指不能發妙音者,何以異也?初正答次問竟。
醜二 兼釋轉難 分二 寅初 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 二 如來拂深情而示頓歇 今初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滿慈聞前,萬法生續,起于無明,故欲求索無明之因,而擬奮修以斷之。不知諸妄尚可推究其因,惟此無明,爲諸妄根本,更無所因。前于迷人,惑南爲北文中,佛已與開示,此迷即無明無本,性畢竟空,滿慈尚猶未了,再此詢問。按滿慈之意,因被佛責,由不勤求無上菩提,愛念小乘,得少爲足,故今回小向大,欲索妄因,拔本塞源,以期究竟聖乘也。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者:是就己與佛對論,真心平等,例知諸佛衆生,亦複無二。寶覺圓明,真妙淨心者:即前佛雲寶覺真心,此加圓明妙淨,四義而已。本覺真心,喻如摩尼寶珠,故稱寶覺;其體圓滿清淨,一塵不染,仍屬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遺,仍屬不空藏;妙則雙照空有二邊,淨則雙遮空有二邊,仍屬空不空藏。此一心叁藏,我與如來,無二圓滿,無高無下,不增不減,生佛平等也。
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者:此敘久迷,昔指過去時,最初從真起妄,竟遭無始妄想所誤。無始妄想,即無明也。以無明曰迷,亦曰癡,若言無始無明,即最初癡相,若言無始妄想,即迷中動相。滿慈小乘,但知六識,安知無始無明妄想?因聞佛答忽生文中,說性覺必明,妄爲明覺,由此妄明之無明,妄覺之妄想,即根本妄想,妄上加妄,故有世界、衆生、業果之忽生。久在輪回:則領上衆生業果二相續之文,以是因緣,衆生相續,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者:今生何幸,得逢如來,依法修學,而證聖乘。此即四果無學,有余涅槃,無明全在,猶未至無余涅槃,究竟果覺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者:諸妄指妄惑,妄業、妄報,叁障圓滅無余,即涅槃斷果;獨得妙覺真心,惑淨智圓,真常不變,即菩提智果。此即與佛對論。論本,則寶覺真心,無二圓滿;論迹,則有余究竟,相隔懸殊,無非無明細惑之所爲障也。
敢問如來:一切衆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此正索妄因,承上寶覺真心,生佛無二。敢問如來,十方一切衆生,何因有此無始妄想,自蔽妙淨圓明,叁如來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輪回之淪溺,竟與如來本來無二者,歧而爲二耶?初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竟。
寅二 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 分四 卯初 喻明無因 二 以法合喻 叁 示令頓歇四 結喻非失 今初
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複問汝:
汝雖除疑者:以滿慈一疑萬法生續之因,聞說不空藏,從真起妄,隨染所成,其疑已除;二疑五大圓融之故,聞說空不空藏,譬如太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虛空爲明暗所依,不爲明暗所變,觀相元妄,不傾奪,則諸礙何成?觀性元真,能合融,則萬用齊妙!其疑亦除。複知自己與佛,寶覺真心,無二圓滿,則大疑已除。余惑未盡者:尚余妄因之惑未盡,不達妄元無因,故欲強索,而擬奮修以斷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爲喻,令得即喻知法,故曰: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之中,乃舉一事,今複問汝:
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已頭,不見面目,以爲魑魅,無狀,狂走。于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此舉喻辨定。故問之曰: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達多,譯雲祠接,父母禱神祠而生,故以名焉。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反嗔自己之頭,爲何不見面目,以爲是魑魅是山澤之鬼,無狀狂走。所引此事,但取此句爲喻。以狂走喻無明,最初一念妄動,無故喻無明無因,故問滿慈,在汝之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無故發狂,更無其他事故。無狀無故,即是無因,佛欲其自審自悟,即喻知法也。
卯二 以法合喻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爲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此以無明無因,合喻中無狀狂走,故上解雲:但取此句爲喻,以法中並無他義,不必勉強配合。此段直標無因,前二句舉所依真。妄依真起,真雖爲妄所依,真本不生妄。 妙覺圓明,本圓明妙者:覺即寶覺真心,具足妙明圓叁義,亦即一心叁藏。妙爲寂體,不立一法,屬空藏;明爲照用,遍現諸法,屬不空藏;圓爲體用雙彰,寂照互具,圓融無礙,屬空不空藏。此叁藏是本來心,故叁義皆本然,曰本圓、本明、本妙,不假修爲,本來無妄。 既稱爲妄四句,既稱名也爲妄,自然非實,雲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體,雲何名妄?
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曆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此明妄因無始不可說。自諸妄想:即指無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轉相依,叁細四粗,後後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無始妄想則無因,從迷積迷,上一迷字,即無始無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續;下迷字,亦叁細四粗…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