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大心的玄奘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奇的寶石。相傳,某年南印度的一位女郎,嫁給鄰國的某人爲妻,不料送親途中遇見一只雄獅,送親的人都驚慌逃散,只得把新娘丟在花轎中,不久獅子就來到轎前,把新娘背起來就跑進深山。幾年之後她生了一男一女,孩子的外貌雖然長得像人,可是性情卻像野獸一般粗暴,男孩長大以後問母親說:“我究竟算是什麼動物?父親是野獸,母親卻是人類……”于是母親就把送親途中如何被雄獅背走的情形說了一遍,這時兒子就對母親說:“人類和野獸是完全不同的,母親爲什麼不遠離獅子,反而跟它生活在一起呢?”母親回答說:“我本來也很想逃回家,可是卻始終沒辦法逃。”後來兒子就跟在父親後面走,時間一久就摸清了出山的路徑。

  有一天,兒子知道父親出遠門,于是就趕緊陪同母親和妹妹逃出山,曆盡千辛萬甘終于回到母親的祖國。可惜他外祖父家人都已經去世,不得已他們母子就居在村內的鄰居家。

  再說那只大雄回來一看,老婆孩子都已經跑掉,它非常慎怒的跑下山,見到人就大聲咆哮,襲擊沿途往商旅,因而有很多人被害。人們爲此恐懼不堪,就把這件事報告給國王。于是國于發動軍隊,並且招募善射的勇士,准備前往圍殺這只雄獅。看到這種情形的雄獅,更加咆哮怒吼,很多士兵都被嚇得人仰馬翻,而不敢接近雄獅一點。如此一連僵持了好幾天,始終沒法射殺這只雄獅。

  不得已國王就貼出懸賞告示:“假如有人能射殺這只雄獅,就賞賜給他巨額黃金。”看到這張布告的兒子就對母親說:“我們現在正陷于饑寒交迫狀態,我准備應募得這筆賞金,媽媽你看如何?”可是母親卻製止說:“不可以,不能去應徵。這只雄獅雖然是野獸,然而他畢竟是你的生身之父。假如你把它殺死,那你又怎能稱得上是人呢?”然而兒子卻認爲:“假如我不去殺他,那它絕對不會逃回深山。說不定爲了尋找我們母子,就來到我們住的村莊。這件事一旦被國王知道,我們母子可能都被處死,所以母親還是不要製止我。何況它所以爲害于人,都是爲了我們母子叁人,我們又怎能忍心爲了一己私情,而給無數人造成莫大災難呢?我經再叁考慮的結果,還是以前往應募合乎情理。”

  最後兒子終于前往王宮應募,雄獅一看見兒子果然很高興,溫馴到一點脾氣也沒有了,這時兒子就乘機拿出暗藏的利刃,一下子就刺進獅子的喉嚨和胸膛。獅子在痛苦萬狀之下,仍然流露著慈愛之心,忍受著痛苦一動不動,最後終于氣絕身死。

  國王聽說猛獅已經被殺死,感到非常高興,不過他卻很奇怪的問:“獅子爲什麼突然變得那樣溫馴呢?”青年最初沒說真話,後來經國王一再追問,才算把真相據實托出,于是國王就說:“啊!也只有像你這種野獸的兒子,才會有這種狠毒的心腸。然而我既然已經宣布懸賞,我當然要按照諾言給你巨額黃金。不過你既然殺死了生身之父,就處是一個逆倫不孝之子,我們的國家不能容納你這樣的逆子。”

  國王說完這話,就派侍者賞給青年很多黃金,然後把他驅逐到國外。國王特地爲他准備了兩艘船,船上載滿食物和黃金,一直把他送到大海,任憑他在海上漂流。

  于是青年就坐著船在海上漂流,一直漂到僧伽羅島(今日的斯裏蘭卡),他一看島上有很多珍寶,就停下船來上岸定居。不久有商人帶領家眷到這個島上來采寶,他就把間人殺死留下婦女,如此子子孫孫繼續繁衍,後來經過無數個歲月,這裏就變面一個人口衆多的島國,于是才訂定君臣之禮。由于開國始祖曾殺死過雄獅,所以就把國名叫“執獅子”。

