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警覺與觸覺
·遍行心所
·作意與觸覺
·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觸覺創造未來
一、遍行心所心所有法
警覺心——作意——能使我們防患于未然,心中有佛能成佛!
觸覺感——觸境——能塑造人的未來,促進心智的成長與健康!
接前章的心與識之後,今將繼續進入五位百法的第二位,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隨著八識心王而生起的心法。心所有法的種類共分爲六位五十一心所(參照前文的五位百法表)。
本文要討論的是六種心所有法中的第一種“遍行位”,包含有:作意、觸、受、想、思等五個心理作用中的作意與觸。這五種心理作用因爲遍一切心、一切地、一切性、一切時,它的活動範圍非常廣泛,與一切心法無論何時何處皆有相應,所以名曰“遍行”。今將《大藏經》中的原文登載于後。
《大乘百法明門論》雲: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
一、偏行有五,二、別境有五,叁、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
(《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八五五頁中)
二、作意與觸覺
別境,善、煩惱等心所有法,留待後文討論。今先解說五種遍行中的“作意”與“觸”的含義。
(一)何謂“作意”
“作”是造作,引起;“意”是念頭,意念;就是引起念頭,留心注意。這種心理包含有“警覺”、“靈敏”的作用。
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雲:
“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行,以爲體性;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以爲業用。”是引導心去和環境接觸,也就是所謂的“心猿意馬”。“作意”有二種作用,一、體性作用(親作用)二、業用(疏作用)。例如“火”,其體性作用爲“暖性”,“能燃燒”爲其業用;又如“水”,體性作用“濕性”,“能潤澤萬物”爲其業用。關于作意心所的二種作用,再舉一例如下:
在宿舍裏,有一晚,正當衆人睡得甜時,有小偷進來,有一人雖已睡了但未睡熟,警覺有外人侵入,人雖還在床上,卻馬上醒過來意識到危機的這個警覺性就是作意的體性。接著馬上上大聲呼叫:“有賊!有賊!”本能地隨手抓起身邊任何一伯能禦敵之物。這就是作意的業用。亦即所謂:“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以爲業用。”
(二)何謂“觸”
“觸”是根、境、識叁者和合所生之心所法。亦即使奔鄧的心法接觸所産生出來的環境或對象。
《成唯識論》雲:“觸謂叁和”。
和是和合,不相乖違之意。例如:外境是花草樹木(色境);由眼根映攝之,于是産生對花草認識(眼識),這根境識叁者的和合即産生觸。
1、眼根、色境、眼識叁者和合,生起“眼觸”。
2、耳根、聲境、耳識叁者和合,生起“耳觸”
3、鼻根、香境、鼻識叁者和合,生起“鼻觸”。
4、舌根、味境、舌識叁者和合,生起“身觸”。
5、身根、觸境、身識叁者和合,生起“身觸”。
6、意根、法境、間識叁者和合,生起“意觸”。
前面五種“觸覺”是屬于感官的領域,會産生甜、苦、空無等實質上的感受。其他第六、七、八意識所産生的觸覺感受是屬于精神層面。也就是內在的憂悲喜苦等。所以“觸”也就是一種“感受”,領受喜悅、痛苦、憂懼、空無等經驗而成爲感受。
《成唯識論》雲:
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
意爲“觸”的體性作用是“眼觸”能使眼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青黃赤白等種種色境。“耳觸”能使耳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音樂歌等種種聲境。直至“意觸”能使意識的心王、心所去接觸色聲香味等一切法。由于有“觸”這個心所,前六識的心、心所才能有觸境産生。
“觸”的業用是:受、想、思。意爲觸心所是受、想、思等一切心所所依之處,即前六識的心,心所觸境之後能生起受想思等四十九種心所。(即所謂受、想、思別境五、善十一、煩惱二十六及不定四)
叁、心常覺照,不隨妄轉
《觀無量壽經》雲:
佛告阿難及違提希,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是故爾寺,心想佛時,是心即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
《觀佛叁昧》雲:
若能至心系念,內在端坐正受,觀佛色身,當知是人,心如佛心,與佛無異。雖在煩惱中,不爲諸惡覆蔽,于未來世,雨大法雨。
《十二佛名經》雲:
若人持佛名,不生怯弱之心,有智慧、而不谄曲,常在諸佛前。
行善或是作惡,都由作意心起。有智慧的人心常作意要念佛修行,愚者的心常作意在功名利祿、物質享受上,因此以身觸法,身系牢籠。所以印光大師曾言:“初心念佛,未到親證叁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即作意的功夫)。”喻如兩軍對壘,必須堅守已之城郭,不令賊兵稍有侵犯,其賊一發作,即迎敵去打,必使正覺之兵,四面合圍,俾彼上天無路,入地無門,彼自懼獲滅種,即相率歸降矣!其最要一著,在主帥(喻心)不昏不惰,常時惺惺(機警)而已。若一錯惰,不但不能滅賊,反爲賊滅!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攝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攝心,則妄念當漸漸輕微,以致于無耳!故雲:
學道猶如甯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幹戈定太平!
