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情緒、概念和意念

  ·憂苦喜舍和叁思九想

  ·受教、慎思是進步妙方

  ·總釋五遍行

  一、情緒、概念和意念

  我們日常的情緒常會受外界的影響而産生心情好、或心情壞或是工作有壓力時所産生的感受等,這些都是屬于何種心所呢?又爲何“茶不思、飯不想”是哪個念頭在作怪呢?請看本文!

  (情緒)——受——由感覺器官接觸外界再透過認識辨別之後所産生的感受。有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感受。

  (概念)——想——于境取像,事過境遷之後,留在心中的印象常浮現于心,謂之“想”。

  (意念)——思——令心造作,支配各種心理作用和行爲的原動力,謂之“思”。

  二、憂苦喜舍和叁思九想

  《大乘百法明門論》雲:

  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觸、3受、4想、5思。(《大正藏》第叁十一卷·八五五頁中)

  名相釋義如下:

  《受》——梵語vedana

  心所名之,爲五蘊之一。

  俱舍宗以“受”爲一切心遍起的心所之一。

  唯識宗則認爲是五遍行之一。

  “受”是由根(感官)、境(對象)、識(辨別的意識)叁才和合之觸(接觸感覺)而産生的感受。“受”有領納違(不受歡迎的境界)、順(受歡迎的境等的境界。以此而感受到苦、樂等感覺的精神作用。因此“受”是感受到外界影響自身的生理、情緒、思想等,進而産生痛癢、苦樂、憂喜、好惡等的感受。由此而有利(順境、樂受)、不利(違境、苦、憂等感受)、無利害關系(俱非)不痛不癢之感受等境界,産生與之相應的苦、樂等主觀感受,而引起遠離違境,追求順境等一連串愛欲活動。

  《大毗婆沙論》第七十四卷雲:“受能發起愛诤之根本”。就是在說明“受”能引發“愛”而愛爲無明煩惱之根源。因爲一般衆生所追求的日常享受就是五欲(色、聲、香、味、觸、或是財欲、色欲、名欲、飲欲、睡眠欲),六種(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物欲的享樂。

  受的種類:關于“受”的分類,有各種說法,《雜阿含經》卷十七所載,“受”有一受、二受、叁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叁十六受、一零八受、無量受等。

  (1)一受:受之自相雖有苦、樂、舍等叁種

  (2)二受:A、心受——第六意識之感受

  B、身受——眼、耳、鼻、舌、身識等前五識之感受屬身體之受。

  《大毗婆沙論》卷一一五,列有諸家對心受、身受之解釋:

  身受:1、無分別2、緣自相之境3、緣現在之境4、緣實有之境5、于境一往取6、于境暫緣即了7、依色而緣色

  心受:1、有分別2、緣自相,共相之境3、緣叁世之境,無爲之境4、緣實有與假有之境5、于境數數取6、于境推尋乃了7、依非色而緣色、非色

  8、世友論師謂一切之受皆爲心受,而無身受

  (3)叁受:依受之自相而有所分別。即領納愛、非愛、及非上記二種觸而生起的樂、苦、舍等叁種感覺。

  (4)四受: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別:

  ①欲界系受——又稱有味著受,屬于自體愛相應之受。 

  ②色界系受————|

  ③無色界系受———|—又稱無味著受,屬于不相應之受。

  ④不系受—————|

  ⑤五受:又稱五受根,依身受、心受之自相而有別:

  A樂受:又稱樂根,指五識相應之身悅,及第叁靜慮的意識相應之心悅。

  B喜受:又稱喜根,指初二靜慮及欲界的意識相應之心悅。

  C苦受:又稱苦根,指五識相應之身不悅。

  D憂受:又稱憂根,指意識相應之心不悅。

  E舍受:又稱舍根,指身心之非悅,非不悅。

  (6)六受:又稱六身受、六受法。

  指經由六根,六識得以覺知六境,複由根、境、識等和合之六觸,産生眼觸所生之受乃至意觸所生之受。

  (7)十八受:又稱十八意近行受

  計有:①六喜意近行

  ②六憂意近行

  ③六舍意近行

  亦即喜、憂、舍等叁受以意識爲近緣,各活動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乃有十八受。

  (8)叁十六受:又稱叁十六師句。

  謂前十八意近行受,各有染品、善品之別,如六喜意近行之中,有順染受耽嗜依及順喜受之出離依。

  (9)百八受:謂前叁十六受各有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之別。

  (10)無量受:由上述各家所說之此受、彼受等,可知“受”的相狀尚有無量之別。

  (二)何謂“想”

  “想”梵語samjna音譯爲僧若,是心所之名,五蘊之一,是指對境之像,于心中浮現之精神作用而言。是一種(概念),《俱舍論》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九卷·四上)雲:“想蘊、謂能取像爲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

  《成唯識論》卷叁;(《大正藏》第叁十一卷·二下):“于境取像爲性。”可知“想”的特性是“取像”,就是分別客觀境界的差別相。其所依之根爲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而由眼觸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觸所生之想有六想:(1)眼想,謂眼根對色時,與識相應而起之想念。(2)耳想,謂耳根聞聲時,與識相應之想念。(3)鼻想:謂鼻根聞香時,與識相應而起之想念。(4)舌想:謂舌根嘗味時,與識相應而起之想念。(5)身想:謂身根觸覺時,與識相應而起之想念。(6)意想:謂意根分別諸法時,與識相應而起之想念。依所緣境之大、小、無量之別,而有大想、小想、無量想等叁想。

