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 喻
佛法幽玄,佛力绝思,佛力之极,在于弥陀救度众生之超世愿力;释尊极赞弥陀而言:「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又赞:「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佛中之王,诸佛不及,《大经》言:「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故弥陀救度法门,《小经》言:「难信之法」,亦言:「极难信法」,《大经》更言:「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是以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言:「三贤十圣,弗测所窥;况我轻毛,敢知旨趣。」昙鸾大师言:「非常之言,不入非人之耳。」古人亦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弥陀本愿他力之救度,深具佛智不可思议之力用,致使凡圣善恶,平等往生,皆悉成佛。如此力用,贤圣不测,何况凡智能知,故不可以常情测量。然为除众生疑惑,经论祖释,多以譬喻说明,令众生容易理解领会,使众生破疑生信,信知念佛功德具足不可思议之无上大利。
一般法门之譬喻,如有名的《金刚经》六喻、《法华经》七喻、《般若经》十喻、《维摩经》十喻、如来藏九喻、狮虫喻、盲龟浮木喻、无常之虎喻等。净土法门则《无量寿经》列举往生人自利利他之胜德二十三喻之外,尚有多类譬喻。而《易行品》有难行易行之判,步行乘船之喻;《 往生论注》第亦有自力他力之释,并举他力十喻;《安乐集》第亦有他力七喻,乃至三十喻;《往生要集》仿之,亦另举他力十喻;《观经疏》亦多设譬喻,其中「二河白道喻」更为念佛人用以守护信心。
今则略举《 往生论注》、《安乐集》、《往生要集》等喻如下。
一、《 往生论注》他力十喻
1.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子,经泶不坏。( 《往生论注》第四三页)
「住持」者,如黄鹄持子安,千龄更起;鱼母念持子,经泶不坏。安乐国为正觉善住持,其国岂有非正觉事耶!是故言「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
2.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 《往生论注》第四九页)
声闻以实际为证,计不应更能生佛道根芽。而佛以本愿不可思议神力,摄令生彼;必当复以神力,生其无上道心。譬如鸩鸟入水,鱼蚌咸死;犀牛触之,死者皆活。如此不应生而生,所以可奇。然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佛能使声闻复生无上道心,真不可思议之至也。
3.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往生论注》第六七页)
云何「在心」:彼造罪人,自依止虚妄颠倒见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
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闇岂得言,在室千岁,而不去耶!是名在心。
4.闻除毒鼓,箭出毒除。( 《往生论注》第六七页)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截筋破骨;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首楞严经言:譬如有药,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涂鼓,闻鼓声者,箭出毒除。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首楞严三昧,闻其名者,三毒之箭,自然拔出。)
5.不朽药力,不烂不燋。( 《往生论注》第八九页)
住名不异不灭,持名不散不失。如以不朽药涂种子,在水不烂,在火不燋,得因缘则生。何以故?不朽药力故。
若人一生安乐净土,后时意愿生三界,教化众生;舍净土命,随愿得生。虽生三界杂生水火中,无上菩提种子,毕竟不朽。何以故?以经正觉阿弥陀善住持故。
6.净珠置水,水即清净。( 《往生论注》第九四页)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水即清净。若人虽有无量生死之罪浊,闻彼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得往生。
7.裹珠玄黄,水即玄黄。( 《往生论注》第九五页)
又是摩尼珠,以玄黄币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以无量庄严功德成就帛裹,投之于所往生者心水,岂不能转生见,为无生智乎!
