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P2

  ..续本文上一页一声,直把龙蝦喷到太山顶上,把脊椎骨也摔断了。——从此,龙蝦就没有脊椎骨了!

  龙蝦自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想”得过美是“乐受”欠缺“思虑”且大意地钻进鲸鱼的鼻孔,结果弄得脊椎骨也摔断了是“苦受”。

  林语堂天妇欢庆结婚五十周年的时候,有人请教他们的婚姻秘诀,这对夫妇欢愉地说:“我们是“金玉良缘”。秘诀只有二个字:“给”与“受”——夫妻之间,应尽量“给”,不应该斤斤计较“受”。”这对幸福的夫妇早年还把结婚证明书烧掉。那一年,林语堂对妻子说:“把我们的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有离婚时才用得著。”林夫人廖翠凤听了,即刻将结婚证书找了出来,让丈夫付之一炬。

  有二小鬼要去投胎,阎王问:“欲投胎何处?”

  甲小鬼说:“欲往随时随地皆可接受财物之处!”

  乙小鬼说:“欲往随时随地皆可给予财物之处!”

  阎王宣判:“甲小鬼欲接受人家的财物,判投胎做乞丐,到处去接受;乙小鬼欲给予,判投胎去做富翁之子,才有财物布施给予众生,给予的人生才是有福的。”

  俗谓:“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或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见解才是对的,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谁也不肯舍自己见而从他见。所以才会产生“专家,权威”;这个思想自成一派,那个思想自成一流,谁也不会承认对方的比自己的高明。平时相安无事,一旦起了冲突,就会彼此斗争,彼此思想批判……等,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即经常做思想上的争辩,甚至发生械斗。这种邪知邪见,皆源自于“想”心所,众生由于有“妄想”分别,执著己见“思量自己才是权威”才会趋向无明烦恼生死苦海。

  总而言之,“受、想”皆非究竟之法,因此在六种无为法中的第五种称为“想受灭无为”,“想、受”灭了之后就进入“灭受想定”的境界。因此《大乘起信论》云:

  一切诸法,唯依妄念(妄想)而有差别;

  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若能抛弃一切的苦受、乐受、忧受、喜受和痴心妄想等思虑,则生死即可了脱,涅槃易于证得。

  关于“思”心所,是依前面的顺序而来的,从“作意”到“触觉”进而产生“感受”,而有了主观的“想法”再更深一层地去“思考衡量”而下决策。所以“思”依心理学而言是“意志”或“思虑”。是一种支配我们从事有目的之行为的动源力。藉著“意志力”,可以使我们的想法愿望,付诸实现!

  例如有一个贫穷的人想行布施,却遍寻不着有价值的东西,看到果园中有颗葡萄树;就起了一个念头,要好好地照顾这颗果树,待它结成甘美的果实时,就可用来布施了。

  从此他很小心地照顾它,浇水,除草,施肥,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半年后,一颗颗硕大的葡萄又香又甜;穷人很想尝味道,马上又停止贪口欲的念头,诚心正念地把所有的葡萄拿到寺院去供养布施。才到寺院门口,却见到住持师父,穷者很不好意思地奉上葡萄,谦逊地说:“这一点点水果,请师父代为供佛……”,说完转身要走时,住持师父叫住他说:“虽是一点点水果,但却积了半年的布施功德,从小开始想要行布施的那一刻起,每天灌溉水果树也都在想这件事,所以累积起来有很大的功德,现在我要为你诵经祈福。”

  我们学佛重在心地用功夫,心存善念,此相续之善念,即是“意志的坚持”是培植菩提种子的基因。又若你想出人头地,就会把全副心神放在“充实自我”即使内心渴望去郊游、去看电影,你也会将这些懈怠的念头克服,全神贯注在潜能的激发与知识经验的充实。这是“思”亦即“意志”的力量。善用这股力量,社会会多一个有用有前途的人。反之,是行恶的“意志”那就多一个暴徒了。所以孔子在《论语》季氏篇中说: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看就需思惟是否看明白。

  听思聪:听闻就需思惟是否听清楚。

  色思温:脸上的表怀要思惟是否温和。

  貌思恭:身体要去思惟对人是否恭敬。

  言思忠:对人讲话要思惟是否忠诚。

  事思敬:作事要思惟是否敬慎。

  疑思问:有疑惑时要思惟去求问寻解。

  忿思难:忿恨时要思惟患难将随之而来。

  见得思义:见到利益时要思惟是否合乎正义。

  古德又云:不时展读则眼熟,

  不时思索则心熟,

  书不精思,无以得义理之益!

