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顯藏心隨緣之用。然用應有二:一、隨染緣起六凡用。二、隨淨緣起四聖用。今爲開迷成悟,故單取染用爲言,而全用更在下空不空藏中。 此牒定所疑科,乃是略牒。于滿慈所述中,略去一切根、塵、陰、處、界等,皆如來藏,但牒清淨本然一句,于所問中,但牒雲何忽生,山河大地?略去諸有爲相,次第遷流,終而複始叁句。所牒之語雖略,意必具含。
寅二 舉真勘問
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空藏說真如門,不空藏說生滅門。生滅門中,有覺不覺二義,覺義是真,不覺是妄。性覺本覺,即生滅門所依之真。《起信論》雲:依本覺而有不覺,複由無明不覺,生起叁細六粗,乃有世界、衆生、業果叁種,忽生相續。今佛舉所依真覺,勘驗滿慈,是否錯認? 性覺妙明,本覺明妙:是佛常與諸菩薩,宣說其義,滿慈在座,自是常聞。故舉以問雲:汝常時豈不聞如來佛自稱宣說耶?性覺本覺,原一真覺。性約一真理體之謂性,本表天然原具之謂本,不涉事用,不論修爲,即萬法之真源。妙明明妙: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妙是不變之體曰寂;明是隨緣之用曰照,此明亦祗是理具之照用,非事造也。佛舉此二語,具有深意:一顯無明萬法,離此無依;二顯寂照本具,豈假妄明?
富樓那答言:唯然世尊。唯然應諾之詞,猶言是也。我常聞佛,宣說斯義:即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之義。滿慈聞雖常聞,但屬聞言,並非聞義,觀下自知。交師雲:此問全似初問阿難,見何發心,是皆借舊見聞,以發開示之端。
寅叁 審得其惑
佛言:汝稱覺明,爲複性明,稱名爲覺?爲覺不明,稱爲明覺?
滿慈說法第一,既已常聞斯義,定必常說。佛乃問言:汝稱說覺明之時,究竟意中,如何解說?覺即性覺本覺,明即妙明明妙。爲複下雙舉真妄,以審看滿慈還是識真耶?還是認妄耶?問雲:汝爲複以性本自明,稱名爲覺,即本具靈明,不必加明耶?爲是覺本不明,必須加明于覺,方稱有明之覺耶?此中本具靈明,乃爲真覺真明;必須加明,即是妄覺妄明。雙舉審問,以驗取舍,全似征問阿難,心在何處?以何爲心?皆欲逼出生平所誤認者,而斥破之也。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爲覺者,則無所明?
此滿慈竟取于妄,答言:若此覺體不更加明,名爲覺者,則單名爲覺,實無所明矣!觀此詞中,反排真覺,細察意中,深取妄覺,則屬聞名昧義。首句不明二字,與上段不明不同,上是假說覺本不明,此乃承言不更加明,字同義異也。 《正脈》雲:此答全似,阿難與佛诤言: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皆被佛征出,素所迷執,而不覺其非者也。但阿難所執,六識妄心,滿慈所執,根本無明,粗、細、淺、深、迥然有別。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首二句牒定滿慈之言,下則施破。佛言如汝所說:若無所加明于覺,則無有明,單有覺者,在汝之意,必定有所加明于覺,方可雙稱明覺也。汝竟不知,一有加明,則覺明二義,皆雙失矣!何以故?體外加明,則非本有之明,時生時滅。
有所非覺,無所非明二句,即說一有加明,則覺明二義雙失之故,若起心有所加明時,則非本明之真覺,若失憶無所加明時,則此覺又非有明矣。以滿慈未悟真覺,本具妙明,故必欲加明于覺,不知一經加明,則時有時無,不得常住矣! 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以滿慈必欲加明于覺,以致覺明二義雙失,全墮無明。無明又非真覺即性本二覺湛然,妙明之性;妙明則常寂常照,豈時有時無耶?此中有所非覺,無所非明,其意稍難領會,今以喻明之:真覺本具妙明,如摩尼寶珠,本具光明照用,珠光不相舍離,則珠即光,不必更加明而明之;妄覺性本不明,如電燈泡,狀若摩尼,必加電氣以明之。有所非覺句,有所加明,則非真覺,如電燈泡,必加開關一開則明,明雖已明。非真摩尼珠;無所非明句,無所加明時,則非有明,如電燈泡,開關不開時,則無有明。此二句即覺明二義雙失,咎在加明也。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
此結成妄本。必明即是無明,無明乃爲結妄根本。此必明二字,諸家多作必具真明解。今按上文,佛舉真妄二覺,雙審滿慈,滿慈以必須加明于覺,方可稱爲明覺,佛即直斥,加明之非。此二句則結歸。 性覺必明,妄爲明覺者:性覺則性本二覺,本具妙明明妙,並不假明而明之。汝意必定要加明于覺,方稱明覺;此必定加明之一念,即是妄爲,乃不當爲而爲也。遂將妙明轉爲無明,真覺變成妄覺矣!此必明必字,即下文知見立知立字,自心本具真知真見,無庸更立知見,故佛告雲:“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此必明亦即無明本也。
《正脈疏》雲:無明親依真心本覺,獨居九相叁細六粗之先,別名獨頭生相,根本不覺,曰癡、曰迷。及無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能隱真覺之體,二、能發萬有之相,下文自見。問:“生相無明,等覺未了,今言加明于覺,意何淺近?”答:“此惑在叁細之前,本非菩薩所知,惟佛現量親見,如來有勝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覺,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則如啞人見賊,叫喚不出矣!法王自在,豈如是耶?”問:“借言非真,甯不誤人?”答:“豈止不誤,仍有大益。如來親見等覺菩薩,諸念皆盡,惟余此念,佛法不得現前,此念若盡,便入妙覺果海,故令頓根衆生,但了法空心淨,一念不生,遙契如來涅槃妙心,自具照體,不用重起照察,起照便同此中,加明于覺。永嘉雲:“倘顧還成能所。”顧字便是明字,能所者,本惟一真本覺,妄成能明之明,所明之覺,而能所俱非真矣!佛祖一揆,若合符節,希頓入者,宜究心焉!”
