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12章 精進心、勤改惡習

  第12章 精進心、勤改惡習

  ·勤中有菩提

  ·勇猛精進,成滿善事

  ·正精進與邪精進

  ·穩健、恒常、步步向光明

  一、勤中有菩提

  普賢菩薩警衆偈雲: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此偈爲寺院中做晚課時誦念的偈頌,旨爲提醒衆,時時刻刻記取無常迅速,人命在呼吸間,需謹慎不可有一刻功夫放蕩,或貪圖安逸而懈怠,不知精進。

  “僧衆”,梵文samgha即努力者之意。間譯爲“沙門”,意譯爲“勤息”,意指“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沙門果經》中,佛說:

  所謂漏盡智證,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靜,不放逸故。

  要斷盡煩惱,證得無上智慧,首要在“精勤專注,不放逸”;也就是告訴我們欲得無上菩提妙果,要專心一意地勤學;好逸惡勞是人之常情,但玩樂之後內心只有空虛,唯有勤學才能充實人生,領會人生樂趣!

  接前章的“善心與信心”等心所之後,今將繼續研究五位百法法的第叁,十一個善心所中的第二“精進心所”。今將《大藏經》中之原文登載于後。

  《大乘百法明門論》雲:

  叁、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

  (《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八五五頁中)

  二、勇猛精進成滿善事

  (一)精進的定義

  精進,梵語virya,間譯爲毗離耶,又意譯者爲勤、進。意即修諸善法,勇猛精勤,不懈怠地努力前進。

  “精”謂精純,沒有挾雜一點雜質,如煉鈉一樣要把沙粒、石頭、泥巴等雜物清除淨盡,才能鍛煉出精純的鋼。

  “進”,謂勇往直前,不畏橫逆,不顧凶險,不改變初衷,永不退轉。也就是在人生的修行道上,集中心力、努力、奮發、勤勉,勇往直前,使尚未生起的邪惡敗德的品性不能生起;使已經生起的敗德惡性,永遠舍離,不令再生。精進努力使得尚未生起的優良品性得以生起;使已經生起的優良品性得以保存、維持、成長、增進、發展,以臻完美。這也就是叁十七道品中的“四正勤”。

  (二)精進的體性、業用

  蕅益大師的《百法明門論直解》雲:

  精進者,于斷惡修善事中,勇猛強悍而爲體性;對治懈怠,成滿善事而爲業用。

  由引文可知精進的體性:斷惡修善與勇猛強悍。

  “斷惡修善”是指努力地斷除一切惡事,努力地修行一切善事。亦即前文所提的“四正勤”。

  (1)防止未生之惡,使其不生。使貪、嗔、眠、悔、疑等五種煩惱惡法不生;因其能障礙五種善根——信、進、念、定、慧——的生起。

  (2)努力斷絕已生之惡行。

  (3)努力使未生之善法得以生起,如前所述的五善根,使其生根成長,方便修習。

  (4)增長已生之善法,使其更加豐茂,繼續成長,永不退失。

  《大毗婆沙論》雲:

  斷已生惡法,猶如除毒蛇;斷未生惡法,如預防流水。增長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令生,如鑽木出火。

  “勇猛強悍”是說我們在斷惡修善中,要剛毅果斷,說改就改,不可拖拉、猶豫,今天拖過明天,不幹脆!要當機立斷、勇敢快速地改掉不良惡習。好比尖刺在肉裏,雖不深,若不及時挑出,終成大患。好比戒煙戒酒,若不用斬釘截鐵的手段和快刀斬亂麻的決心,只要有一絲一毫的遲疑,終將功虧一篑。

  因此精時需具“勇猛強悍”之相,就是在告訴我們,欲斷惡,修善需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舍能舍;好比戰士披甲上車陣,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精進的業用有二點,即對治懈怠和成滿善事。

  (1)“對治懈怠”,精進的相反就是懈怠,也就是懶惰。亦即耽溺于快樂、不事振作。法國文學家芬頓尼爾說:“快樂似沼澤,不能稍有逗留,務霧迅速走過。”法國學者朱貝爾也說:“芝麻大小的快樂,將使人顯得渺小。”

  勤勞是懶惰的敵人,所以精進生,懈怠滅,唯有孜孜不倦,依恃著自己的努力而獲得進步者,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2)“成滿善事”,正確的努力勤學,能成就圓滿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善事。世間的善事如濟貧、撫孤等,皆需靠耐心和愛心來維持;出世間的善事,如持戒念佛,六度萬行等更需精進不懈、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叁)精進的種類