由上文可知,念佛就是要“作意”,因爲作意(專心注意)才能攝心指揮耳識谛聽,全心著力在一句佛號上。所以我們若作意念佛,西方極樂淨土即在眼前,使我們消災免難、如意吉祥。
以下這個故事可以說明行善與爲惡的念頭(作意)會産生什麼樣的結果。
在晉朝有一個叫何普的人,官拜太傳,性情卻非常的豪華奢侈,日食萬錢,山珍海味排滿餐桌,還說沒胃口,他死取後,子孫繼承他的財産,卻更加的奢侈驕縱,傳到他的曾便被人殺死,最後終于全家覆亡。
宋真宗時寇准爲宰相,當時契丹入寇,寇准就勸皇帝親征,終于阻止了敵人的入侵,訂了澶淵之盟而回國,因爲他的功勞很大,皇帝就對他爲萊國公。寇准年少得志,生惟卻非常的奢華,家中從不點油燈,縱使是廚房、廁所也都是燃巨大的蠟燭,可以說豪侈一時了;但是他的功業大,當時的人不敢批評他。然而他死後,子孫們卻早已習慣這種奢侈的家風,非但不改,更有過之而無不及,到最後也多窮困敗亡。
宋朝範仲淹,年幼喪父,侍奉母親非常孝順。勤苦讀書時,就以天下爲己任,他常說:“讀書人應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他曾經問一個相命的相士說:他長大後能不能做宰相?又問能不能做名醫?相士很奇怪的問他:“爲什麼前後兩個問題相差這麼遠?”他說:“因爲只有宰相和名醫,才臺以救人!”相士感歎的說:“你如此的有仁心,是真宰相啊!”果然範仲淹日後就做了宰相,範仲淹從政以後理忠心于國事,每次感慨論天下事,總是奮不顧身。當是士大夫多能因此而矯正風俗、崇尚節節儉,一時蔚爲風氣,他雖然貴爲宰相,自己和妻兒的衣食卻非常的節儉,對人則樂善好施,曾捐出良田千畝,稱爲義田,以養活同族的人。所到之處都能爲民興利,他並且笃信佛法,廣建佛寺、禮敬叁寶。範仲淹如此的忠于國、孝于親,善待百姓,猶如民之父母,像這樣的善行,真是功德量了!因此他四個兒子都能秉持這種仁厚的家風,個個也都做官顯貴,次子純仁更做到宰相的高位,世代家道都很興降。
由上面所說的例子可知積德以遺子孫,必然後福無量,積財以遺子孫必禍害無窮。況且世間的財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有了錢財,水能淹沒,火能燒毀,盜賊能搶,不肖的兒孫能損敗,因此有智慧的人,有警覺心有靈敏觸覺的人,當趁有權在手,有錢可布施時,廣作利人利物的功德,使每個金一都能發揮它最大的功用。最後必能獲福無量。
因此《觀無量幫經》雲:
“善人行善,由樂入樂,由明入明;
惡人行惡,由苦入苦,由冥入冥。”
《佛說罵意經》雲:
“人所作之善惡,知之者有四:一天知之,二地知之,叁傍人知之,四吾意知之。”
四、觸覺創造未來
(一)作意——《禮記》、《大學》所言:“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瑜伽論》卷一也說:“雖眼不壞,色現豐前,能生作意,若不正起,所生眼識,必不得生;要眼不壞,色現在前,能生作意,正複現起,所生眼識,方乃得生。”意思是說:眼識之生起現行,必須要有“作意”爲其助緣。不僅如此,乃至八識心王,或其他心所之生起,也要有“作意”心所爲其助緣!
