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心·开心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奇的宝石。相传,某年南印度的一位女郎,嫁给邻国的某人为妻,不料送亲途中遇见一只雄狮,送亲的人都惊慌逃散,只得把新娘丢在花轿中,不久狮子就来到轿前,把新娘背起来就跑进深山。几年之后她生了一男一女,孩子的外貌虽然长得像人,可是性情却像野兽一般粗暴,男孩长大以后问母亲说:“我究竟算是什么动物?父亲是野兽,母亲却是人类……”于是母亲就把送亲途中如何被雄狮背走的情形说了一遍,这时儿子就对母亲说:“人类和野兽是完全不同的,母亲为什么不远离狮子,反而跟它生活在一起呢?”母亲回答说:“我本来也很想逃回家,可是却始终没办法逃。”后来儿子就跟在父亲后面走,时间一久就摸清了出山的路径。

  有一天,儿子知道父亲出远门,于是就赶紧陪同母亲和妹妹逃出山,历尽千辛万甘终于回到母亲的祖国。可惜他外祖父家人都已经去世,不得已他们母子就居在村内的邻居家。

  再说那只大雄回来一看,老婆孩子都已经跑掉,它非常慎怒的跑下山,见到人就大声咆哮,袭击沿途往商旅,因而有很多人被害。人们为此恐惧不堪,就把这件事报告给国王。于是国于发动军队,并且招募善射的勇士,准备前往围杀这只雄狮。看到这种情形的雄狮,更加咆哮怒吼,很多士兵都被吓得人仰马翻,而不敢接近雄狮一点。如此一连僵持了好几天,始终没法射杀这只雄狮。

  不得已国王就贴出悬赏告示:“假如有人能射杀这只雄狮,就赏赐给他巨额黄金。”看到这张布告的儿子就对母亲说:“我们现在正陷于饥寒交迫状态,我准备应募得这笔赏金,妈妈你看如何?”可是母亲却制止说:“不可以,不能去应徵。这只雄狮虽然是野兽,然而他毕竟是你的生身之父。假如你把它杀死,那你又怎能称得上是人呢?”然而儿子却认为:“假如我不去杀他,那它绝对不会逃回深山。说不定为了寻找我们母子,就来到我们住的村庄。这件事一旦被国王知道,我们母子可能都被处死,所以母亲还是不要制止我。何况它所以为害于人,都是为了我们母子三人,我们又怎能忍心为了一己私情,而给无数人造成莫大灾难呢?我经再三考虑的结果,还是以前往应募合乎情理。”

  最后儿子终于前往王宫应募,雄狮一看见儿子果然很高兴,温驯到一点脾气也没有了,这时儿子就乘机拿出暗藏的利刃,一下子就刺进狮子的喉咙和胸膛。狮子在痛苦万状之下,仍然流露着慈爱之心,忍受着痛苦一动不动,最后终于气绝身死。

  国王听说猛狮已经被杀死,感到非常高兴,不过他却很奇怪的问:“狮子为什么突然变得那样温驯呢?”青年最初没说真话,后来经国王一再追问,才算把真相据实托出,于是国王就说:“啊!也只有像你这种野兽的儿子,才会有这种狠毒的心肠。然而我既然已经宣布悬赏,我当然要按照诺言给你巨额黄金。不过你既然杀死了生身之父,就处是一个逆伦不孝之子,我们的国家不能容纳你这样的逆子。”

  国王说完这话,就派侍者赏给青年很多黄金,然后把他驱逐到国外。国王特地为他准备了两艘船,船上载满食物和黄金,一直把他送到大海,任凭他在海上漂流。

  于是青年就坐着船在海上漂流,一直漂到僧伽罗岛(今日的斯里兰卡),他一看岛上有很多珍宝,就停下船来上岸定居。不久有商人带领家眷到这个岛上来采宝,他就把间人杀死留下妇女,如此子子孙孙继续繁衍,后来经过无数个岁月,这里就变面一个人口众多的岛国,于是才订定君臣之礼。由于开国始祖曾杀死过雄狮,所以就把国名叫“执狮子”。