  《大唐西域記》中又記載著這麼一段佛法不可思議的事迹。

  在王宮旁邊有座佛牙精舍,高達幾百尺,裝飾有很多珍寶,上面立有柱子,鑲有缽昙羅摩伽(padmaraga,蓮華色的玉石)大寶石,其燦爛光輝映射四處,尤其是在晴朗的夜間,從萬裏之外都能看見。旁邊還有寺院,建築莊嚴肅穆,內部供有金佛像,是該國的先生所造,佛髻上有一顆寶珠,據說價值連城。某次有一個人要偷這顆寶珠,可是由于門戶堅固,始終無法進入。于是他就改而打地道,企圖從地下進入寺內。可是由于佛像身材高大,賊手怎麼摸也摸不到,于是這個賊就說:“釋迦這樣吝啬呢?我想你既然如此緊抓到寶珠不放,可見你以前普度衆生事迹都是假的。”

  賊剛一說完這話,佛像就自動彎下腰來,讓賊拿走了頭上的寶珠。賊偷得寶珠走出寺院後,就趕緊拿到市場上去賣。可是認識這寶珠的人很多,于是人們就把這個賊抓起來押到國王面前,國王審問他是怎樣才偷來這顆寶珠,賊回答說:“是釋迦牟尼佛自動給我的。”

  其實賊只說出一部分的實情,于是國王就親自到現場去看,果然發現佛像正低著頭站在那裏。國王一看佛像如此靈驗,就越發增加了信仰心,而用很多金錢向賊買回寶珠,然後再恭敬放回佛的發髻上,這顆寶珠今天仍然存在。

  七、發心與願力

  近代學者張其昀先生認爲玄奘法師,不但在我國留學史上是一位最偉大最有成就的留學生,在譯述界上是一位最成功的翻譯家,在史地學上更是中國曆史上一位空前的地理學家。

  奘師于龍朔叁年(六六叁年)十月在唐高宗的玉華宮中,完成《大般若經》六百卷的翻譯工作,當時奘師很興奮地對門下弟子說:“此乃鎮國大典,人天之大寶,僧俗兩界都會歡欣鼓舞。”

  唐高宗麟德元年(六六四年)正月初一玉華寺的僧衆們向奘師拜過年後即齊聲懇求他:“請師父再譯《大寶積經》。”奘大師見大家企盼殷切,便將《大寶積經》的梵文本拿出來翻譯,才譯到第四行,奘師將經本掩上,把筆放下來,對大衆說:“這部經和《大般若經》的份量是一樣多,已不是我的精力和時間所能譯成的。我自知大概不出兩個月就要與世長辭。”有個弟子說:“新年喜氣洋洋,恭祝師父福壽康甯,爲何發此不吉利語?”奘師說:“死是一種自然,有生就有死,有死便有生,我自知死期,有什麼不吉利。”于是帶領大衆到芝蘭谷朝拜佛陀聖像,向佛辭別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後的朝拜。”

  綜觀奘師之一生所學所行,可以說是中國第一次文藝複興的播種者。近人嘗謂:宋明道學,奠定孔學之哲學基礎,受老莊與印度思想之影響而不爲所轉移,反而益增充實,蔚爲中國學術之正宗,就此義而言,可謂中國的文藝複興。而奘師在皇帝的信任與支持下舉行大規模的譯經事業,成爲介紹印度思想的最有力人物!若無奘師有計劃的譯經工作,大量的漢譯經典無法問世。奘師又進而闡釋唯識學的精義,成爲盛唐時期,中國思想的新血輪;若不然以後的宋明理學能否會通儒、釋,而發揚光大,殊成問題!因此稱奘師爲中國古時代文藝複興之前驅,自無不可!一九五五年先總統蔣公,崇敬先哲譽爲“國之瑰寶”並題字贊之,玄奘法師真可說是當之無愧!(注叁)

  玄奘法師于唐麟德叁年(西元六六四年)二月五日于長安,在衆多弟子的環侍下說:“我必然能轉生到彌勒菩薩身邊。”說完即在寺內,安詳示寂,享年六十叁歲。唐高宗得悉後,哀痛逾恒,爲之罷朝叁日,歎曰:“朕失國寶矣!”追谥爲“大遍覺”,下诏以國之葬禮葬之,四月十五日葬于長安東郊白鹿原。當是舉國哀痛,京城和各府州縣的居民前來送葬的有百萬多人,留守墓前守靈的有叁萬多人,可謂備極哀榮。後敕建塔于長安之南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現奘師頂骨奉安于南投日月潭玄奘寺。(注四)

