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譬喻

  譬 喻

  

   佛法幽玄,佛力絕思,佛力之極,在于彌陀救度衆生之超世願力;釋尊極贊彌陀而言:「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極尊也」,又贊:「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中之王,諸佛不及,《大經》言:「二乘非所測,唯佛獨明了。」故彌陀救度法門,《小經》言:「難信之法」,亦言:「極難信法」,《大經》更言:「難中之難,無過此難」。是以善導大師《觀經疏》〈玄義分〉言:「叁賢十聖,弗測所窺;況我輕毛,敢知旨趣。」昙鸾大師言:「非常之言,不入非人之耳。」古人亦言:「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

   彌陀本願他力之救度,深具佛智不可思議之力用,致使凡聖善惡,平等往生,皆悉成佛。如此力用,賢聖不測,何況凡智能知,故不可以常情測量。然爲除衆生疑惑,經論祖釋,多以譬喻說明,令衆生容易理解領會,使衆生破疑生信,信知念佛功德具足不可思議之無上大利。

   一般法門之譬喻,如有名的《金剛經》六喻、《法華經》七喻、《般若經》十喻、《維摩經》十喻、如來藏九喻、獅蟲喻、盲龜浮木喻、無常之虎喻等。淨土法門則《無量壽經》列舉往生人自利利他之勝德二十叁喻之外,尚有多類譬喻。而《易行品》有難行易行之判,步行乘船之喻;《 往生論注》第亦有自力他力之釋,並舉他力十喻;《安樂集》第亦有他力七喻,乃至叁十喻;《往生要集》仿之,亦另舉他力十喻;《觀經疏》亦多設譬喻,其中「二河白道喻」更爲念佛人用以守護信心。

   今則略舉《 往生論注》、《安樂集》、《往生要集》等喻如下。

  一、《 往生論注》他力十喻

  1.鹄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子,經泶不壞。( 《往生論注》第四叁頁)

  「住持」者,如黃鹄持子安,千齡更起;魚母念持子,經泶不壞。安樂國爲正覺善住持,其國豈有非正覺事耶!是故言「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

  2.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 《往生論注》第四九頁)

  聲聞以實際爲證,計不應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願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彼;必當複以神力,生其無上道心。譬如鸩鳥入水,魚蚌鹹死;犀牛觸之,死者皆活。如此不應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佛能使聲聞複生無上道心,真不可思議之至也。

  3.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往生論注》第六七頁)

  雲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虛妄顛倒見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

  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闇豈得言,在室千歲,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4.聞除毒鼓,箭出毒除。( 《往生論注》第六七頁)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聞滅除藥鼓,即箭出毒除。(首楞嚴經言:譬如有藥,名曰滅除。若鬥戰時,用以塗鼓,聞鼓聲者,箭出毒除。菩薩摩诃薩亦複如是,住首楞嚴叁昧,聞其名者,叁毒之箭,自然拔出。)

  5.不朽藥力,不爛不燋。( 《往生論注》第八九頁)

  住名不異不滅,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藥塗種子,在水不爛,在火不燋,得因緣則生。何以故?不朽藥力故。

  若人一生安樂淨土,後時意願生叁界,教化衆生;舍淨土命,隨願得生。雖生叁界雜生水火中,無上菩提種子,畢竟不朽。何以故?以經正覺阿彌陀善住持故。

  6.淨珠置水,水即清淨。( 《往生論注》第九四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淨。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得往生。

  7.裹珠玄黃,水即玄黃。( 《往生論注》第九五頁)

  又是摩尼珠,以玄黃幣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以無量莊嚴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豈不能轉生見,爲無生智乎!

  8.冰上燃火,冰解火滅。( 《往生論注》第九五頁)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則冰解,冰解則火滅。彼下品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彼土是無生界,見生之火,自然而滅。

  9.如好堅樹,十地橫超。( 《往生論注》第一○二頁)

  彼國菩薩,或可不從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階次」者,是釋迦如來于閻浮提一應化道耳;他方淨土,何必如此。五種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若言菩薩必從一地至一地,無超越之理,未敢詳也。

  譬如有樹,名曰好堅。是樹地生,百歲乃具。一日長高百丈,日日如此。計百歲之長,豈類修松耶!見松生長,日不過寸。聞彼好堅,何能不疑。即同有人聞釋迦如來,證羅漢于一聽,製無生于終朝;謂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聞此論事,亦當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謂之不然,亦其宜也。

  10.劣夫從王,遊四天下。( 《往生論注》第一二二頁)

  又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遊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爲『他力』。

  二、《 安樂集》他力七喻(其它計叁十喻)

   《 安樂集》第二大門之叁,廣施問答言:

  問曰:但一切衆生,從曠大劫來,備造有漏之業,系屬叁界。雲何不斷叁界系業,直爾少時念阿彌陀佛,即得往生,便出叁界者。此系業之義,複欲雲何?

