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译者生平
·出家学道
·西行求示与广弘大乘
·立论(真唯识量)名扬五印
·译经与弘教
·狮子国的起源
·发心与愿力
·慈悲度众生
·愿心广大
·玄奘法师的传记书录
一、乘百法明门论译者生平
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八五五页中段《大乘百法明门论》题目之傍,书有:
天亲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注一)
玄奘法师(六零二至六六四年),唐代高僧,河南省陈留县(偃师)人,俗姓陈,名袆,世称唐三藏,意谓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是唐朝杰出的译经家,在中国佛教史上被称为博通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前有鸠摩罗什法师、后有玄奘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在唐朝盛世,贞观二十二年(西元六四八年)奉唐太宗之诏命,于四十七岁时所翻译出来的唯识宗论者。
玄奘法师是中国唯识宗初祖,其出生年代,自古以来有很多异说,一说为隋代开皇二十年(西元六零零年),其中以隋文帝元寿二年(西元六零二年)较正确。玄奘法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六六四年)圆寂,世寿六十三岁。
玄奘法师的父亲名陈慧,隋朝时做过江陵县令,其父一表人才相貌庄严,饱读诗书,两眼清如水明如镜,不怒而威。玄奘法师亦遗传了父亲的威严相貌和聪颖资质。祖父陈康,在南北朝时是北齐的国子博士,高祖陈湛,是魏朝的清河太守。根据陈氏宗族谱系,他竟是汉朝太丘陈仲弓的后裔,这样的族系真可说是名门望族,家学渊远。
二、出家学道
奘师(玄奘法师名号之略称,以下皆是如此称谓)之兄陈素,早先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号长捷。奘师自幼比兄诵习经典,亦习儒道百家典籍。大业八年(六一二年)洛阳度僧时,大理寺卿郑善果,见奘师年纪虽小(时年十一岁),却对答出众。因其问:“出家为僧,想要做些什么?”奘师答:“想要远绍如来的意旨,近光佛法的慈悲。”郑善果听他出语不凡,贤其器宇,破格以沙弥身分录入僧籍。并对同僚们说:“念经是容易,但要具有佛的风貌骨格的人才却很难得,我度此子入佛门,将来必定是佛门中一伟大奇材。”他的话,果然应验了。
出家后的奘师随兄共居净土寺,就慧景听《涅槃经》,从严法师受大乘论。隋唐之际,天下大乱,奘师和其兄遍历陇、蜀、荆、赵诸地,参谒宿老,足足迹及于半个中国。学习“毗昙”、“摄论”、“成实”、“俱舍”、“发智”等论,而通晓一切佛教哲学。于唐武德五年(西元六二二年)受具足戒。
三、西行求法与广弘大乘
当时的中国虽有佛典经论,但每一个人的解释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部经论也是如此,奘师以佛经译文与各个学说核验之后,使他更加无所适从,于是当下发下宏愿,决心要去印度(古名天竺,佛教的发源地)追源溯本考证梵文原典,以解疑惑。于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立志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在沙漠中,走错路,四、五天滴水不进,曾想往回走取水,又告诉自己:“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愿东回一步生。”就这样冒险犯难,感动人天。途经西域诸国,备受备国国王礼遇,于三年后,贞观七年(六三三年)才到达印度那烂陀寺。依止戒论师,研习《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声明、集量、《中论》、《百论》等论,深入法海,钻研诸部,成为那烂陀寺的教师。
据《相宗史传略录》所载,奘师与戒贤论师有段不可思议的因缘。略述如下:
奘师至那烂陀寺礼戒贤论论师时,他已有一百零六岁之高龄,大众尊称其法号为“正法藏”,他通达一切经书典籍。他见到玄奘即问从何处来?奘师告以从中国来,欲学《瑜伽师地论》等,戒贤论师一听,竟然啼泣,并吩咐弟子觉贤说出因由。觉贤说:“师父三年前,曾患重病,每次病发时,痛如刀割,因而厌恶此肉身,想绝食自尽!当天晚上,在睡梦中,见一金色人,自称是“曼殊室利”,对师父说:“你在过去生中,曾作国王,因为伤害很多物命,所以感召此病痛如刀割的果报,你不要厌弃这个身体!应藉此身多行忏悔业障,安忍受苦,怎可绝食自尽呢?岂不苦加苦!今有一位中国的僧人,想来亲近你修习瑜伽论,如今已上路了,三年之后就会抵达。你把佛法传授予他,他会将佛法广为流传,你的罪障自然消灭。今见你执著病苦欲舍色身,不为众生着想,特来相劝!””
觉贤将此段因缘说出,又探知奘师在路上经历了三年,与梦境相符,戒贤论师顿感悲欣交集,从此佛法大弘有人矣!