  玄奘法師一生發大心爲弘揚佛法而不遺余力,其原力之真誠懇切與靈驗從以下叁件實例可得知。

  八、慈悲渡衆生

  有一次,奘師要到阿穆佉國,他順著克伽河東下,和著八十多個客商,坐在一條船上,那船航行到一個所在,兩岸都是茂密的森林,實在是一個幽靜的地區;他和同船的人們,正在欣賞著這大自然的美景。

  忽然從兩岸樹深林密的隱蔽處,駛出了十多只賊船,在河中一字兒的擺開著。那些賊人大聲的喊著說:“把船停下來!不許走!讓我們來檢查檢查!”船上的人,都駭得面色如土,大都在發抖,有些人竟跳到河裏去,想要逃生。玄奘法師是一個有修行,有信仰的人,他竟毫不在乎,好像沒有什麼事的一般。賊人一擁到他們的船上,把八十多個人都趕上河岸,奘師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個。所有的人們都被檢查了,各人身上所帶的金錢,也全都被搜光了。

  情況 賊人在這八十多個人裏面,選出了一個最端莊,最健美的人,用繩子捆縛者,那便是奘師。于是,另有一些賊人,驅使客商們,替他們挖土挑泥,築成了一個四方形的祭壇,上面擺設了香案,賊人頭目便指著玄奘法師告訴衆人說:“這個和尚,長得既莊嚴,又健美,我們今天要把他殺了,去祭祀我們的天神——突伽”。所有的客商們,聽得賊頭目這樣的說話,大家又都抖起來,很爲玄奘法師而擔心。在祭壇上的奘師,他卻毫不駭怕,他喊著賊人說:“請你們稍微等一下,遲點動刀,讓我誠心正念觀想,這就是你們莫大的功德!”他說完這幾句話,把眼睛閉上了,專心致志,誠誠懇懇的想到:“兜率天慈區菩薩處所。”忽然間,他自己覺得:“我爲什麼竟越過一二叁重天,到了兜率天宮!”

  “哦!那不就是慈氏菩薩(彌勒菩薩)嗎?滿臉笑容在歡迎我呢?”

  當時的奘師,坐在祭壇上,正是高興極了,露出滿臉的笑容,所有的客商和賊人,大家看到他這副神情,正覺得非常的奇怪。就在這個時候,忽然一陣黑風吹來,高大的樹木,被吹倒了,海裏的賊船,也被吹翻了許多艘;兩岸飛沙走石,河中白浪滔天,好個一陣大風,使得賊人們全都驚駭了。于是賊人便問著客商說:“這個和尚,是從那兒來的呢?”客商們回答說:“是中國到天竺求法的,你們如果把他殺了求福,你們只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罪惡!”“這樣猛烈的黑風,就是他呼喚來的,你們看啦!他在發笑啦!”有個賊人這樣的說了。賊人頭目也在發抖了,他立刻跑到奘師的身邊,去解開捆縛的繩子,只聽得玄奘還在問說:“殺的時候到了嗎?就請動手,讓我轉生到兜率天去!”所有的賊人們,一齊都跪在祭壇下面,大聲的喊著說:“師父!請原諒我們的罪惡!我們決不敢殺害您啦!”玄奘站了起來,便立刻爲他們譯經祝禱解罪,而且,還爲他們授了五戒。

  並爲他們說法道:“你們如果繼續信奉邪神,而去做那些殺人搶劫的惡行,那麼你們以後將會蒙受無限的苦難。人生有如電光朝露那樣短暫,你們爲什麼要作壞事來種下這種無窮的惡果呢?”

  土匪聽了玄奘法師這番話之後,一起跪地請罪說:“以前由于我們受到邪神的迷惑,才作了許多不該作的壞事,祭祀了不該祭祀的邪神。假如我們今天沒有遇到法師,由于您的德行感動神佛,我們可能永遠執迷不悟陷入罪惡深淵。從現在起我們決心不再當土匪,敬證法師在佛前給我們作一個證人!”