  世路风霜,“思”吾人练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思”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思”吾人修行之资也!

  佛言: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谓之闻思修三慧。意为,听闻正法之后,一定要深入思惟,细心参究,然后才依教奉行,去修持实践。而“闻思修”三者之中,仍以“思”为中心,闻而不思,虽见闻广博亦枉然!行而不思,虽修持亦是盲修瞎练!古人也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可见“思”心所的重要,明辨,慎思、笃行,思的力量相当强大,影响的范围也广。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思成佛可成佛也!

  四、总释五遍行

  遍一切性、一切地、一切时、一切心的五个心所(一)作意——使我们的心念专注到所缘的境界,时时警觉,不敢大意。(二)触——由于心的奔驰去接触种种不同的环境,而产生的心理反应。(三)受:从前面所提到的从心对境的专注、警觉到由接触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而生情感,于接受顺境时心生欢喜,接受逆境时,心生苦恼等的情绪作用。(四)想——于某种境界心生苦受或乐受之后,心理已有概念,再进一步对它要立一种名称言说,来代表心中的意象。(五)思——令心造作;前面的“想”是属静态,“思”心上有相,是属动态。人类所有的善业,恶业,无记业,都是经由这个“思”心所去推动。我们的举心动念,也都彼此“思”心所所主使所支配。

  以上五个心所,其活动力的强弱视其相应的心识而定。若与第六意识相应时,活动力量强;若与第七识或前五识相应时,作用就不十分有利;若与无覆无记性的阿赖耶褒相应时,最弱,因为第八识本身的行相尚不可知,何况这五个与之相应的心所呢?(参照《叭识史观及其哲学》)

  “作意、触、受、想、思”五个心所,合称为“五遍行”意谓著无论保时何处,都有这些“心所”的存在。

  又何谓“遍行”,“遍”是周遍,“行”是巡行。《百法明门论直解》云:

  谓遍于善、恶、无记三性——(遍一切性)。遍于三界九地——(遍一切地)。遍于有漏、无漏、世、出世时——(遍一切时)。遍与八识心王相应也——(遍一切心)。

  三界九地:1、欲界(五趣杂居地)

  2、色界(离生死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

  3、无色界(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

  《增一阿含经》云: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野马,行如芭蕉,识为幻法。

  欧洲有一位心理学家冯德,他把人的心理情感以及对外境的“感受”分成十一类,如下所述:

  (一)愉快、快活、欢乐、高兴、得意、狂喜。

  (二)不愉快、不满意、愁闷、悲伤、悲哀、丧气。

  (三)嬉戏、娱乐、狂嬉。

  (四)鼓舞、兴奋。

  (五)宁静、满意、迷蒙、无情、厌烦、无聊。

  (六)渴望、悬慕、希望、笃信、勇敢。

  (七)怀疑、困恼、焦急、忧虑、畏缩、骇怕、恐怖。

  (八)惊讶、惊奇、诧异、慰藉、失望。

  (九)欲望、嗜欲、悬念、仰慕、恋爱。

  (十)厌恶、嫌恶、嫉恶、恨恶。

  (十一)忿怒、愤恨、愠怒、盛怒、狂怒。

  人的情绪变化常因“受、想、思”而瞬息牵动。例如迎面走过来一个人,本来是跟自己毫无关连,但当他对你露出善意的微笑,或打个招呼时,你的心情一定是愉快舒坦。若对方面带愁容,甚至不小心撞到你也不道歉时,你的感受一定很不愉快,会想到,真倒霉!心情不好或会觉诸事皆不顺。事实上,这些愉快或不愉快的心理感受,有佛法的人是能克服的,例如:

  《佛遗教经》言:

  “世皆无常,会必有离,勿怀忧恼,世相如此。”

  《维摩经》也说:“攀缘是一切苦的根本。”一切的人我是非,如同幻象,若真心执著就是愚痴。就是对境,产生“苦受、忧受”也要有勇气去察觉无明恶习,要“深思熟虑”远离“颠倒梦想”。如佛陀所言:种种妄想,就像一块打火石,会引起愚痴的黑烟,燃起贪欲与嗔恚之猛火,使一切众生受苦受害,于生生死死中不能解脱。所以《般若经》云: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古德云:

  世俗烦恼处,要思——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思——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思——割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思——降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思——淡得下,

  果能如此,自然成就——

  诸缘自脱却,但觉本性空;

  所在成安乐,消遥无事人。

  

  

《观心·开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