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發大心的玄奘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譯者生平
·出家學道
·西行求示與廣弘大乘
·立論(真唯識量)名揚五印
·譯經與弘教
·獅子國的起源
·發心與願力
·慈悲度衆生
·願心廣大
·玄奘法師的傳記書錄
一、乘百法明門論譯者生平
在《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八五五頁中段《大乘百法明門論》題目之傍,書有:
天親菩薩造
大唐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注一)
玄奘法師(六零二至六六四年),唐代高僧,河南省陳留縣(偃師)人,俗姓陳,名袆,世稱唐叁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叁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是唐朝傑出的譯經家,在中國佛教史上被稱爲博通經、律、論叁藏的法師,前有鸠摩羅什法師、後有玄奘法師。《大乘百法明門論》是玄奘法師在唐朝盛世,貞觀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奉唐太宗之诏命,于四十七歲時所翻譯出來的唯識宗論者。
玄奘法師是中國唯識宗初祖,其出生年代,自古以來有很多異說,一說爲隋代開皇二十年(西元六零零年),其中以隋文帝元壽二年(西元六零二年)較正確。玄奘法師于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圓寂,世壽六十叁歲。
玄奘法師的父親名陳慧,隋朝時做過江陵縣令,其父一表人才相貌莊嚴,飽讀詩書,兩眼清如水明如鏡,不怒而威。玄奘法師亦遺傳了父親的威嚴相貌和聰穎資質。祖父陳康,在南北朝時是北齊的國子博士,高祖陳湛,是魏朝的清河太守。根據陳氏宗族譜系,他竟是漢朝太丘陳仲弓的後裔,這樣的族系真可說是名門望族,家學淵遠。
二、出家學道
奘師(玄奘法師名號之略稱,以下皆是如此稱謂)之兄陳素,早先出家于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奘師自幼比兄誦習經典,亦習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六一二年)洛陽度僧時,大理寺卿鄭善果,見奘師年紀雖小(時年十一歲),卻對答出衆。因其問:“出家爲僧,想要做些什麼?”奘師答:“想要遠紹如來的意旨,近光佛法的慈悲。”鄭善果聽他出語不凡,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並對同僚們說:“念經是容易,但要具有佛的風貌骨格的人才卻很難得,我度此子入佛門,將來必定是佛門中一偉大奇材。”他的話,果然應驗了。
出家後的奘師隨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槃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奘師和其兄遍曆隴、蜀、荊、趙諸地,參谒宿老,足足迹及于半個中國。學習“毗昙”、“攝論”、“成實”、“俱舍”、“發智”等論,而通曉一切佛教哲學。于唐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年)受具足戒。
叁、西行求法與廣弘大乘
當時的中國雖有佛典經論,但每一個人的解釋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部經論也是如此,奘師以佛經譯文與各個學說核驗之後,使他更加無所適從,于是當下發下宏願,決心要去印度(古名天竺,佛教的發源地)追源溯本考證梵文原典,以解疑惑。于貞觀叁年(西元六二九年)立志西行,孤身涉險,曆盡艱難;在沙漠中,走錯路,四、五天滴水不進,曾想往回走取水,又告訴自己:“甯向西天一步死,不願東回一步生。”就這樣冒險犯難,感動人天。途經西域諸國,備受備國國王禮遇,于叁年後,貞觀七年(六叁叁年)才到達印度那爛陀寺。依止戒論師,研習《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聲明、集量、《中論》、《百論》等論,深入法海,鑽研諸部,成爲那爛陀寺的教師。
據《相宗史傳略錄》所載,奘師與戒賢論師有段不可思議的因緣。略述如下:
奘師至那爛陀寺禮戒賢論論師時,他已有一百零六歲之高齡,大衆尊稱其法號爲“正法藏”,他通達一切經書典籍。他見到玄奘即問從何處來?奘師告以從中國來,欲學《瑜伽師地論》等,戒賢論師一聽,竟然啼泣,並吩咐弟子覺賢說出因由。覺賢說:“師父叁年前,曾患重病,每次病發時,痛如刀割,因而厭惡此肉身,想絕食自盡!當天晚上,在睡夢中,見一金色人,自稱是“曼殊室利”,對師父說:“你在過去生中,曾作國王,因爲傷害很多物命,所以感召此病痛如刀割的果報,你不要厭棄這個身體!應藉此身多行忏悔業障,安忍受苦,怎可絕食自盡呢?豈不苦加苦!今有一位中國的僧人,想來親近你修習瑜伽論,如今已上路了,叁年之後就會抵達。你把佛法傳授予他,他會將佛法廣爲流傳,你的罪障自然消滅。今見你執著病苦欲舍色身,不爲衆生著想,特來相勸!””
覺賢將此段因緣說出,又探知奘師在路上經曆了叁年,與夢境相符,戒賢論師頓感悲欣交集,從此佛法大弘有人矣!