  土匪們經過一番商議,毅然決然把武器丟進恒河,把搶劫來的財物都歸還原主,而且紛紛虔心敬意接受法師爲他們舉行的“叁皈五戒”。這時候,天氣又現晴朗,轉眼之間風平浪靜,土匪們帶著滿面笑容跟玄奘法師告別。看到這種情景的隨行人員,都對奘師表示十分敬佩。消息傳開後,人們都感到驚訝!認爲除非像玄奘法師這樣熱心求法與弘法的高僧,又怎麼能感動天地而出現如此的奇迹呢?

  九、願心廣大

  又有一次,玄奘法師要到伴爛奴缽伐多國,那個秀麗而有精舍的孤山,去參禮觀自在菩薩的檀刻像。如果參禮菩薩的人們,是誠心誠意的祈求,真是“求則得之”,非常靈驗。在那兒守護菩薩的人們,恐怕參禮像的人,汙損了聖像,便在十步之外,作了一道欄杆,信男善女們,如果要散花請願的,先把鮮花作成一個花圈,然後站在欄杆的外面,誠心叩拜,你所求的,菩薩如果允許了;那末,你所擲去的花圈,就會剛好落在照你所指定的部位。

  玄奘法時到了那兒,他誠心誠意的叩拜過了,便發了叁個請求的誓願。

  第一誓願是:“我玄奘在這裏學成了之後,如果能夠平安回到中國,願花圈落在菩薩的手掌上。”奘師請求過後,把第一個花圈了去,果然落在觀自在菩薩的手掌上。

  第二個誓願是:“所修福慧,如果功德圓滿,願生在兜率天宮,去作彌勒菩薩的侍者。能夠的話,花圈就落在菩薩的手臂上。”

  第叁個誓願是:“在佛乘裏面,說是衆生界有,有一分沒有佛性的;弟子玄奘,頗懷疑這種說法,現在要請大士昭示:如果衆生都有佛性,經過修行,都可能獲得正果,那末,這第叁個花圈,就落在菩薩的頭頂上。”

  玄奘法師這個願心太偉大了,也太重要了,衆生確是都有佛性的;所以,他那第叁個花圈,一經擲去,便不偏不倚的落在觀自在菩薩的頭頂上。(注五)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對青年學生說:“學生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專做大官。”玄奘法師一生所做的事,誠可謂是一件真正的大事,其對世界思想潮流的影響,對國家文化的貢獻,實在是太多、太大了。所以才能得到帝王的尊敬,人民的愛戴,以及後世的尊崇。

  十、玄奘法師的傳記書錄

  關于這位佛門高僧、一代宗師玄奘法師的傳記,有下列各傳:

  一、《大唐大慈因寺叁藏法師傳》十卷(簡稱“慈因傳”)慧立、彥悰撰。

  二、《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一卷,冥詳撰。

  叁、《開元錄》卷八“玄奘法師”,智升撰。

  四、《大唐叁藏大遍覺法師塔銘》,劉轲撰。

  五、《續高僧傳》卷四,“玄奘傳”,道宣撰。

  六、《古今譯經圖記》卷四“玄奘傳”,靖邁撰。

  七、《舊唐書》卷一九一,“玄奘傳”,劉昫等撰。

  其他《法苑珠林》卷二九、《貞元錄》卷十一、十二、《佛祖統記》卷叁九、《釋氏稽古略》卷叁、《佛道論衡》等,以上這些書大部分是根據《慈恩傳》節錄或改寫而成,而非《慈恩傳》以外的新資料。

  注一:在《大正藏”第叁十一冊·八五五頁中的:“大唐叁藏法法師玄奘⑥譯”雖無“奉诏”等字句,但在下欄注⑥上提到,在宋版、元版、明版等大藏經版本上有“奉诏”二字。

  注二:“大唐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慧立、彥悰著。

  注叁:智果《大乘百法明門論研究》,明倫雜志。

  注四:《佛光大辭典》,二零二八頁。

  注五:《曆代高僧傳故事》第二輯,彭芝衍編著。

  

《觀心·開心 第2章 發大心的玄奘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