8.冰上燃火,冰解火灭。( 《往生论注》第九五页)
又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解,冰解则火灭。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彼土是无生界,见生之火,自然而灭。
9.如好坚树,十地横超。( 《往生论注》第一○二页)
彼国菩萨,或可不从一地至一地。
言「十地阶次」者,是释迦如来于阎浮提一应化道耳;他方净土,何必如此。五种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若言菩萨必从一地至一地,无超越之理,未敢详也。
譬如有树,名曰好坚。是树地生,百岁乃具。一日长高百丈,日日如此。计百岁之长,岂类修松耶!见松生长,日不过寸。闻彼好坚,何能不疑。即同有人闻释迦如来,证罗汉于一听,制无生于终朝;谓是接诱之言,非称实之说。闻此论事,亦当不信。夫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谓之不然,亦其宜也。
10.劣夫从王,游四天下。( 《往生论注》第一二二页)
又如劣夫,跨驴不上。从转轮王行,便乘虚空,游四天下,无所障碍。如是等名为『他力』。
二、《 安乐集》他力七喻(其它计三十喻)
《 安乐集》第二大门之三,广施问答言:
问曰:但一切众生,从旷大劫来,备造有漏之业,系属三界。云何不断三界系业,直尔少时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便出三界者。此系业之义,复欲云何?
答曰:有二种解释:一就法来破,二借喻以显。
言就法者:诸佛如来有不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
不思议智力者:能以少作多,以多作少;以近为远,以远为近;以轻为重,以重为轻。
有如是等智,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自下第二有七番,并借喻以显。
1.百年积薪,半日焚尽
譬如百夫,百年聚薪,积高千仞;豆许火焚,半日便尽。
岂可得言,百年之薪,半日不尽也!
2.跛脚乘船,一日千里
譬如癖者,寄载他船;因风帆势,一日至于千里。
岂可得言,癖者云何一日至千里也!
3.瑞物贡王,顿获富贵
亦如下贱贫人,获一瑞物,而以贡王。王庆所得,加诸重赏。斯须之顷,富贵盈望。
岂可得言,以数十年仕,备尽辛勤上下,尚不达而归者;言彼富贵,无此事也!
4.从轮王行,劣夫腾空
犹如劣夫,以己身力,掷驴不上;若从轮王行,便乘虚空,飞腾自在。
岂可得言,以劣夫之力,必不能升虚空也!
5.童子挥剑,巨索倏断
又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倏尔两分。
岂可得言,童子之力,不能断索也!
6.犀牛触泥,死者还活
又如鸩鸟入水,鱼蚌斯毙皆死;犀角触泥,死者还活。
岂可得言,性命一断,不可生也!
7.鹄唤子安,千龄更苏
亦如黄鹄唤子安,子安还活。
岂可得言,坟下千龄,决无可苏也!
一切万法,皆有自力他力,自摄他摄,千开万闭,无量无边。汝岂得以有碍之识,疑彼无碍之法乎!又五不思议中,佛法最不可思议。汝以三界系业为重,疑彼少时念佛为轻,不得往生安乐国,入正定聚者,是事不然。( 《安乐集》第四六至四九页)
8.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安乐集》第四九页)
《大乘经》(业道经)云:「业道如秤,重者先牵。」
9.千年闇室,光至即明( 《安乐集》第五○页)
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闇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闇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
10.闻除毒鼓,箭出毒除( 《安乐集》第五一页)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
11.对敌破阵,尽一形力( 《安乐集》第五一页)
《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
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
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12.临终十念,一形恶灭( 《安乐集》第五二页)
垂终十念之善,能倾一生恶业,得生净土。
13.怨贼追杀,一心念渡( 《安乐集》第五三页)
譬如有人,于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此人径走,视度一河。未及到河,即作此念:我至河岸,为脱衣渡?为着衣浮?若脱衣渡,唯恐无暇;若着衣浮,复畏首领难全。尔时但有一心作渡河方便,无余心想间杂。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时,亦如彼人念渡,念念相次,无余心想间杂。
14.如树先倾,倒必随曲( 《安乐集》第五四页)
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曲也。」若刀风一至,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各宜同志三五,预结言要,临命终时,迭相开晓,为称弥陀名号,愿生安乐国。声声相次,使成十念也。
15.蜡印印泥,印坏文成( 《安乐集》第五五页)
譬如蜡印印泥,印坏文成。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国时。一入正定聚,更何所忧。各宜量此大利,何不预克念也!
16.净珠投水,水即澄清( 《安乐集》第五七页)
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17.裹珠玄黄,水即玄黄( 《安乐集》第五七页)
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
《譬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