(二)觸——觸就是接觸。依唯識學雲,觸有二種:
①是五境之一——即色、聲、香、味、觸等五塵境之一乃指身根所觸之色法,如堅、濕、暧、動、澀、滑、輕、重等色法。
②是五遍行之一——即作意、觸、受、想、思等五遍行之一,乃指感官對著外境,所發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反之,若感官與外境不相接觸,則心識活動,將無法生起。因此,今所言之“觸”,是心法,不是色法。
又“觸”與“叁學”的關系如下:
觸摸影響我們的身體及智能發展,遠超過我們所想像的,因爲觸覺塑造的人的未來。
心理學家麥可,闵尼每晚送叁歲女兒就寢時,總要多摟抱她一下。他根據自己對獸類所作的研究,推斷人在幼年時多受愛撫,長大後會有更健全的腦細胞、更好的記憶力,並且能減少老化引起的問題。
一所醫院裏,早産兒都放在成列的保育箱內。大家攝取相同的營養,但是有一些每天接受按摩,他們跟不普接受按摩的相比,在體重與智能發育上顯得進展較大。
一家超級市場邀請顧客試食新推出的薄餅。結果發現售貨員推銷時,如果輕觸顯觸覺是出生前便已具備的第一類感覺。我們沒有它便活不下去。試想想:感覺不到滾湯的水,或者走不沒有燈照亮的樓梯時,看不到路,會有什麼後果。我們總認爲視覺最重要,其實我們每天有叁分之一的時間是閉著眼睛在夢鄉中度過。觸覺卻從不曾怠忽職守,或對周遭環境掉以輕心。
科學家發現觸覺還有促進心智與健康的作用。
華盛頓大學護理教授凱瑟琳,巴納德補充說:“嬰孩的意思大約有百分之八十是靠身體動作表達出來的,所以體膚相親能使母親更容易了解嬰孩的心意。”母親抱嬰孩的時間越久,越能體會嬰孩有什麼需要。
觸覺的功能並不限于令人感到舒適與安全。科學家已發現,嬰孩將發響的或其他玩具塞入嘴裏,不只是爲了嘗味。他們是在運用唇舌這些觸覺是敏感的部位,去確認並進一步分辨眼前所見的東西。運用觸覺確認周遭事物的距離、形狀和硬度,能幫助他們發展例如視覺等其他的感覺。
甚至成年人難以接受“眼見爲憑”的觀念。我們說我們喜歡能夠“掌握”的東西,憑觸覺感受的世界跟眼見的不一樣。
再看看醫院的病人,護士和親人關系的觸摸,是能夠減輕焦慮與緊張引發的頭痛的。有時候觸摸還能夠緩和心搏過速或心律不整的證狀。“人與人這間的肌膚接觸,會使人心情好轉,覺得更舒服更安全,”護士莉泰·琪恩說,“此外它還有安慰劑的功用。病人感到醫護人員關心體貼,病也會好得快此。”(摘自一九九二年《讀者文摘》叁月號的“觸覺創造人的未來”)
所以一般說來,成功而又具有自信的人警覺性較高,比較樂意接觸他人;羞怯惶惑的人則顯得拘謹,木讷,缺乏專注力,較不喜歡接觸人。
《觀心·開心 第7章 警覺與觸覺》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