  《大唐西域记》中又记载着这么一段佛法不可思议的事迹。

  在王宫旁边有座佛牙精舍,高达几百尺,装饰有很多珍宝,上面立有柱子,镶有钵昙罗摩伽(padmaraga,莲华色的玉石)大宝石,其灿烂光辉映射四处,尤其是在晴朗的夜间,从万里之外都能看见。旁边还有寺院,建筑庄严肃穆,内部供有金佛像,是该国的先生所造,佛髻上有一颗宝珠,据说价值连城。某次有一个人要偷这颗宝珠,可是由于门户坚固,始终无法进入。于是他就改而打地道,企图从地下进入寺内。可是由于佛像身材高大,贼手怎么摸也摸不到,于是这个贼就说:“释迦这样吝啬呢?我想你既然如此紧抓到宝珠不放,可见你以前普度众生事迹都是假的。”

  贼刚一说完这话,佛像就自动弯下腰来,让贼拿走了头上的宝珠。贼偷得宝珠走出寺院后,就赶紧拿到市场上去卖。可是认识这宝珠的人很多,于是人们就把这个贼抓起来押到国王面前,国王审问他是怎样才偷来这颗宝珠,贼回答说:“是释迦牟尼佛自动给我的。”

  其实贼只说出一部分的实情,于是国王就亲自到现场去看,果然发现佛像正低着头站在那里。国王一看佛像如此灵验,就越发增加了信仰心,而用很多金钱向贼买回宝珠,然后再恭敬放回佛的发髻上,这颗宝珠今天仍然存在。

  七、发心与愿力

  近代学者张其昀先生认为玄奘法师,不但在我国留学史上是一位最伟大最有成就的留学生,在译述界上是一位最成功的翻译家,在史地学上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空前的地理学家。

  奘师于龙朔三年(六六三年)十月在唐高宗的玉华宫中,完成《大般若经》六百卷的翻译工作,当时奘师很兴奋地对门下弟子说:“此乃镇国大典,人天之大宝,僧俗两界都会欢欣鼓舞。”

  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年)正月初一玉华寺的僧众们向奘师拜过年后即齐声恳求他:“请师父再译《大宝积经》。”奘大师见大家企盼殷切,便将《大宝积经》的梵文本拿出来翻译,才译到第四行,奘师将经本掩上,把笔放下来,对大众说:“这部经和《大般若经》的份量是一样多,已不是我的精力和时间所能译成的。我自知大概不出两个月就要与世长辞。”有个弟子说:“新年喜气洋洋,恭祝师父福寿康宁,为何发此不吉利语?”奘师说:“死是一种自然,有生就有死,有死便有生,我自知死期,有什么不吉利。”于是带领大众到芝兰谷朝拜佛陀圣像,向佛辞别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后的朝拜。”

  综观奘师之一生所学所行,可以说是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播种者。近人尝谓:宋明道学,奠定孔学之哲学基础,受老庄与印度思想之影响而不为所转移,反而益增充实,蔚为中国学术之正宗,就此义而言,可谓中国的文艺复兴。而奘师在皇帝的信任与支持下举行大规模的译经事业,成为介绍印度思想的最有力人物!若无奘师有计划的译经工作,大量的汉译经典无法问世。奘师又进而阐释唯识学的精义,成为盛唐时期,中国思想的新血轮;若不然以后的宋明理学能否会通儒、释,而发扬光大,殊成问题!因此称奘师为中国古时代文艺复兴之前驱,自无不可!一九五五年先总统蒋公,崇敬先哲誉为“国之瑰宝”并题字赞之,玄奘法师真可说是当之无愧!(注三)

