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

  ·情绪、概念和意念

  ·忧苦喜舍和三思九想

  ·受教、慎思是进步妙方

  ·总释五遍行

  一、情绪、概念和意念

  我们日常的情绪常会受外界的影响而产生心情好、或心情坏或是工作有压力时所产生的感受等,这些都是属于何种心所呢?又为何“茶不思、饭不想”是哪个念头在作怪呢?请看本文!

  (情绪)——受——由感觉器官接触外界再透过认识辨别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有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感受。

  (概念)——想——于境取像,事过境迁之后,留在心中的印象常浮现于心,谓之“想”。

  (意念)——思——令心造作,支配各种心理作用和行为的原动力,谓之“思”。

  二、忧苦喜舍和三思九想

  《大乘百法明门论》云:

  一、遍行五者:1作意、2触、3受、4想、5思。(《大正藏》第三十一卷·八五五页中)

  名相释义如下:

  《受》——梵语vedana

  心所名之,为五蕴之一。

  俱舍宗以“受”为一切心遍起的心所之一。

  唯识宗则认为是五遍行之一。

  “受”是由根(感官)、境(对象)、识(辨别的意识)三才和合之触(接触感觉)而产生的感受。“受”有领纳违(不受欢迎的境界)、顺(受欢迎的境等的境界。以此而感受到苦、乐等感觉的精神作用。因此“受”是感受到外界影响自身的生理、情绪、思想等,进而产生痛痒、苦乐、忧喜、好恶等的感受。由此而有利(顺境、乐受)、不利(违境、苦、忧等感受)、无利害关系(俱非)不痛不痒之感受等境界,产生与之相应的苦、乐等主观感受,而引起远离违境,追求顺境等一连串爱欲活动。

  《大毗婆沙论》第七十四卷云:“受能发起爱诤之根本”。就是在说明“受”能引发“爱”而爱为无明烦恼之根源。因为一般众生所追求的日常享受就是五欲(色、声、香、味、触、或是财欲、色欲、名欲、饮欲、睡眠欲),六种(眼、耳、鼻、舌、身、意)等感官物欲的享乐。

  受的种类:关于“受”的分类,有各种说法,《杂阿含经》卷十七所载,“受”有一受、二受、三受、四受、五受、六受、十八受、三十六受、一零八受、无量受等。

  (1)一受:受之自相虽有苦、乐、舍等三种

  (2)二受:A、心受——第六意识之感受

  B、身受——眼、耳、鼻、舌、身识等前五识之感受属身体之受。

  《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五,列有诸家对心受、身受之解释:

  身受:1、无分别2、缘自相之境3、缘现在之境4、缘实有之境5、于境一往取6、于境暂缘即了7、依色而缘色

  心受:1、有分别2、缘自相,共相之境3、缘三世之境,无为之境4、缘实有与假有之境5、于境数数取6、于境推寻乃了7、依非色而缘色、非色

  8、世友论师谓一切之受皆为心受,而无身受

  (3)三受:依受之自相而有所分别。即领纳爱、非爱、及非上记二种触而生起的乐、苦、舍等三种感觉。

  (4)四受:依界系不同而有所分别:

  ①欲界系受——又称有味著受,属于自体爱相应之受。 

  ②色界系受————|

  ③无色界系受———|—又称无味著受,属于不相应之受。

  ④不系受—————|

  ⑤五受:又称五受根,依身受、心受之自相而有别:

  A乐受:又称乐根,指五识相应之身悦,及第三静虑的意识相应之心悦。

  B喜受:又称喜根,指初二静虑及欲界的意识相应之心悦。

  C苦受:又称苦根,指五识相应之身不悦。

  D忧受:又称忧根,指意识相应之心不悦。

  E舍受:又称舍根,指身心之非悦,非不悦。

  (6)六受:又称六身受、六受法。

  指经由六根,六识得以觉知六境,复由根、境、识等和合之六触,产生眼触所生之受乃至意触所生之受。

  (7)十八受:又称十八意近行受

  计有:①六喜意近行

  ②六忧意近行

  ③六舍意近行

  亦即喜、忧、舍等三受以意识为近缘,各活动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乃有十八受。

  (8)三十六受:又称三十六师句。

  谓前十八意近行受,各有染品、善品之别,如六喜意近行之中,有顺染受耽嗜依及顺喜受之出离依。

  (9)百八受:谓前三十六受各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别。

  (10)无量受:由上述各家所说之此受、彼受等,可知“受”的相状尚有无量之别。

  (二)何谓“想”

  “想”梵语samjna音译为僧若,是心所之名,五蕴之一,是指对境之像,于心中浮现之精神作用而言。是一种(概念),《俱舍论》卷一(《大正藏》第二十九卷·四上)云:“想蕴、谓能取像为体,即能执取青黄、长短、男女、怨亲、苦乐等相。”

  《成唯识论》卷三;(《大正藏》第三十一卷·二下):“于境取像为性。”可知“想”的特性是“取像”,就是分别客观境界的差别相。其所依之根为眼、耳、鼻、舌、身、意六种,而由眼触所生之想,乃至由意触所生之想有六想:(1)眼想,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2)耳想,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之想念。(3)鼻想: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4)舌想: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5)身想:谓身根触觉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6)意想:谓意根分别诸法时,与识相应而起之想念。依所缘境之大、小、无量之别,而有大想、小想、无量想等三想。

