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是所生之能,如祖與孫,何言無別?能之一字,上下連帶二所,而上顯下隱,且上爲生能之所,下是能生之所,亦如祖孫,豈得混同。
辰二 境界爲緣長六粗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如是指法之詞,即指境界相,從無而有,因異立同,由是空、界忽生;複因同異發明,而無同異之衆生,亦相繼而生;如是藏識海中,境風擾動也亂。相待者:互相對待,由妄境引起妄心,則爲緣之意,以境界之相,爲生七轉識之像。 生勞:即引起第七識,創起慧心所,對境分別染淨,執爲心外實有,不了自心妄現,起智分別智即慧心所,轉生勞慮,故曰“生勞”。即第一粗智相,屬俱生法執。論雲:依于境界,分別愛與不愛是也。問:“前轉識緣境界相,智相,亦緣此境,二者有何差別?”答:“轉相緣境,是第八識見分,精明之體,但如明鏡現像,不起分別:智相緣境,不了唯心所現,執有定性,分別染淨,即屬分別事識”。
勞久:即第七識,恒審思量,相續不斷,勞慮經久,故曰“勞久”。即第二粗相續相,屬分別法執。論雲:“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是也。 發塵:即第六識,周遍計度,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發生染著塵念,故曰“發塵”,即第叁粗執取相,屬我執俱生。論雲“心起著故”,起著與發塵義同。自相渾濁者:即第六識,依前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假名言相,循名執相,顛倒特甚,以致心水渾濁不清,故曰:“自相渾濁”。則第四粗,計名字相我執分別。論雲:“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是也。 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者:由是是字,遠指無明叁細四粗,從迷入迷,妄上加妄,近指計名字相,由此引起諸業,即第五粗,起業相。論雲:“依于名字,循名取著,造種種業”是也。塵勞即是煩惱,煩惱有染汙、擾動二義,喻之如塵如勞。共有八萬四千,約未起身口屬惑,已起身口屬業,今由惑引起身口,造一切業,業因既成,業果隨至,無可幸免也。 問:“粗境未成,安得遽有身口?”答:“語雖約從初起次第而談,理實無始,豈真未成粗境之前,而絕無身口哉?細境中既有根身,當有身口,且論亦約從初起,亦須于第六中,方成身口。疏釋起業,明用身口,若必執第六方有身口,則前相憑何起業?而執取等,憑何計我我所哉?語雖有序,而意須圓活,不宜泥也。”
起爲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爲同,世界爲異,彼無同異,真有爲法。
此確答滿慈所問。前四句,答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後二句,答諸有爲相即衆生業果。從性覺必明起,乃展轉敘其來源耳。由依性覺,妄起無明,因此無明,發生叁細,複緣境界,而起塵勞,惑業妄因已成,依、正苦果斯現。故雲:起成有相處,則山河大地,而爲世界;靜而無相處,則空廓虛通,而爲虛空。空不動搖,是故曰靜,此依報之世界,本不離前之細境。言此虛空,即爲前同相,所發之現行;此世界,即爲前異相,所發之現行。汝問:雲何忽生山河大地?即由是而生也。 彼無同異,真有爲法者:此答諸有爲相,亦明不離前之細境,與上四句,文法不同。上是指後即前,此是取前顯後,取彼細境中,同異互相形顯,所發明無同無異之相。以成此衆生業果,真有爲法。此正報衆生業果,亦前細相所發之現行,即第六粗業系苦相。《論》雲:“以依業受報,不自在故。”爲業系縛,而墮五陰叁界二獄之中,無由出離,不得自在。汝問:雲何忽生諸有爲相?即由是而生也。 交光法師雲:但約萬法初成一周,而說忽生矣!又約修時逆斷,顯此次第,權說初成次第,令觀順生之次第,易于開悟。而不至迷悶;了逆斷之次第,易于修證,不至僭亂也。又當知經自無明,以至粗境,多用能所,上下連持者,令知能所,乃生萬有之端,行人于真妄分明之後,一念頓絕能所,可以把定萬有,坐還清淨本然,所謂:“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矣。初初之忽生竟。
卯二 後之相續 分叁 辰初 世界相續 二 衆生相續 叁 業果相續 辰初又分叁巳初 生能成四大 二 生所成四居 叁 結成種相續 今初
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
上依真覺,妄起無明,而成輾轉虛妄之十相;此由無明妄力熏變,而成地、水火、風之四大。世界雖由衆生業感,推究根源,亦由無明妄心而起,四大依無明而有,世界由四大所成,故交師科爲能成四大。 此風大。覺明空昧者:乃由真覺之體,已起妄明,遂將真空變成頑空晦昧之相。相待成搖:即明昧相待,互爲傾奪,而成搖動之風。世間諸風,不出妄心蕩動所感,可見風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之動相耳!
動蕩不已,積而成輪,故有風輪,執持世界。而世界最下,全依風輪,而得住故。風力極大,而有執持之功能,如海上輪船,重而不沈者,因有風鼓之力所持故。《俱舍論》雲:“謂諸有情,業增上力,世界最下,依虛空,空輪之上,有風輪”是也。
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
此地大。孤山法師曰:土與金皆堅性,俱屬地大。因空生搖者:因空昧覺明,明昧相傾,巳生搖動之風,此牒風大。堅明立礙:乃屬地大;此大由堅固執心所成,堅執妄明,欲明晦昧之空體。其奈空體,卒不可明,由執心故,遂乃結暗爲色,而立地大堅礙之相。世間地大,不出妄心,堅執所感,可見地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之堅相耳!
