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聲,直把龍蝦噴到太山頂上,把脊椎骨也摔斷了。——從此,龍蝦就沒有脊椎骨了!
龍蝦自以爲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想”得過美是“樂受”欠缺“思慮”且大意地鑽進鯨魚的鼻孔,結果弄得脊椎骨也摔斷了是“苦受”。
林語堂天婦歡慶結婚五十周年的時候,有人請教他們的婚姻秘訣,這對夫婦歡愉地說:“我們是“金玉良緣”。秘訣只有二個字:“給”與“受”——夫妻之間,應盡量“給”,不應該斤斤計較“受”。”這對幸福的夫婦早年還把結婚證明書燒掉。那一年,林語堂對妻子說:“把我們的婚書燒了吧!因爲婚書只有離婚時才用得著。”林夫人廖翠鳳聽了,即刻將結婚證書找了出來,讓丈夫付之一炬。
有二小鬼要去投胎,閻王問:“欲投胎何處?”
甲小鬼說:“欲往隨時隨地皆可接受財物之處!”
乙小鬼說:“欲往隨時隨地皆可給予財物之處!”
閻王宣判:“甲小鬼欲接受人家的財物,判投胎做乞丐,到處去接受;乙小鬼欲給予,判投胎去做富翁之子,才有財物布施給予衆生,給予的人生才是有福的。”
俗謂:“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或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每個人都認爲自己的見解才是對的,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確的,誰也不肯舍自己見而從他見。所以才會産生“專家,權威”;這個思想自成一派,那個思想自成一流,誰也不會承認對方的比自己的高明。平時相安無事,一旦起了沖突,就會彼此鬥爭,彼此思想批判……等,印度的九十六種外道,即經常做思想上的爭辯,甚至發生械鬥。這種邪知邪見,皆源自于“想”心所,衆生由于有“妄想”分別,執著己見“思量自己才是權威”才會趨向無明煩惱生死苦海。
總而言之,“受、想”皆非究竟之法,因此在六種無爲法中的第五種稱爲“想受滅無爲”,“想、受”滅了之後就進入“滅受想定”的境界。因此《大乘起信論》雲:
一切諸法,唯依妄念(妄想)而有差別;
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若能抛棄一切的苦受、樂受、憂受、喜受和癡心妄想等思慮,則生死即可了脫,涅槃易于證得。
關于“思”心所,是依前面的順序而來的,從“作意”到“觸覺”進而産生“感受”,而有了主觀的“想法”再更深一層地去“思考衡量”而下決策。所以“思”依心理學而言是“意志”或“思慮”。是一種支配我們從事有目的之行爲的動源力。藉著“意志力”,可以使我們的想法願望,付諸實現!
例如有一個貧窮的人想行布施,卻遍尋不著有價值的東西,看到果園中有顆葡萄樹;就起了一個念頭,要好好地照顧這顆果樹,待它結成甘美的果實時,就可用來布施了。
從此他很小心地照顧它,澆水,除草,施肥,一天一天地過去了,半年後,一顆顆碩大的葡萄又香又甜;窮人很想嘗味道,馬上又停止貪口欲的念頭,誠心正念地把所有的葡萄拿到寺院去供養布施。才到寺院門口,卻見到住持師父,窮者很不好意思地奉上葡萄,謙遜地說:“這一點點水果,請師父代爲供佛……”,說完轉身要走時,住持師父叫住他說:“雖是一點點水果,但卻積了半年的布施功德,從小開始想要行布施的那一刻起,每天灌溉水果樹也都在想這件事,所以累積起來有很大的功德,現在我要爲你誦經祈福。”
我們學佛重在心地用功夫,心存善念,此相續之善念,即是“意志的堅持”是培植菩提種子的基因。又若你想出人頭地,就會把全副心神放在“充實自我”即使內心渴望去郊遊、去看電影,你也會將這些懈怠的念頭克服,全神貫注在潛能的激發與知識經驗的充實。這是“思”亦即“意志”的力量。善用這股力量,社會會多一個有用有前途的人。反之,是行惡的“意志”那就多一個暴徒了。所以孔子在《論語》季氏篇中說:
君子有九思:
視思明:看就需思惟是否看明白。
聽思聰:聽聞就需思惟是否聽清楚。
色思溫:臉上的表懷要思惟是否溫和。
貌思恭:身體要去思惟對人是否恭敬。
言思忠:對人講話要思惟是否忠誠。
事思敬:作事要思惟是否敬慎。
疑思問:有疑惑時要思惟去求問尋解。
忿思難:忿恨時要思惟患難將隨之而來。
見得思義:見到利益時要思惟是否合乎正義。
古德又雲:不時展讀則眼熟,
不時思索則心熟,
書不精思,無以得義理之益!
