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佛」論

  「見佛」論

  

   一般以見佛身謂之「見佛」,而有眼見與心見之別。

   眼見──有淨土見與穢土見。

   淨土見──《易行品》言「華開則見佛」。《往生論》言:「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此是往生淨土,在淨土見佛。

   穢土見──穢土見佛,有臨終見與平生見。

   臨終見──《小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此是臨終見佛。

   平生見──平生見佛,有依佛力加被而見,及依念佛叁昧而見。

   佛力加被──《觀經》第七華座觀所言,韋提希夫人見西方叁聖住立空中,光明熾盛。此全由佛力加被而見。

   念佛叁昧──念佛叁昧之念佛,分爲觀念、憶念、稱念。

   觀念見佛──《觀經》第九觀言:「但當憶想,令心眼見。見此事者,見則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叁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此是依觀念見佛。

   憶念見佛──《念佛圓通章》言:「若衆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此是依憶念見佛。

   稱念見佛──《大集經》卷四十叁(日藏分.念佛叁昧品)言:「至心念佛,乃至見佛。小念見小,大念見大;乃至無量念,見佛色身,無量無邊。」《淨土群疑論》卷七言:「令聲不絕,見佛聖衆,皎然常在目前。」此是依稱念見佛。

   心見──有證悟佛法及體悟佛心之別。

   證悟佛法──《大智度論》卷十八言:「則能見般若,如虛空無染,無戲無文字;若能如是觀,是即爲見佛。」卷十一言:「佛常說以智慧眼,觀佛法身,則爲見佛中之最。」又言:「觀諸法空,是見佛法身,是爲真供養。」此並非見佛之色身,乃是證悟佛法之見佛。

   體悟佛心──就淨土宗念佛法門而言,體悟阿彌陀佛主動平等無條件的救度,亦即宗旨所言:「信受彌陀救度,專稱彌陀佛名,願生彌陀淨土。」不論任何衆生,只要念佛,必定往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義。如是體悟彌陀願心,亦即「信受彌陀救度」之信心,乃是真正見佛,勝于見佛色身。何以故?明信佛智故,隨順佛願故;平生時時蒙佛光攝,往生明見真佛實相。

   自力行者,不知彌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願心,以自力作勤行精進,息慮凝心之見佛;善導大師謂之自力「要門」,非他力「弘願門」。若能因此而體悟彌陀悲願,則能由觀念、憶念等之方便「要門」,回入「本願稱名」之真實「弘願」。如《觀經》第九觀言:「以見佛身故,亦見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受衆生。」亦如《般舟叁昧經》阿彌陀佛告入定見佛之行者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佛言:專念故得往生。」亦因此而悔責先前見佛之方法,而見如不見,徹底歸命彌陀,一向稱名,不作他想。

   念佛行者之中,亦有一類,雖見佛色身,然無自力心,不執所見,不以所見爲往生之助,見如不見,依然如宗祖善導大師所言:「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所謂「本願稱名」。

   本願稱名之念佛人,平生在佛攝取之中,往生決定,光壽同佛,尚何不足,須藉見佛色身之方便,以資往生及證果乎?

  圖(略)

✿ 继续阅读 ▪ 譬喻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