寅四 正明生續 分二 卯初 初之忽生 二 後之相續 卯初分二 辰初 無明不覺生叁細 二 境界爲緣長六粗 今初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此明依真起妄。無明爲妄本,此乃生起叁細前二細惑,下即細境。首句論真,二句起妄,覺即性本二覺,是所依之真,真覺非所明之境,以本具妙明,不落能所也。特因必欲加明之故,遂轉妙明而成能明之無明,將真覺而立所明之妄覺。因明明字,即屬無明;立所所字,即屬業相,不可作境界解。境界在此四句之後。交師順解叁細,得佛意矣!此如《起信論》雲:一以依本覺,故有不覺,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爲業。”此文較論文更有發明。論言心動,未明何故心動?此則說出,因加明于本覺,而引此心動也。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者:上句即立所之業相,下句即轉相。因業相之所,既已妄立,複由無明力,轉本有之智光,生汝能見之妄見。即以業相爲所見,妄能即能見相。即《論》雲:“以依動故能見。”動即業相,業者起動義也。與下第五粗不同,此亦較論文更有發明。論中未明依動,何以即成能見?此中說出,業相之妄所既立,引起妄能耳。下文謂所妄既立,明理不踰是也。
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
此叁細中後一,乃屬細境。無同異中:即第八識業相之中。以最初一念無明妄動,將整個如來藏真空,變成晦昧空境。空是同相,界是異相,世界之異相未成,虛空之同相莫顯,以因異方可顯同,今既無異,所以無同。 熾然成異者:此成異之原因,乃在妄能,妄能即第二細,轉相見分。既有能見,而諸法未成,無有所見,即以業相爲所見,業相但一晦昧之空,無有一物可見,見分定欲見之,見之既久,現出境界相。此即顯見不失科中雲:“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又即後文偈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是也。如人瞪目觀空,瞪久發勞,則見空華。 熾然火光盛貌,既結暗而成四大之色,如火光起于夜暗之中,熾然顯著。此境雖顯,尚在本識之中,有人見此熾然,不敢定爲細境,乃指六粗者,非是。論文釋此現識即現相又曰相分境界相,則雲:“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又曰:“隨其五塵對至即現。”何異熾然之說。
異彼所異,因異立同:第一異字是活字,不同也;下異字皆實字,即異相之境。謂異于彼熾然所成之異相境界,因對異相之界,而立同相之空。即論雲: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境界兼色與空。同異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此叁句當指衆生,承上虛空之同相,與世界之異相,一同一異,形顯發明,因此複立,無同無異衆生之境。衆生形貌各異,故曰“無同”。知覺本同,故曰“無異”。問:“此中虛空、世界、衆生,指爲細境,與粗境何別?”答:“此惟在本識中,結暗所爲之色,即叁類性境,根身、器界、種子,與粗境作胚胎耳。”此叁細,如前二卷所雲:“晦昧爲空,空晦暗中,結暗爲色;色雜妄想,想相爲身。”又如下文偈雲:“迷妄有虛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國土,知覺乃衆生。”皆從真起妄,妄有空、界、衆生。
《正脈疏》問:“通上順釋叁相,甚生次第,但釋因明立所,則曰,因妄爲能明,引起所明,以立業相,此雖經無能字,推意補之,亦通。次經明言,因所生能,予即釋爲業生轉相,似亦自然之序。但妄明既以業相爲所明,轉相亦以業相爲所見,此何別乎?又轉相何不以境界爲所見乎?”答:“汝言妄明,以業相爲所明,此言非是。蓋妄明最初依本覺起,妄以本覺爲所明,本不期于業相,其奈本覺,元非可明之境,由是本覺,卒不可明,而徒以帶出業相爲所明耳!故佛言:“覺非所明,因明立所”其旨顯然。”“汝次又言:轉相以業相爲所見,斯言不差。蓋轉相依業相起,妄以業相爲所見,本不期于境界,其奈業相,元非可見之相,由是業相卒不可見,而徒以帶出境界爲所見耳!故佛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等,其意更顯”。 是故經文,所之一字,上下連帶二能,而上隱下顯,且上爲生所之能,…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