  關于“想”的種類如下:一、叁惡想。(一)欲想,起貪欲之想。(二)嗔恚想,起嗔恚之想。(叁)殺害想,又作惱想,起害人之想。二、叁善想:出離想,不害想,不恚想。叁、九想:①青瘀想、②膿爛想、③蟲啄、④膨脹、⑤血塗、⑥壞爛、⑦敗壞、⑧燒想、⑨骨想,四、《思念如來經》十一想雲:①

  戒意清淨②威儀具足③諸根不錯④信念不亂⑤常有勇健意⑥苦樂不以爲憂⑦意不忘失⑧止觀現在前⑨叁味意無休息⑩智慧意無量⑾觀佛無厭足。(《大正藏》卷二·八六一上)。五、《大品般若經》有①無常想②苦想③無我想④食不淨想⑤一切世間皆不可樂想⑥死想⑦不淨想⑧離欲想⑨盡想等。

  (叁)何謂“思”

  “思”梵語Cetana爲造作之意,即對境審慮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相當于現代語中所謂的“意志”或“思想”,凡意志之活動稱爲思業;已發生爲行爲者,稱爲思已業。當心起時,心有“思”的作用,因爲“思”是念心、心所造作之法歧處,所以是形成造作身、口、意叁業的本源。

  關于“思”的種類依《俱舍論》卷十叁所載:(1)預先思惟所應作之事,稱爲思惟思;(2)欲作其事之思,稱爲作事思,又據《成唯識論》卷一所載:思有叁種:(1)審慮思,面臨決策時,先在內心思考籌畫,審察考慮,爲與不爲。(2)決定思:審察考慮之後,決定此事應做。(3)動發勝思;心意決定之後,遂發動身體、語言去進行,而造作身業與口業。

  這叁種思,前二種屬于“意業”,後一種屬于“身、口”二業。由此可知“思”心所的威力,不但能驅使“意志”去思慮、考察、抉擇;又能發動身體、語言去造善惡業。可以說“思”是身、口、意叁業的總司令。

  蕅益大師的《百法直解》雲:“思者,令心造作以爲體性;于善惡無記之事役心,以爲業用。”

  意謂“思”心所能命令“心”去作籌畫、謀略、思考、衡量等行爲,爲其“體性”。考量之後對著善事造作善業,對著惡事造作惡業,對著無記性的事(非善非惡)造作無記業。是爲“思”的作用。

  叁、受教、慎思是進步的妙方

  星雲大師在“如何才能使自己進步”中提出“四字妙法”“改”、“受”、“敢”、“思”。他說:

  “受”——要受教,受命,受利用,受責備,受規勸,受苦,受冤枉,受氣……,這些都要去“接受”。現在的人就是因爲不能接受,才不容易進步。譬如,一顆盆栽,要有美好姿勢,一定要用鐵絲捆綁,才能完美。因此,人也是要受約束,受苦、受艱難,這才能幫助你成長得更美好。所以一個人能“接受”多少,未來的“成就”就有多少。

  “思”——思就是慎思,思考,思想,要進步就要用“心”思;要耐心,用心、細心,經過一番的思考,心中自有方寸,凡事就能有把握了!

  《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四雲:

  “受”能發起愛诤根本。

  “想”能發起見诤根本。

  此句是在說明世間人放縱自己的五欲享受,貪愛世間快樂,則禍患災難就會源源不絕地到來。“想”得太多,“想”得太極端,或“想”得太美,而欠缺“思慮”就會執著己見或惹禍生事。在《民間文學》裏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

  在無邊無涯的海洋中間,有一個小小的島嶼。島上長著茂密的樹林,中央還有一個湖,名叫“東海”。這裏沒有人住,只有一只大鵬鳥。有一次,它飛到東湖那邊,一口氣把湖水喝完了一半。大鵬鳥便驕傲起來了,常常向別的鳥誇耀說:“天下再沒有像我這樣大的動物了!”並且說它要到各地去遊逛,來顯顯自己的威風。

  在茫茫的大海上,大鵬鳥飛啊,飛啊,飛得有些累了,忽見前面有兩條粗大的黑柱,露在海面上。于是,它飛到那裏,輕輕地停下來休息。忽然,黑柱底下發出了叫聲:“你是什麼東西?敢在我鬓上停歇!”大鵬鳥嚇了一跳,忙向下一望!原來是一只大龍蝦,自己正好停在它的須上。慌得大鵬鳥連忙飛起,驚訝地說:“天啊!我總以爲天下最大的是我,誰知龍蝦的一條須就比我大得多呢!”接著,就無精打彩地飛回原處去了。

  可是龍蝦卻從此驕傲起來,認爲連最大的大鵬鳥都比不過自己,還有什麼比自己更大的呢!于是,它在大海裏到處遨遊,想顯顯龍蝦的威風。遊啊,遊啊,遊得有些累了,忽見前面有個黑森森的洞,龍蝦想馬上鑽進去休息一會。——誰知知道這裏是一條鯨魚,龍蝦鑽進去的卻是鯨魚的鼻孔。龍蝦在裏面,伸拳縮腳地鬧騰開了。這一來,就把鯨魚觸癢了。只聽得——職嚏…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