四、立论(真唯识量)名扬五印
奘师在那烂陀寺一住五年,承戒贤论师之教,精通大小乘佛法,其后,遍礼佛教圣迹,游历五印,一三八国,其游历见闻详见奘师所著《大唐西域记》。又著《破恶见论》破斥乌茶国小乘论师的《破大乘论》因而名声远播,震憾印度。
贞观十七年(西元六四三年)时,奘师已四十一岁,意欲返国,戒日王于曲女城为奘师举行无遮辩论大会,当时五印十八国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至场参加。奘师受请为论主,提出《真唯识量》颂法:
真故极成色是有法,
定不离眼识宗。
因云,自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同喻如眼识。
合云,诸初三摄眼所不摄故者皆不离眼识。
同喻如眼识,异喻如眼根。
《唐奘师真唯识量略解》(《卍续藏经》第八十七册·一八五页)
奘师立此颂文,破斥外道小乘,并登座说法,宣示大众:“若其间有一字不合道理,能指摘攻破者,愿斩首相谢!”并请人将颂文抄录,挂在公场门口,一连挂了十八天,终无一人来指摘论破,一时声威如日中天,名震五印。戒日王顶礼奘师为师,自称“弟子”,大乘众尊称他为“摩诃衍那提婆”,汉译为“大乘天”;小乘众尊他为“木叉提婆”,译为“解脱天”。
五、译经与弘教
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奘师携带来自印度的佛经梵文原典返抵长安,唐太宗下令沿途护送,宰相房玄龄等文武百官,及僧侣道俗数万人,迎于长安城郊外,备受欢迎礼敬。
玄奘法师所携回的佛经、圣像、舍利等计数百件,其中除佛舍利一五零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黄五二零夹、六五七部。
奘师归国后,为太宗、高宗所钦重,帝深爱其才,虽赐号“三藏法师”,又力劝其返俗辅政,奘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去”而因辞,其志行一心一意唯在——译经弘教。帝从其志,建长安译经院,诏译佛经;奘师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在十九年间,共译出经论——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共计译出七五部(也有七十四部之说法)(注二)一三三五卷的经论。
奘师的译经卷数和被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翻译家(姚秦的鸠摩罗什、陈的真谛、唐的玄奘、不空)之中的三位所译的卷数总和还要多。
列表如下:
翻译者 部数 卷数
鸠摩罗什 七三 三八四
真谛 四九 一四二
不空 一一一 一四三
法护 一七五 三五四
义净 六一 二三九
计 四六九 一二二二
玄奘 总计一三三五
《开元绿》记载“一切藏经”总计有一一二四部,五零四八卷而奘师一人就独力完成四分之一,从其于西元六四五年五月动作笔到六六三年十月停笔,在这十七年零个月当中译出一三二五卷经典,平均每年约译七五卷,平均大约每天译完一卷。这种惊人的翻译速度,完全仰仗奘师的坚强意志和精勤不懈的努力。奘师每天自订译经谭程,白天没译完,晚上一定补译完,常常是到了三更时分,稍事休息,五更时又起床了,把梵文本的佛经,用朱笔圈点过,预备天一亮即可翻译。
奘师除了译经之外,又因担任大慈恩寺住持,寺里事务也要取决于他,平时更要解答各州府县前来请教的疑难问题,还要为寺众讲解经论,从早忙到晚仍然精神抖擞,处理任何事情井井有条贯彻到底,若无大愿心、若无诸佛菩萨加持、若无其自身为佛法的体验与严谨修持,岂可成之。奘师对于翻译佛经的方式是采“逐字翻译,忠于原典”的原则。鸠摩罗什一派,主张间译,即依义不依文,以“达意”为原则,故其所译者,往往字句章节,不尽与梵文符合。后世学者以此为界限,称玄奘师以前所译之佛经为“旧译”(鸠摩罗什、真谛等),玄奘法师以后所译之佛经为“新译”。
奘师所主持的译场分科为——奘师为译主,其下设有笔受、证梵、证义、缀文、书写给诸科,皆一时精选之才彦,为数近百人。译经顺序是先由奘师依梵文原典口译,由笔受记录,再由印证梵文的沙门过目无讹之后,再交给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由缀文者将文字润笔,最后交书写人员抄写。如此伟大,结构严谨的译经事业由奘师主事,其功绩堪称我国译经中上第一人!
贞观二十一年(六四七年)奘师奉唐太宗之诏命,将《老子》五千言译为梵文,以利西域人。这是中国文学典籍第一次译成外国文字。而马鸣菩萨所著的《大乘起信论》梵文本已佚失,已赖奘师译为梵文,流而印度,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之一大盛事。又奘师所著的《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十八万字,记绿了一百四十个国家的山川文物风俗制度。更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地理名著,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底、中亚、南亚的史地、文化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极高的价值,至今亦为国际学术界所肯定的一部巨著。诚如近代学人染启超氏所言:“至今犹为治印度史地学者之宝典”。
六、狮子国的起源
在《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九三二页至九三四页)中,记载着今日斯里兰卡昔日被称为“狮子国”的历史渊源。以前斯里兰卡的国境长七千多里,都城周长四十多里,人口众多,物产丰饶,人民皮肤呈黑色,短小精悍而又粗暴。
该国是一个宝石之岛,有很多珍…
《观心·开心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