  玄奘法师于唐麟德三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五日于长安,在众多弟子的环侍下说:“我必然能转生到弥勒菩萨身边。”说完即在寺内,安详示寂,享年六十三岁。唐高宗得悉后,哀痛逾恒,为之罢朝三日,叹曰:“朕失国宝矣!”追谥为“大遍觉”,下诏以国之葬礼葬之,四月十五日葬于长安东郊白鹿原。当是举国哀痛,京城和各府州县的居民前来送葬的有百万多人,留守墓前守灵的有三万多人,可谓备极哀荣。后敕建塔于长安之南樊川北原。其后,黄巢乱起,或奉其灵骨至南京立塔。现奘师顶骨奉安于南投日月潭玄奘寺。(注四)

  玄奘法师一生发大心为弘扬佛法而不遗余力,其原力之真诚恳切与灵验从以下三件实例可得知。

  八、慈悲渡众生

  有一次,奘师要到阿穆佉国,他顺着克伽河东下,和著八十多个客商,坐在一条船上,那船航行到一个所在,两岸都是茂密的森林,实在是一个幽静的地区;他和同船的人们,正在欣赏着这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从两岸树深林密的隐蔽处,驶出了十多只贼船,在河中一字儿的摆开着。那些贼人大声的喊着说:“把船停下来!不许走!让我们来检查检查!”船上的人,都骇得面色如土,大都在发抖,有些人竟跳到河里去,想要逃生。玄奘法师是一个有修行,有信仰的人,他竟毫不在乎,好像没有什么事的一般。贼人一拥到他们的船上,把八十多个人都赶上河岸,奘师当然也是其中的一个。所有的人们都被检查了,各人身上所带的金钱,也全都被搜光了。

  情况 贼人在这八十多个人里面,选出了一个最端庄,最健美的人,用绳子捆缚者,那便是奘师。于是,另有一些贼人,驱使客商们,替他们挖土挑泥,筑成了一个四方形的祭坛,上面摆设了香案,贼人头目便指着玄奘法师告诉众人说:“这个和尚,长得既庄严,又健美,我们今天要把他杀了,去祭祀我们的天神——突伽”。所有的客商们,听得贼头目这样的说话,大家又都抖起来,很为玄奘法师而担心。在祭坛上的奘师,他却毫不骇怕,他喊着贼人说:“请你们稍微等一下,迟点动刀,让我诚心正念观想,这就是你们莫大的功德!”他说完这几句话,把眼睛闭上了,专心致志,诚诚恳恳的想到:“兜率天慈区菩萨处所。”忽然间,他自己觉得:“我为什么竟越过一二三重天,到了兜率天宫!”

  “哦!那不就是慈氏菩萨(弥勒菩萨)吗?满脸笑容在欢迎我呢?”

  当时的奘师,坐在祭坛上,正是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的笑容,所有的客商和贼人,大家看到他这副神情,正觉得非常的奇怪。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一阵黑风吹来,高大的树木,被吹倒了,海里的贼船,也被吹翻了许多艘;两岸飞沙走石,河中白浪滔天,好个一阵大风,使得贼人们全都惊骇了。于是贼人便问着客商说:“这个和尚,是从那儿来的呢?”客商们回答说:“是中国到天竺求法的,你们如果把他杀了求福,你们只会得到无量无边的罪恶!”“这样猛烈的黑风,就是他呼唤来的,你们看啦!他在发笑啦!”有个贼人这样的说了。贼人头目也在发抖了,他立刻跑到奘师的身边,去解开捆缚的绳子,只听得玄奘还在问说:“杀的时候到了吗?就请动手,让我转生到兜率天去!”所有的贼人们,一齐都跪在祭坛下面,大声的喊着说:“师父!请原谅我们的罪恶!我们决不敢杀害您啦!”玄奘站了起来,便立刻为他们译经祝祷解罪,而且,还为他们授了五戒。

  并为他们说法道:“你们如果继续信奉邪神,而去做那些杀人抢劫的恶行,那么你们以后将会蒙受无限的苦难。人生有如电光朝露那样短暂,你们为什么要作坏事来种下这种无穷的恶果呢?”

  土匪听了玄奘法师这番话之后,一起跪地请罪说:“以前由于我们受到邪神的迷惑,才作了许多不该作的坏事,祭祀了不该祭祀的邪神。假如我们今天没有遇到法师,由于您的德行感动神佛,我们可能永远执迷不悟陷入罪恶深渊。从现在起我们决心不再当土匪,敬证法师在佛前给我们作一个证人!”