  諸經論中,有關“精進”的種類有各種說法,今依序而論。

  (1)二種精進:《大智度論》將菩薩的精進分爲:

  ①身精進:行布施、持戒等,修福德行之精進。

  ②心精進,斷悭貪等惡心,勤修忍辱,禅定等內心的修持,修智慧行的精進。

  又《大方廣十輪經》〈精進相品〉中舉出,世間與出世間二種精進。

  ①世間精進:勤修布施、持戒等諸有漏業。

  ②出世間精進:勤修滅一切煩惱、惑障等諸無漏業。

  (2)叁種精進:《成唯識論》卷九中舉出:

  ①披甲精進:發勇猛自利、利他的誓願;如戰士披上盔甲、沖鋒陷陣,所向無敵,誓不退屈之威勢。

  ②攝善精進:攝諸善法,精進修行。

  ③利樂精進:利樂一切衆生,心不疲倦。

  又《菩薩善戒經》卷五所載叁種精進:

  ①莊嚴精進:菩薩爲教化諸衆生、慈悲入地獄中,代受其苦、心不厭疲。

  ②攝善法精進:修六度梵行,不爲煩惱、邪見所動

  ③利益衆生精進:菩薩于一切時,以種種法化導衆生,使其斷滅惡因,成就善果,雖曆塵劫,心不疲倦。

  又《攝大乘論》卷中也舉出,勤勇、加行、不下難壞無足等叁種精進。

  (3)五種精進:《成唯識論》卷六中舉出:

  ①被甲精進:如先著盔甲而見賊,不怖種種難行,修諸勝行。

  ②加行精進:生起堅固勇猛之方便,以策勵其心、勇往向前。

  ③無下精進:不自輕蔑,不畏懼,能生勇勵而無怯下之心。

  ④無根精進:能忍受酷寒,炙熱等苦。

  ⑤無足精進:于下劣之善無厭足,欣求最上之殊勝功德。

  又《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舉出:弘誓、發行、無下、不動、無厭等五種精進。

  (4)六種精進:《大乘莊嚴經論》卷八舉出:增減、增上、舍障、入真、轉依、大利等六種精進。

  (5)九中精進:《瑜伽師地論》四十二卷〈精進品〉舉出:

  其不意 

  ①自性②一切③難行④一切門⑤善士⑥一切種⑦遂求⑧此世他世樂⑨清淨等九種精進。

  (6)十種精進:《華嚴經》卷二十四舉出:

  ①不轉、②不舍、③染、④不厭、⑤不厭倦、⑥廣大、⑦無邊、⑧猛利、⑨無等等、⑩救一切衆生等十種精進。

  (四)精進的功德利益

  據《月燈叁昧經》卷六所載:于諸梵行念念進修而精勤無怠者,有以下十種利益:

  ①他不折伏:指不爲一切邪論妄計所折伏。

  ②得佛所攝:指爲諸佛所攝受而不舍棄。

  ③爲非人所護:非人,指鬼神之類。謂于一切時處,爲鬼神之類所衛護。

  ④聞法不忘:所聞之法,常能憶持而不忘失。

  ⑤未聞能聞:謂修菩薩行者樂法之心無有厭足,往昔所未聞者,今皆得聞。

  ⑥增長辯才:精通于諸法義,說才增長,隨問隨答而無疑礙。

  ⑦得叁昧性:叁昧,即正定,指身心寂靜,定性現前,不爲世相所變遷。

  ⑧少病少惱:善能調適身心,常得輕安而少病少惱。

  ⑨得食能消:指于飲食方面,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

  ⑩如優缽羅花:雖處于生死之境,然不爲煩惱所染著,猶如優缽羅花(青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使見者生仰慕之心。

  叁、正精進與邪精進

  《大智度論》卷十雲:

  忍铠心堅固,精進弓力強,智慧利勁箭,破憍慢諸賊。

  《大乘廣五蘊論》雲:

  雲何精進,謂懈怠對治,善品現前,勤勇爲性。

  謂若被甲,若加行、若無怯弱、若不退轉,若無喜足。是如此義、圓滿成就,善法爲業。

  《法名經》卷上〈老耄品〉中雲: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勤力。世間谛非常,莫惑墮冥中。

  《增一阿含經》〈邪聚品〉雲:

  戒爲甘露道,放逸爲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爲自喪。佛告諸比丘:當念修行!而不放逸!

