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及不動時之淡,二種妄塵,黏湛發知,居于根中,吸此塵象,托塵妄現,名爲知味能入之性。然此舌入知性,離塵畢竟無體。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嘗苦、淡知,非甜、苦來;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
此追究舌入無所從來,總標非塵、非根、非空。
何以故?若甜、苦來,淡則知滅,雲何知淡?若從淡出,甜即知亡,複雲何知,甜、苦二相?
初句征,下逐破。先破不從塵來。
若從舌生,必無甜、淡,及與苦塵。斯知味根,本無自性。
此破不從根來。
若從空出,虛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關汝入?
此破不從空生。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舌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四舌入竟。
巳五 身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于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涉勢若成,因于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舉易知之身觸,以爲能例,顯明身入虛妄。乃假設一人,用一只冷手,觸合一只熱手,兩手皆屬身根,與尋常有知之身,與無知之物,合則成觸不同。若冷之勢力多,則熱者從冷而成冷;若熱之功用勝,則冷者從熱而成熱矣。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于離知下,如是指上四句,用此兩手相合,覺知冷熱之觸,顯于兩手相離時,亦複有知觸之用,以驗身入所對觸塵,有離、合二種。彼此兩手,冷熱相涉之勢若成,乃因兩手相合,合久成勞,故現冷熱相涉之觸。兼身下叁句,謂不但交相涉入,冷熱之相,是身入之勞相,兼身入與冷熱之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此身入之知覺,乃托塵妄現其相。因于離、合二種妄塵,黏起湛然之體,發爲覺精,居于浮、勝二根之中,吸入此塵象,名爲身入知覺之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有身入之自體可得。離、合屬二塵,違順乃二相。苦觸,則違背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故曰違;樂觸,則順從衆生,厭苦求樂之心理,故曰順。離、合各有違順二相。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
此總標無從來,下則征破。
何以故?若合時來,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複如是。
初句征,下先破從塵來。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四相,非指離合違順爲四,乃指離合二塵,各有違順二相,則成四相。此破從根出。
必于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此破空生。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此中相妄性真之旨,如昔日僧問洞山曰:“寒暑到來如何回避?”山曰:“何不向無寒暑處去?”僧曰:“如何是無寒暑處?”山曰:“寒時寒煞阇黎,熱時熱煞阇黎。”此爲達妄即真,處處總成華藏界矣!五身入竟。
巳六 意入 分四 午初 舉例顯妄 二 辨妄無體 叁 無所從來 四 結妄歸真 今初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爲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此亦舉意入易知之例,以顯虛妄。假設一人辛勞疲倦,精神不足,意根不對緣境,則妄現睡眠之相;睡眠既熟,精神恢複,意根不甘滯寂,則便現醒寤之相;此乃約忽寐忽覺而言,非指夜寐夙興也。據此則勞倦睡熟,俱指意根,取此虛妄易知者,比例意入虛妄無體。 覽塵斯憶,失憶爲忘者:以既寤之時,則曆覽前塵,而斯憶記也;欲睡之時,則失憶以爲忘。又正睡之時,夢中獨頭,所緣覽塵境,亦稱記憶;既寤之後,則夢沈境寂,亦曰爲忘。
是其顛倒,生、住、異、滅者:以上忽眠、忽寤,或憶、或忘,皆屬顛倒之相。生、住、異、滅,對眠、寤、憶、忘而說。初眠爲生,正眠爲住;將寤爲異,寤已爲滅。始憶爲生,正憶爲住;將忘爲異,忘盡爲滅。寤忘准此可知。
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者:謂意根能吸入現習,生、住、異、滅四相,次第遷流,中歸意地,前不落後,後不超前,不相踰越,稱意入爲能知之根焉。 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者:世人只知,眠、寤、憶、忘,爲意家之勞相,並不知兼意知根,與所緣勞相,同是菩提心中,瞪發勞相。初舉例顯妄竟。
午二 辨妄無體
因于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取也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
此生滅,乃前五塵,落卸影子,有生、滅二種法塵之別。意入因于生、滅二塵,黏起湛然之體,集能知之性,居于意根之中,如幽室見。吸撮內塵:即吸取內之法塵,爲己所緣。前五科向外,故雲發見發聞等,今雲集知者,以其但約緣內塵言。
見聞逆流,流不及地者:前五根緣五塵之境;見、聞二字,該余叁根,皆順流外緣;倘若見、聞等根,要逆流反緣,也緣不到。因五塵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爲意根之所獨緣,故曰見聞逆流,流不及地。此能緣性,名意入覺知之性,亦不過托塵妄現而已。
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然此覺知之性,既是因塵而有,離塵自應無體可得。《正脈》雲:寤寐不同上眠寤,彼是假設,取于睡時,此是法塵,但約神思昏、明而已。二辨妄無體竟。
午叁 無所從來
如是,阿難!當知如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
此總標,下征破。
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爲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
初句征;此先破從塵來。若謂此覺知之意入,從寤而來者,至于寐時,此覺知必隨寤而滅,又將何者而爲寐乎?即今寐中,能做夢者,又是誰耶?若從寐來,類此可推。若謂此覺知,必從生塵有者,至于滅塵時,即應同生塵而無矣,又令誰領受滅塵,而內守幽閑寂靜之境耶?若謂此覺知,從滅塵有者,至于生塵時,即應同滅塵而無矣,即今能覺知生塵,分別苦樂者,又是誰耶?
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離斯二體,此覺知者。同于空華,畢竟無性。
此破從根出。若謂此覺知,從意根出者,寤、寐二種之相,乃隨身根之內,肉團心開合而成。肉團心是肉質,狀如倒挂蓮華,寤則開,寐則合,離斯此也寤寐開合二體,此意入之覺知,同于空華,畢竟無有能入之性,是則根尚叵得,如何可說從根出也?
若從空出,自是空知,何關汝入?
此破從空而出。若謂此覺知,從空出者,空性頑鈍,根性靈知,虛空本屬無知,縱然能有知覺,自是空之有知,何關于汝意入之事?以上追究,此覺知者,來處不可得。叁無所從來竟。
午四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准上可知。此處《正脈疏》,交光法師,發明入、處、界叁科,破法有叁種差別,爲千古獨唱!一者約緣破:言不局本法,廣破外緣也。如滅火不徑撲火,但抽去其薪,火自滅矣,以火無自體也。 二者更互破:言二法相依而立,即須更互破之。如蛟水相依,兩皆爲患,除之者,驅蛟絕水之本,泄水破蛟之居也。 叁者從要破:此有兩種,一者二法從要破:如兩木相倚而立,但推倒一邊,二皆倒矣。二者叁法從要破:如筋、膠、角叁合爲弓,而膠爲其要,但除去其膠,則筋、角皆不成弓矣。故此六入,全是約緣破,塵即其緣也。下十二處,兼更互破,及二法從要破也,眼、色、耳、聲四處,更互破也;余八處二法從要破也。又惟身、觸二處,獨約根破,余六處獨約塵破也。後十八界,全是叁法從要破也。然文雖從要,意實並破,非同六入,正意在根也。詳其結處,蓋可見矣。卯二六入竟。
楞嚴經講義第六卷終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六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