彼金寶者,又爲地大之精,地性堅礙,莫過于金。明覺立堅者:則指依無明妄覺,所立堅礙之相,如癡情化石之類。堅執不休,積而成輪,故有金輪,保持國土。而世界一切國土,皆依金剛輪,而得住故。如密部所說:“地大最下,有金剛際”是也。
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爲變化性。
此火大,依前風、金之所轉生。堅覺寶成者:堅執妄覺,所立之金寶既成;此句牒前地大。搖明風出者:搖動妄明,所感之風大複出;此句牒前風大。風金二大,則爲生起火大之因。 風金相摩者:風性屬動,金性屬堅,一動一堅,相摩相蕩,故有火光之功能,而爲變化之性質。變起世間,一切萬有,世間諸火,不離妄心,摩蕩所成。可見火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一念之熱相耳!火無持含之輪用,但有變化之功能。至後所成四居,功方顯著,與前後叁輪,相待轉生,俱帶無明妄心之相。應按本宗發明,勿取外教所說,反晦經旨。
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
此水大,依前金、火之所轉生。文雖不帶心相,義亦無明,妄力所致。寶明生潤者:金寶之體明淨,明能生潤,如五金之屬,遇熱氣而出水也。火光上蒸者:即火大之光,上蒸于金。郁以成氣,氣以成水。如南風之天,萬物多蒸而出水也。以寶明映以火光,蒸潤爲水。世間諸水,不離氣積所感。可見水大之種,乃是無明妄心中,金、火二妄,蒸潤所成耳。蒸潤不息,積而成輪,故有水輪,含十方界。如華嚴經所明,諸世界刹種,皆依香水海住是也。
按本經,世界地大依水輪,水輪依金輪,金輪下有火輪,火輪下有風輪,風輪下有空輪。空輪依無明妄心,晦昧所成;無明依本覺,無明是不覺之相,究竟不離本覺之性。足見世界始于真妄和合之心,而識藏不離如來藏,若離如來藏,悉無自體故。前會四科,融七大,一一無非如來藏性,此四大,即爲能成世界,萬法之本,無明又爲能成四大之本也。
巳二 生所成四居
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爲巨海,幹爲洲潬。
上文依無明而成四大,此科依四大而成四居。四大之性,雖各相違,實則相濟,如火性本屬上騰,水性本屬下降,一騰一降交互發生,立諸堅礙,而成器界。卑濕之處,積水而爲巨大也海;幹燥之處,環水而爲洲潬。蓋海非獨目于水,以注水之巨坎,爲水居衆生所依處。《灌頂》雲:“浮土可棲曰洲,聚沙堪住曰潬。”即四大部洲,爲陸居衆生所依處。
以是義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首句以水陸二居,是水火交互發生之故,可以驗其氣分。彼大海本注水之處,不應有火,以不忘火之氣分,故火光常起;彼洲潬本質礙之地,不應有水,以不忘水之氣分,故江河常注流也。
水勢劣火,結爲高山,是故山石,擊則成焰,融則成水。
此山居處。山亦水火交發之堅相。水勢若劣于火勢,火勢若勝于水勢,則水隨火之力,結之而爲高山,如熬水爲鹽,堆積如山,足證水亦可結。是高山亦水火所成之故,下亦驗其氣分,所以山石,擊之則成火焰,不亡火之氣分;融之則成爲水,不忘水之氣分。如煉五金之礦,悉皆成汁。
土勢劣水,抽爲草木,是故林薮,遇燒成土,因絞成水。
此林居處。林薮亦水土交互所成。土勢劣于水,土隨水而成潤,抽拔而爲草木。以是草木不忘水土氣分故,林薮遇燒,便成灰土,因絞則成汁水。此即不忘水土氣分之明證也。木多爲林,草多曰薮。
已叁 結成種相續
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
此結成相續。交是交互,妄即妄心、妄境。以心、境互妄,輾轉相生。初以妄明,而成空昧,明昧相傾,搖動而生風大;次以堅執妄明,而生地大;次以風金相摩,而生火大;再以金火相蒸,而生水大。故有能成四大,乃交妄發生也。 遞相爲種者:指所成四居,以水火既滿,而爲洲海之種;更降水勢以從火,結爲高山,而水火複爲山石之種;複降土勢以從水,抽爲草木,而水土乃爲草木之種。故有所成四居,乃遞相爲種也。
以是因緣者:即以是四大,交妄發生,遞相爲種之因緣,則有依報世界,成、住、壞、空,終而複始,相續不斷。此之相續,即相續初上忽生,起爲世界,靜成虛空之粗境耳。一自忽生之後,輾轉相續,若不破迷成悟,返妄歸真,永無清淨之日也。初世界相續竟。
辰二 衆生相續 分叁 已初 六妄成就 二 四生感應 叁 結成相續 今初
複次富樓那,明…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九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