四、立論(真唯識量)名揚五印
奘師在那爛陀寺一住五年,承戒賢論師之教,精通大小乘佛法,其後,遍禮佛教聖迹,遊曆五印,一叁八國,其遊曆見聞詳見奘師所著《大唐西域記》。又著《破惡見論》破斥烏茶國小乘論師的《破大乘論》因而名聲遠播,震憾印度。
貞觀十七年(西元六四叁年)時,奘師已四十一歲,意欲返國,戒日王于曲女城爲奘師舉行無遮辯論大會,當時五印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余人至場參加。奘師受請爲論主,提出《真唯識量》頌法:
真故極成色是有法,
定不離眼識宗。
因雲,自許初叁攝眼所不攝故同喻如眼識。
合雲,諸初叁攝眼所不攝故者皆不離眼識。
同喻如眼識,異喻如眼根。
《唐奘師真唯識量略解》(《卍續藏經》第八十七冊·一八五頁)
奘師立此頌文,破斥外道小乘,並登座說法,宣示大衆:“若其間有一字不合道理,能指摘攻破者,願斬首相謝!”並請人將頌文抄錄,挂在公場門口,一連挂了十八天,終無一人來指摘論破,一時聲威如日中天,名震五印。戒日王頂禮奘師爲師,自稱“弟子”,大乘衆尊稱他爲“摩诃衍那提婆”,漢譯爲“大乘天”;小乘衆尊他爲“木叉提婆”,譯爲“解脫天”。
五、譯經與弘教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奘師攜帶來自印度的佛經梵文原典返抵長安,唐太宗下令沿途護送,宰相房玄齡等文武百官,及僧侶道俗數萬人,迎于長安城郊外,備受歡迎禮敬。
玄奘法師所攜回的佛經、聖像、舍利等計數百件,其中除佛舍利一五零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黃五二零夾、六五七部。
奘師歸國後,爲太宗、高宗所欽重,帝深愛其才,雖賜號“叁藏法師”,又力勸其返俗輔政,奘師均以“願守戒缁門,闡揚遺去”而因辭,其志行一心一意唯在——譯經弘教。帝從其志,建長安譯經院,诏譯佛經;奘師先後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在十九年間,共譯出經論——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毗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共計譯出七五部(也有七十四部之說法)(注二)一叁叁五卷的經論。
奘師的譯經卷數和被稱爲中國佛教的四大翻譯家(姚秦的鸠摩羅什、陳的真谛、唐的玄奘、不空)之中的叁位所譯的卷數總和還要多。
列表如下:
翻譯者 部數 卷數
鸠摩羅什 七叁 叁八四
真谛 四九 一四二
不空 一一一 一四叁
法護 一七五 叁五四
義淨 六一 二叁九
計 四六九 一二二二
玄奘 總計一叁叁五
《開元綠》記載“一切藏經”總計有一一二四部,五零四八卷而奘師一人就獨力完成四分之一,從其于西元六四五年五月動作筆到六六叁年十月停筆,在這十七年零個月當中譯出一叁二五卷經典,平均每年約譯七五卷,平均大約每天譯完一卷。這種驚人的翻譯速度,完全仰仗奘師的堅強意志和精勤不懈的努力。奘師每天自訂譯經譚程,白天沒譯完,晚上一定補譯完,常常是到了叁更時分,稍事休息,五更時又起床了,把梵文本的佛經,用朱筆圈點過,預備天一亮即可翻譯。
奘師除了譯經之外,又因擔任大慈恩寺住持,寺裏事務也要取決于他,平時更要解答各州府縣前來請教的疑難問題,還要爲寺衆講解經論,從早忙到晚仍然精神抖擻,處理任何事情井井有條貫徹到底,若無大願心、若無諸佛菩薩加持、若無其自身爲佛法的體驗與嚴謹修持,豈可成之。奘師對于翻譯佛經的方式是采“逐字翻譯,忠于原典”的原則。鸠摩羅什一派,主張間譯,即依義不依文,以“達意”爲原則,故其所譯者,往往字句章節,不盡與梵文符合。後世學者以此爲界限,稱玄奘師以前所譯之佛經爲“舊譯”(鸠摩羅什、真谛等),玄奘法師以後所譯之佛經爲“新譯”。
奘師所主持的譯場分科爲——奘師爲譯主,其下設有筆受、證梵、證義、綴文、書寫給諸科,皆一時精選之才彥,爲數近百人。譯經順序是先由奘師依梵文原典口譯,由筆受記錄,再由印證梵文的沙門過目無訛之後,再交給證義沙門審查不違原義,再由綴文者將文字潤筆,最後交書寫人員抄寫。如此偉大,結構嚴謹的譯經事業由奘師主事,其功績堪稱我國譯經中上第一人!
貞觀二十一年(六四七年)奘師奉唐太宗之诏命,將《老子》五千言譯爲梵文,以利西域人。這是中國文學典籍第一次譯成外國文字。而馬鳴菩薩所著的《大乘起信論》梵文本已佚失,已賴奘師譯爲梵文,流而印度,爲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一大盛事。又奘師所著的《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十八萬字,記綠了一百四十個國家的山川文物風俗製度。更被譽爲中國最早的地理名著,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底、中亞、南亞的史地、文化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的價值,至今亦爲國際學術界所肯定的一部巨著。誠如近代學人染啓超氏所言:“至今猶爲治印度史地學者之寶典”。
六、獅子國的起源
在《大唐西域記》(《大正藏》第五十一冊·九叁二頁至九叁四頁)中,記載著今日斯裏蘭卡昔日被稱爲“獅子國”的曆史淵源。以前斯裏蘭卡的國境長七千多裏,都城周長四十多裏,人口衆多,物産豐饒,人民皮膚呈黑色,短小精悍而又粗暴。
該國是一個寶石之島,有很多珍…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大心的玄奘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