  土匪们经过一番商议,毅然决然把武器丢进恒河,把抢劫来的财物都归还原主,而且纷纷虔心敬意接受法师为他们举行的“三皈五戒”。这时候,天气又现晴朗,转眼之间风平浪静,土匪们带着满面笑容跟玄奘法师告别。看到这种情景的随行人员,都对奘师表示十分敬佩。消息传开后,人们都感到惊讶!认为除非像玄奘法师这样热心求法与弘法的高僧,又怎么能感动天地而出现如此的奇迹呢?

  九、愿心广大

  又有一次,玄奘法师要到伴烂奴钵伐多国,那个秀丽而有精舍的孤山,去参礼观自在菩萨的檀刻像。如果参礼菩萨的人们,是诚心诚意的祈求,真是“求则得之”,非常灵验。在那儿守护菩萨的人们,恐怕参礼像的人,污损了圣像,便在十步之外,作了一道栏杆,信男善女们,如果要散花请愿的,先把鲜花作成一个花圈,然后站在栏杆的外面,诚心叩拜,你所求的,菩萨如果允许了;那末,你所掷去的花圈,就会刚好落在照你所指定的部位。

  玄奘法时到了那儿,他诚心诚意的叩拜过了,便发了三个请求的誓愿。

  第一誓愿是:“我玄奘在这里学成了之后,如果能够平安回到中国,愿花圈落在菩萨的手掌上。”奘师请求过后,把第一个花圈了去,果然落在观自在菩萨的手掌上。

  第二个誓愿是:“所修福慧,如果功德圆满,愿生在兜率天宫,去作弥勒菩萨的侍者。能够的话,花圈就落在菩萨的手臂上。”

  第三个誓愿是:“在佛乘里面,说是众生界有,有一分没有佛性的;弟子玄奘,颇怀疑这种说法,现在要请大士昭示:如果众生都有佛性,经过修行,都可能获得正果,那末,这第三个花圈,就落在菩萨的头顶上。”

  玄奘法师这个愿心太伟大了,也太重要了,众生确是都有佛性的;所以,他那第三个花圈,一经掷去,便不偏不倚的落在观自在菩萨的头顶上。(注五)

  国父孙中山先生,曾经对青年学生说:“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专做大官。”玄奘法师一生所做的事,诚可谓是一件真正的大事,其对世界思想潮流的影响,对国家文化的贡献,实在是太多、太大了。所以才能得到帝王的尊敬,人民的爱戴,以及后世的尊崇。

  十、玄奘法师的传记书录

  关于这位佛门高僧、一代宗师玄奘法师的传记,有下列各传:

  一、《大唐大慈因寺三藏法师传》十卷(简称“慈因传”)慧立、彦悰撰。

  二、《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一卷,冥详撰。

  三、《开元录》卷八“玄奘法师”,智升撰。

  四、《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刘轲撰。

  五、《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道宣撰。

  六、《古今译经图记》卷四“玄奘传”,靖迈撰。

  七、《旧唐书》卷一九一,“玄奘传”,刘昫等撰。

  其他《法苑珠林》卷二九、《贞元录》卷十一、十二、《佛祖统记》卷三九、《释氏稽古略》卷三、《佛道论衡》等,以上这些书大部分是根据《慈恩传》节录或改写而成,而非《慈恩传》以外的新资料。

  注一:在《大正藏”第三十一册·八五五页中的:“大唐三藏法法师玄奘⑥译”虽无“奉诏”等字句,但在下栏注⑥上提到,在宋版、元版、明版等大藏经版本上有“奉诏”二字。

  注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慧立、彦悰著。

  注三:智果《大乘百法明门论研究》,明伦杂志。

  注四:《佛光大辞典》,二零二八页。

  注五:《历代高僧传故事》第二辑,彭芝衍编著。

  

《观心·开心 第2章 发大心的玄奘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