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P7

  ..續本文上一頁臥覺寂靜樂」,這是佛陀對侵略者著名的教誨。

  ◎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兩句話來表明。第一句:「你必須助人」,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法。 第二句是:「若不助人,亦應不害人」,這是全部的小乘法,表達了一切道德的基礎,那就是不害人。

  ◎吃虧即是占便宜,是因爲我執會愈來愈淡泊,怕吃虧即是我執愈來愈強。

  ◎了解一個人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彼此撤去心防。

  ◎小時候,我希望摘下星星;學佛後,我把整片星空挂在心裏。

  ◎一個最不幸的人,如果精神不錯亂,也沒有死,這種人智慧最高,看得事情更深入。

  ◎施人之恩,莫大于助人爲善;害人之甚,莫大于引人爲惡。

  ◎寬恕能恢弘氣度;包容能促進和諧;慈悲能助長道德;喜舍能增加人緣。

  ◎一位文學家請問一位名雕塑家:「你以高齡八十,想必知道成功的秘訣,請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答:「成功的秘訣就是找一件事做,把這件工作當成一生的職志,讓你投入一切,投入生命中的每一分鍾,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件工作必須是你辦不到的事!」

  ◎我根本沒有在勞動的感覺。因爲不管做什麼,我都覺得相當有趣。(愛迪生)

  ◎人之所以可貴,應該是在人所擁有的「覺性」,可以覺察到自身的不完美及個性上的缺陷,進而忏除前過,悔不再犯。

  ◎人生如夢,這場夢不論是美夢、惡夢,我們都是這場夢的主人,可以選擇在美夢裏不迷失,陷入惡夢裏保有醒覺的能力。

  ◎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它的長久,而在于它爲後人所帶來的典範。

  平等心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 沒有分別, 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永遠別浪費時間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健全的心靈,勝過強壯的外表。

  ◎貪欲、憎恨和無知是疾病的叁大要素。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陽光與雨露,對世間的一切生命都一視同仁。

  ◎平等必須先放下我見。

  ◎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

  ◎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爲「自淨其意」。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遠離愛憎,住平等舍。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舍。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薩。

  ◎不畏貧從富,不舍賤從貴,大慈平等,都無選擇。

  ◎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叁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于一個和諧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聖人的偉大,在于他的平等心。

  ◎智慧是平等心,聰明卻是分別心。

  ◎「自大」是心靈的毒藥,「平等」是心靈的樂聲。

  ◎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

  ◎好和壞,苦和樂,皆因自己的分別心而來。

  ◎觀自在者:于法無取無舍,于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

  ◎無量功德,即是一心。

  ◎道心者,無一切心。

  正覺之道

  ◎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務(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

  ◎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佛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佛教的基本法教:對他人仁慈,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的痛苦。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

  ◎我們企求製心,能製心的修行就是「法」。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與愛心的利他。

  ◎培養悲心以及希求證悟最大的障礙──瞋恨他人。

  ◎「我願皈依佛、法、僧,直至成就開悟之境經由布施及種種善,願我終成佛,以造福一切有情。」

  ◎菩薩所持之戒主要是「戒自私」。

  ◎修道叁要: (1)解脫輪回的決心──出離心。(反複思惟、業因、業報、輪回之苦) (2)對空性的正見──般若空慧。(力求悟緣起之法) (3)爲利他而願成正覺──菩提心。(因果七要義)

  ◎「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

  ◎有什麼能比奉獻和清淨的一生更爲高尚呢?

  ◎宗教導師的力量就在于──忍辱。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者親近善士,二者聽聞正法,叁者如理思惟,四者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瑜伽師地論)

  ◎對菩薩來說:度化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度化。

  ◎善知識十相:戒、定、慧、教量、證量、德增上、善巧說、具悲心、具勤勇、不怕厭煩。中等五相:戒、定、慧、證量、具悲心。下等叁相:德增上、以佛法爲重、重後世。

  ◎弟子之根本要件: (1)正直往 (2)具智慧 (3)強大希求 (4)恭敬。 永恒的生命 ◎自在、無礙才是學佛的目的。

  ◎如來──如如不動來度衆生。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人活著,唯一的任務就是淨化自己,發覺生命的唯一真實。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樂于寂寞。

  ◎佛法就是喚起生命覺醒的一種方法。

  ◎修行人應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一個人甯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無知的狀態,卑賤的活著。

  ◎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真實的悟,只是生命的覺醒,只是認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衆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

  ◎學佛,就是要指引你認識原有的智慧與真實的心。

  ◎甘于淡泊,樂于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爲。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不見一物是名見道。

  ◎時勢創造世間的英雄;覺悟誕生出世的大雄。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矣。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以愛來奮鬥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爲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

  ◎要發揮強烈的人類愛,與衆生界共苦,與所有生命界同悟。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瞋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修行的要領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從心開始、從心出發、過心生活。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爲目標的宗教則是佛教。人格的完成, 唯賴智慧、慈悲與勇氣叁者之調和方可達到。

  ◎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才能達成我們個人及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淨,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獨以無怨恨才能消除。」(長壽王對長生王子所說)

  ◎不必太在意死後的事,只需重視眼前所發生的事,然後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決未來的事。

  ◎將覺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于平靜之中。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愛惜自我,是一切苦難之源;愛惜他人,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習自他相換法門。

  ◎系住這一顆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獅子、象、蛇、仇敵、地獄的守衛、巫魔。(寂天菩薩)

  ◎人生真正的快樂,始于愛惜其他衆生。一旦你開始爲其他衆生過活,在你把關心的對象,從自己轉換爲其他衆生的時候,內心頓時放下自我愛惜,便解脫自私心的束縛,內心便獲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滿足和安甯。

  ◎《大寶積經》雲:「滿設恒河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有爲有漏,無解脫分。無爲法是無漏。出家以修寂靜爲主,其它是副。出家修寂靜,遠離愛瞋二苦。

  ◎世間人終身忙碌奔波,只是不願意放棄欲望所産生的樂受,而甘願作牛作馬,因爲不知道出世間的快樂、叁昧樂、涅槃樂。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責很重要。诃責慚愧爲修行之主,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對惡法永遠生起輕視的心。诃責自己爲什麼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護己靈。煩惱的現前,主要是靠慚愧心對治。

  ◎當做徒弟的自己准備好了,老師──該出現的老師──就會立刻出現。

  ◎如果對自己的惡法,沒有生起慚愧心,沒有诃責,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輕賤惡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則沒救。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提心的發起很重要。

  ◎以一念歸依彌陀的心憶念彌陀,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的願力光明會攝持你。憶念彌陀,即是衆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煩惱不能自主的心,與彌陀清淨大悲心就接觸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沒有人與你做對,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樂是沒有欲望的束縛,真正的幸福是內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轉念。

  ◎縱然不能入空觀,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覺照,則能不隨妄轉。

  ◎緊張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對,你也不可以說,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過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生命之歌

  ◎生命之美,…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