  答曰:有二種解釋:一就法來破,二借喻以顯。

  言就法者:諸佛如來有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不思議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爲遠,以遠爲近;以輕爲重,以重爲輕。

  有如是等智,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自下第二有七番,並借喻以顯。

  1.百年積薪,半日焚盡

  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積高千仞;豆許火焚,半日便盡。

  豈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盡也!

  2.跛腳乘船,一日千裏

  譬如癖者,寄載他船;因風帆勢,一日至于千裏。

  豈可得言,癖者雲何一日至千裏也!

  3.瑞物貢王,頓獲富貴

  亦如下賤貧人,獲一瑞物,而以貢王。王慶所得,加諸重賞。斯須之頃,富貴盈望。

  豈可得言,以數十年仕,備盡辛勤上下,尚不達而歸者;言彼富貴,無此事也!

  4.從輪王行,劣夫騰空

  猶如劣夫,以己身力,擲驢不上;若從輪王行,便乘虛空,飛騰自在。

  豈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虛空也!

  5.童子揮劍,巨索倏斷

  又如十圍之索,千夫不製;童子揮劍,倏爾兩分。

  豈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斷索也!

  6.犀牛觸泥,死者還活

  又如鸩鳥入水,魚蚌斯斃皆死;犀角觸泥,死者還活。

  豈可得言,性命一斷,不可生也!

  7.鹄喚子安,千齡更蘇

  亦如黃鹄喚子安,子安還活。

  豈可得言,墳下千齡,決無可蘇也!

  一切萬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攝他攝,千開萬閉,無量無邊。汝豈得以有礙之識,疑彼無礙之法乎!又五不思議中,佛法最不可思議。汝以叁界系業爲重,疑彼少時念佛爲輕,不得往生安樂國,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安樂集》第四六至四九頁)

  8.業道如秤,重者先牽( 《安樂集》第四九頁)

  《大乘經》(業道經)雲:「業道如秤,重者先牽。」

  9.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安樂集》第五○頁)

  彼人造罪時,自依止虛妄顛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識方便安慰聞實相法生。一實一虛,豈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歲闇室,光若暫至,即便明朗;豈可得言,闇在室千歲而不去也。是故《遺日摩尼寶經》(意)雲:「佛告迦葉菩薩:衆生雖複數千巨億萬劫,在愛欲中,爲罪所覆;若聞佛經,一反念善,罪即消盡也。」

  10.聞除毒鼓,箭出毒除( 《安樂集》第五一頁)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徹筋破骨;若聞滅除藥鼓聲,即箭出毒除。豈可得言,彼箭深毒厲,聞鼓音聲,不能拔箭去毒也?

  11.對敵破陣,盡一形力( 《安樂集》第五一頁)

  《智度論》雲:「一切衆生臨終之時,刀風解形,死苦來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識,發大勇猛,心心相續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又「如有人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又「若人臨終時,生一念邪見,增上惡心,即能傾叁界之福,即入惡道也。」

  12.臨終十念,一形惡滅( 《安樂集》第五二頁)

  垂終十念之善,能傾一生惡業,得生淨土。

  13.怨賊追殺,一心念渡( 《安樂集》第五叁頁)

  譬如有人,于空曠迥處,值遇怨賊,拔刀奮勇,直來欲殺。此人徑走,視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爲脫衣渡?爲著衣浮?若脫衣渡,唯恐無暇;若著衣浮,複畏首領難全。爾時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無余心想間雜。行者亦爾:念阿彌陀佛時,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無余心想間雜。

  14.如樹先傾,倒必隨曲( 《安樂集》第五四頁)

  如佛告大王:「人積善行,死無惡念,如樹先傾,倒必隨曲也。」若刀風一至,百苦湊身,若習先不在懷,念何可辦?各宜同志叁五,預結言要,臨命終時,疊相開曉,爲稱彌陀名號,願生安樂國。聲聲相次,使成十念也。

  15.蠟印印泥,印壞文成( 《安樂集》第五五頁)

  譬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此命斷時,即是生安樂國時。一入正定聚,更何所憂。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預克念也!

  16.淨珠投水,水即澄清( 《安樂集》第五七頁)

  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

  17.裹珠玄黃,水即玄黃( 《安樂集》第五七頁)

  如淨摩尼珠,以玄黃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名號,以無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轉…

《譬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念念在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