  《佛遺孝經》雲:

  常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怠;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

  “精進”需是正確的努力,亦即“正精進”方有所得,若努力不當則收反效果。有位禅師,每天很早就在禅堂用功,有一天來了一位客人,久坐不去。禅師問:爲何事而來?客答:“爲求飛黃騰達而來!”師言:“要努力精進,天天早起,勤勞工作才有出息。”過了一星期,客又來禅師處言:“您每天四點半起來做早課,而我比您更早起,叁點就開始努力工作,至今仍不得發迹爲何?”師問:“做何行業?”客答:“專門尋伺哪家門戶未關,以便闖空門的梁上君子。”師言:“這樣的努力早起,叫做邪精進,當然不會成功,再如此下去,牢獄之災定難免。需從事正當的工作,努力去行有益于社會人群之事,才是真正的精進啊!”

  一個人要真正企求成就,應當要痛下功夫,培養良好品德,克服私欲,若心裏老是計較著“他欺侮我,你誹謗我,他看不起我……等。”轉這些念頭的人,他心上的恨意永無止息。要化解這些恨意,把我們從生活的桎梧中解救出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切實的努力。就如同佛陀告誡弟子們:“要步耕牛的後塵。牛負著重荷,在深泥沼裏前進。它雖疲乏,而眼神卻堅定地向前望去,永不懈怠,直到它走出泥沼。那時,牛才略事休息。比丘們啊!切記,情欲和罪惡更甚于汙濁的泥沼,唯有殷切思念,時時不忘行道谛(走在真理的路上)才能免除苦。”(注一)

  佛光山有一位師父曾因車禍而住院,一直昏迷不醒,傷勢相當嚴重,醫生宣布若無法度過當晚,就無法度了!有一位特別看護守侯在旁,深夜裏,忽見病人睜眼,翻身坐了起來,一直在找鞋穿;護士問:“師父,你要去哪見?”師答:“我耳邊有聽到誦經的聲音,我要趕快去做早課,不然來不及了……。”護士說:“這是醫院的急診病房,您已經昏迷好久了,醫生說,若沒醒來就……”,這位法師這才發現自己全身上了繃帶,剛才那股沖勁也瞬間消失,雙手合十念了一聲“南無阿彌陀佛”才乏力地躺了下來。由于這位師父平常很精進用功,早晚課不落人後,就是在昏迷當中也念念不忘要趕得及做早課,就因爲這一念警覺和平常的精進心使他有再爲衆生服務的機會。

  在八十八佛洪名寶忏文所載,“有精進軍佛”、“精進喜佛”;密宗的十波羅蜜菩薩中也有“精進波羅蜜菩薩”,“精進金剛”。其他尚有“精進無減”(爲度衆生勤而不倦之精進心永不退減)、“精進方便”(叁業不曾散亂,一切所作皆不退轉以至究竟)、“精進平等”(《大方等大集經》中所言,人法國土,修行乃至諸佛等悉皆平等無有差別)。

  又一般爲身心清淨而斷食酒肉之精進,稱爲“精進潔齋”。日本的素食料理稱爲“精進料理”,但爲防止魚湯出現還要強調“本精進料理”意指真正精純的素食。

  淨土宗有“精進佛七”,七天當中心無雜念專精念佛。歡喜時一句阿彌陀佛,煩惱時也是一句阿彌陀佛;贊歎來時阿彌陀佛,毀謗時仍是阿彌陀佛,老老實實、穩穩當當,不錯亂、不間斷地往前進,定會到達極樂佛國。

  四、穩健、恒常、步步向光明

  十一個善心所的第一是“信”,意謂著堅定的信心是鼓勵我們行善的原動力,“信心”也是“精進”的因。因爲對自己、對佛法有信心,才能有向上、向善、向光明進取的心。“精進”就是步伐穩定,腳踏實地的往前邁進。

  缺乏經驗的登山隊,一開始就拼命往上跑,可是才到半山腰,就筋皮力盡,氣喘如牛,沒有體力了。反觀有經驗的登山者、一步一步的迂緩前進,不急不徐,從容不迫地登上最高峰。穩定的邁步比拼命飛奔可靠;弦繃得太緊容易折斷,飛機升得太猛必會墜毀;行車過于躁進,不能成就圓滿。老子《道德經》雲:“跨者不行”,意指跨最大步伐走路的人,走得不見得穩當、快速,或許會因中途跌倒而到不了目的地。

  保證有腳踏實地,以正確的精進心、努力勤修才能達到了生死、成佛道的境界。

  注一:引自“佛教和一個佛教徒的朝聖旅程”勃拉特氏著。J.B. Pratt,The Pilgrimage of Buddhism and A Buddhist Pilgrimage (New York:The Macmillan Co 1928)中Digha Nikaya的話。參考《The Religions of Man-Buddhism》by Huston Smith.

  

《觀心·開心 第12章 精進心、勤改惡習》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