  关于“想”的种类如下:一、三恶想。(一)欲想,起贪欲之想。(二)嗔恚想,起嗔恚之想。(三)杀害想,又作恼想,起害人之想。二、三善想:出离想,不害想,不恚想。三、九想:①青瘀想、②脓烂想、③虫啄、④膨胀、⑤血涂、⑥坏烂、⑦败坏、⑧烧想、⑨骨想,四、《思念如来经》十一想云:①

  戒意清净②威仪具足③诸根不错④信念不乱⑤常有勇健意⑥苦乐不以为忧⑦意不忘失⑧止观现在前⑨三味意无休息⑩智慧意无量⑾观佛无厌足。(《大正藏》卷二·八六一上)。五、《大品般若经》有①无常想②苦想③无我想④食不净想⑤一切世间皆不可乐想⑥死想⑦不净想⑧离欲想⑨尽想等。

  (三)何谓“思”

  “思”梵语Cetana为造作之意,即对境审虑而引起心、心所造作之精神作用。相当于现代语中所谓的“意志”或“思想”,凡意志之活动称为思业;已发生为行为者,称为思已业。当心起时,心有“思”的作用,因为“思”是念心、心所造作之法歧处,所以是形成造作身、口、意三业的本源。

  关于“思”的种类依《俱舍论》卷十三所载:(1)预先思惟所应作之事,称为思惟思;(2)欲作其事之思,称为作事思,又据《成唯识论》卷一所载:思有三种:(1)审虑思,面临决策时,先在内心思考筹画,审察考虑,为与不为。(2)决定思:审察考虑之后,决定此事应做。(3)动发胜思;心意决定之后,遂发动身体、语言去进行,而造作身业与口业。

  这三种思,前二种属于“意业”,后一种属于“身、口”二业。由此可知“思”心所的威力,不但能驱使“意志”去思虑、考察、抉择;又能发动身体、语言去造善恶业。可以说“思”是身、口、意三业的总司令。

  蕅益大师的《百法直解》云:“思者,令心造作以为体性;于善恶无记之事役心,以为业用。”

  意谓“思”心所能命令“心”去作筹画、谋略、思考、衡量等行为,为其“体性”。考量之后对著善事造作善业,对著恶事造作恶业,对著无记性的事(非善非恶)造作无记业。是为“思”的作用。

  三、受教、慎思是进步的妙方

  星云大师在“如何才能使自己进步”中提出“四字妙法”“改”、“受”、“敢”、“思”。他说:

  “受”——要受教,受命,受利用,受责备,受规劝,受苦,受冤枉,受气……,这些都要去“接受”。现在的人就是因为不能接受,才不容易进步。譬如,一颗盆栽,要有美好姿势,一定要用铁丝捆绑,才能完美。因此,人也是要受约束,受苦、受艰难,这才能帮助你成长得更美好。所以一个人能“接受”多少,未来的“成就”就有多少。

  “思”——思就是慎思,思考,思想,要进步就要用“心”思;要耐心,用心、细心,经过一番的思考,心中自有方寸,凡事就能有把握了!

  《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四云:

  “受”能发起爱诤根本。

  “想”能发起见诤根本。

  此句是在说明世间人放纵自己的五欲享受,贪爱世间快乐,则祸患灾难就会源源不绝地到来。“想”得太多,“想”得太极端,或“想”得太美,而欠缺“思虑”就会执著己见或惹祸生事。在《民间文学》里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

  在无边无涯的海洋中间,有一个小小的岛屿。岛上长着茂密的树林,中央还有一个湖,名叫“东海”。这里没有人住,只有一只大鹏鸟。有一次,它飞到东湖那边,一口气把湖水喝完了一半。大鹏鸟便骄傲起来了,常常向别的鸟夸耀说:“天下再没有像我这样大的动物了!”并且说它要到各地去游逛,来显显自己的威风。

  在茫茫的大海上,大鹏鸟飞啊,飞啊,飞得有些累了,忽见前面有两条粗大的黑柱,露在海面上。于是,它飞到那里,轻轻地停下来休息。忽然,黑柱底下发出了叫声:“你是什么东西?敢在我鬓上停歇!”大鹏鸟吓了一跳,忙向下一望!原来是一只大龙蝦,自己正好停在它的须上。慌得大鹏鸟连忙飞起,惊讶地说:“天啊!我总以为天下最大的是我,谁知龙蝦的一条须就比我大得多呢!”接着,就无精打彩地飞回原处去了。

  可是龙蝦却从此骄傲起来,认为连最大的大鹏鸟都比不过自己,还有什么比自己更大的呢!于是,它在大海里到处遨游,想显显龙蝦的威风。游啊,游啊,游得有些累了,忽见前面有个黑森森的洞,龙蝦想马上钻进去休息一会。——谁知知道这里是一条鲸鱼,龙蝦钻进去的却是鲸鱼的鼻孔。龙蝦在里面,伸拳缩脚地闹腾开了。这一来,就把鲸鱼触痒了。只听得——职嚏…

《观心·开心 第8章 感受、思想和意念》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