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自序

  自  序

  觀心·開心

  《華嚴經》雲:“不能了自心,焉能知佛意。無心于彼此,淨心見諸佛。”

  忙碌的生活腳步,快速的經濟發展,使得傳統的文化思想遭受考驗,敦厚的倫理道德基礎也面臨了莫測的巨變。人與人之間的關懷、連擊,隨著漸趨多元化的社會結構,開始疏離、分裂,彼此之間存在著許多的矛盾和沖突。

  人們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反觀自照,眼睛和心保有不斷地向前沖,爲物欲所蒙蔽,導致心靈的空間漸趨狹隘,善良的本性爲之失落。有感于心靈的危機深深地潛伏,因此以這一本被譽爲佛教心理學入門書的《大乘百法明門論》爲主,徹底地將人類複雜的心理構造作一詳細的解析,透過對自身的種種心法的認識與了解之後,終會發現潛藏在生命中的潛在能力,妙用無窮。這股潛藏的力量一旦被開采啓用,即可提升人的品質,改變一些劣根性;可以化乖淚爲祥和,化難測的危機成爲創造的能源,化壓力爲動力,化阻力爲助力;可以淨化人心,澄澈清明的自我,可以感受到當下的,宇宙萬象就在方寸之間。所以古德雲:

  十世古今,始終不離于當念;

  無邊刹土,自他不隔于毫端。

  一念迷是衆生,一念覺即是菩薩。回想起今年五月應國際佛光會之請至臺東玉裏講演,也到綠島去探望那百余位身系囹圄的重刑犯時的感人情景。那一天正是母親節的隔日,當我提到慈母倚門盼兒歸時,瞬間,一個個眼眶紅了起來……。在大禮堂的講臺上,望著臺下一雙雙憂思的眼神,誠懇地告訴他們生命裏的春天,即將來到,人可以如同他所發的願望一樣渺小,也可以如同他所發的願望一樣偉大,只要從今以後身口意叁業清淨,未來仍然是充滿光明與幸福的坦途……。當我帶著他們合掌答念佛號時,感覺到每一個人所流露出來的神情是那麼地安詳、自在,使我深信人心可以淨化,冥頑的個性可以改造,生命在遭受挫折之後與至誠忏悔的境界中,愈能向上升華到至真、至善、至美之境。生命的奧秘一旦豁然知了,觀一切順逆,自然無礙。所以延壽禅師偈雲:

  千經萬論,終歸一心;一代時教,唯是一心。

  此一心法,理事圓備,是大慈父,般若母,法寶藏,萬行源,是以若了自心,頓成佛慧,會百川爲一海,搏衆塵爲一凡,融銀川爲一金,變酥酪爲一味。

  時時“觀”照身“心”,則仁者渾然與萬物同體,

  念念“開”啓佛“心”,則慧根清明與天地同德!

  《觀心·開心》的文稿,最早刊登于“普門”雜志的〈心事百問〉專欄,從一四五期開始至今,已近二十萬言,今先將百種心法中的“五遍行、五別境、十一種善心所”結集出書,接著還有“煩惱法、心不相應行法、無爲法”等將陸續而出。

  高山是一塊塊土地堆積起來的,社會進化是一步步往前邁進的。聚沙成塔。聚沙成塔,積土成山,向前一步是多麼地平凡,但若不能舍卻後步,又如何能向前呢?“觀前顧後”一步一步走去;一個心念、一個心念清清楚楚地覺察了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方能踏出幸福光明的坦途來。觀心:看自己,開心:悟佛理,這也正是本書的旨要所在!祈望前輩大德吝指導!

  衷心感謝所有成就此書出版的仁者大德,更感謝師父,星公上人暨各位師長們的教誨開示,由于衆緣和合,此書才得以問世。願將此法喜和所有的讀者一起共享!

  敬祈 如意吉祥!

  一九九四年六月一日

  依昱 序于佛光山普門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