世路風霜,“思”吾人練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思”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思”吾人修行之資也!
佛言: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謂之聞思修叁慧。意爲,聽聞正法之後,一定要深入思惟,細心參究,然後才依教奉行,去修持實踐。而“聞思修”叁者之中,仍以“思”爲中心,聞而不思,雖見聞廣博亦枉然!行而不思,雖修持亦是盲修瞎練!古人也說:“凡事叁思而後行”可見“思”心所的重要,明辨,慎思、笃行,思的力量相當強大,影響的範圍也廣。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思成佛可成佛也!
四、總釋五遍行
遍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時、一切心的五個心所(一)作意——使我們的心念專注到所緣的境界,時時警覺,不敢大意。(二)觸——由于心的奔馳去接觸種種不同的環境,而産生的心理反應。(叁)受:從前面所提到的從心對境的專注、警覺到由接觸所産生的心理反應,而生情感,于接受順境時心生歡喜,接受逆境時,心生苦惱等的情緒作用。(四)想——于某種境界心生苦受或樂受之後,心理已有概念,再進一步對它要立一種名稱言說,來代表心中的意象。(五)思——令心造作;前面的“想”是屬靜態,“思”心上有相,是屬動態。人類所有的善業,惡業,無記業,都是經由這個“思”心所去推動。我們的舉心動念,也都彼此“思”心所所主使所支配。
以上五個心所,其活動力的強弱視其相應的心識而定。若與第六意識相應時,活動力量強;若與第七識或前五識相應時,作用就不十分有利;若與無覆無記性的阿賴耶褒相應時,最弱,因爲第八識本身的行相尚不可知,何況這五個與之相應的心所呢?(參照《叭識史觀及其哲學》)
“作意、觸、受、想、思”五個心所,合稱爲“五遍行”意謂著無論保時何處,都有這些“心所”的存在。
又何謂“遍行”,“遍”是周遍,“行”是巡行。《百法明門論直解》雲:
謂遍于善、惡、無記叁性——(遍一切性)。遍于叁界九地——(遍一切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時——(遍一切時)。遍與八識心王相應也——(遍一切心)。
叁界九地:1、欲界(五趣雜居地)
2、色界(離生死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3、無色界(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增一阿含經》雲: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馬,行如芭蕉,識爲幻法。
歐洲有一位心理學家馮德,他把人的心理情感以及對外境的“感受”分成十一類,如下所述:
(一)愉快、快活、歡樂、高興、得意、狂喜。
(二)不愉快、不滿意、愁悶、悲傷、悲哀、喪氣。
(叁)嬉戲、娛樂、狂嬉。
(四)鼓舞、興奮。
(五)甯靜、滿意、迷蒙、無情、厭煩、無聊。
(六)渴望、懸慕、希望、笃信、勇敢。
(七)懷疑、困惱、焦急、憂慮、畏縮、駭怕、恐怖。
(八)驚訝、驚奇、詫異、慰藉、失望。
(九)欲望、嗜欲、懸念、仰慕、戀愛。
(十)厭惡、嫌惡、嫉惡、恨惡。
(十一)忿怒、憤恨、愠怒、盛怒、狂怒。
人的情緒變化常因“受、想、思”而瞬息牽動。例如迎面走過來一個人,本來是跟自己毫無關連,但當他對你露出善意的微笑,或打個招呼時,你的心情一定是愉快舒坦。若對方面帶愁容,甚至不小心撞到你也不道歉時,你的感受一定很不愉快,會想到,真倒黴!心情不好或會覺諸事皆不順。事實上,這些愉快或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有佛法的人是能克服的,例如:
《佛遺教經》言:
“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此。”
《維摩經》也說:“攀緣是一切苦的根本。”一切的人我是非,如同幻象,若真心執著就是愚癡。就是對境,産生“苦受、憂受”也要有勇氣去察覺無明惡習,要“深思熟慮”遠離“顛倒夢想”。如佛陀所言:種種妄想,就像一塊打火石,會引起愚癡的黑煙,燃起貪欲與嗔恚之猛火,使一切衆生受苦受害,于生生死死中不能解脫。所以《般若經》雲: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古德雲:
世俗煩惱處,要思——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思——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思——割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思——降得下,
境地濃豔處,要思——淡得下,
果能如此,自然成就——
諸緣自脫卻,但覺本性空;
所在成安樂,消遙無事人。
《觀心·開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