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P6

  ..续本文上一页才是贤。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

  ◎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贪穷。

  ◎读书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会读书。修行的人,身要礼拜,口要称念,心要观想;能够「三业」接触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止水易生虫,滚石不生苔」,「动」才能创造无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为将来我们都有一个永远休息的时间。

  ◎气功师练功,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如果是钢琴家,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金;久不动笔,笔重万金。

  ◎从勤奋中打发时间。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出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

  习 气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爱,毁谤也可以转为赞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满足于现状,就不能不断超越自我,一旦脚步停滞下来,就无法登上生命的顶峰,眺望峰峦之下的瑰丽美景。

  ◎让我们不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的面对它们;让我们不乞求我们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们的心能够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断沉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自私自利,忙着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聚精会神地聆听博学多闻的人谈话,不仅能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从中萃取丰富人生所需的养分。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达之人。

  ◎做事要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做人要有情有义,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尽,享尽见贫穷;有势莫使尽,使尽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是真心给人快乐。

  ◎明知自己的坏习气,偏偏就戒不了,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态!豪杰之人、出尘之士说戒就戒,不容许有坏习气伤身害命!

  ◎能真诚地彻底做到为别人欢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随喜法门。

  ◎真正慈悲的态度,不会因为对方的伤害或敌对而有所改变。

  ◎当面对会让自己心跳及发怒的情境,却能够不心跳、不发怒,就表示这个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扰,这就是心的清净。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心 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造作会起烦恼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没有其他了。

  ◎世间充满着生、住、异、灭的事物,执着就苦,不执着就不苦。

  ◎我们的一切信仰行为,应在于使自己的心柔软、慈悲、无苦。

  ◎为了世界的和平、安乐,请忘掉自我吧!

  ◎心是缘起的,所以有生灭;贪痴也是缘起的,也有生灭;我们不需要为着贪痴的生灭,起落而轻举妄动。

  ◎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顺境如果让我们骄慢刚强;逆境如果使我们加倍的宽恕与爱人,那么,我宁可选择逆境的成长,拒绝顺境的迷失。

  ◎单纯地安住于当下,心终会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谐状态。

  ◎平时我们的心不能静下来,是因为心无时无刻都沦为思想、情绪、感受的奴隶。

  ◎不计较小事,才能卸下心灵的负担。

  ◎见人有难,不可旁观;见人沉沦,要能提携。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不因穷困或富有而改变态度,不因礼遇或违逆而改变尊敬,不因成功或挫败而改变信念。

  ◎真诚勤勉,用以任事;慈悲发心,用以行善;平和无私,用以做人;超越名利,用以处世。

  ◎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

  ◎伟大的成就,往往源自于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总认为世上没有所谓的小事。

  ◎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的。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办法,但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以退为进」则是不争,懂得「以无为有」则是富足。

  ◎处事不可太任己见,应明白事之常理。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会的光明。

  ◎佛法无他事,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而已。

  ◎「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举一动上,而「不执着」欲望。

  ◎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目前的表现,先从喜欢他的起点开始做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及鼓励,自然会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大天地里贡献最大的,乃是在小天地里做事尽心尽力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及缺点,如果父母一直强调孩子的缺点,漠视孩子的优点,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导致他越来越自暴自弃。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对子女、家人最大的爱心,应是帮助他们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让人生不再迷茫,并远离对生老病死的恐惧。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脱的实证者、广大的信仰者,这都要依和乐清净的僧团而实现。僧团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

  ◎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我 执

  ◎说话,要让人听后欢喜;做事,要让人知后认同。

  ◎对世间要有感恩的美德,对生活要有勤俭的习惯,对物质要有知足的修养,对他人要有喜舍的布施。

  ◎没有修养的人很容易就动怒、动气;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则能观察到无我、无人;既无辱者,也没有受辱者,两无挂碍,自然没有苦恼。

  ◎忘记自我利益,是圣人;摆脱私人利益,是伟人;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他人利益,是小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脚服务大众;心不起怨恨,常以柔软沟通彼此。

  ◎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学习、过得很充实,晚上我将睡得很安稳;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实地过活,我将能安稳地长眠。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计人所不便。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为人服务者,总散发光热;利益别人者,总散播快乐。

  ◎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它们罢了。

  ◎在任何状况下,诚实还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拿掉「不可能」,让自己的梦想永不幻灭。

  ◎良好的幽默态度是处理一切难题的良方。

  ◎善良与品德兼具,有如宝石于黄金,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辉。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当下。

  ◎乐观可以减轻病苦、乐观的人善于解决问题、乐观能成就一切。

  ◎人生应该发菩提心走「菩萨道」,利益众生而庄严心灵。生活应该要肯承担、要「随缘消业」,随顺因果而勇敢无怨。

  ◎想过快乐幸福的人生,应该从认识自己、关心别人开始努力。

  ◎为别人的事比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

  ◎如果不能用柔和的语言让对方信服的话,当然也无法用严肃的话去征服。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恕与耐性的机会。

  舍 得

  ◎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时要牺牲自己的喜好,把兴趣转为责任,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

  ◎只有当我们不贪恋、不执着时,痛苦才能免除。

  ◎身体上的病痛,可以请求医师来医治,但心理上贪瞋痴的大病,再高明的医师见了也会束手无策。

  ◎人生所以患了贪病,就是一切都为着自己,不肯利益别人。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是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够代价了。

  ◎修行人不怕贪瞋痴种种习气,怕的是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没有建立。

  ◎真正善心的心量是从四正勤而来,在大众中生活修行、相处之间,必能逐渐把自己的习气转恶为善,显现出清净的佛性来。

  ◎一个人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都是佛法,工作中事事都可觉悟。

  ◎我们除了忙于生活上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未来。想一想,假如天黑了,晚上要到哪里去?假如大限到了,要到哪里去?

  ◎对世间要永远付出慈悲心、关怀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对任何人失望,这才能功德无量。

  ◎有真心、有热心,一定可以赢得人心;有正念、有道德,一定可以击败邪念。

  ◎求知要进一步想,处事要退一步想。

  ◎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唯有觉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随缘自在的欢喜。

  ◎「耐烦」是一种艺术,「有恒」是一种希望。

  ◎惭愧反省,是进德的阶梯;惭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课。惭愧反省,是悔过的勇气;惭愧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能干者,则要多受一点折磨;不能干,则要多受一点委屈。

  ◎别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动;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动他人。

  ◎一张笑脸可以引起无数张笑脸;但一张哭脸却永远孤独。

  ◎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

  ◎你说、我说、他说、大家说

  ,很少有人愿意安静下来,超越言语的屏障,听听对方的心声。

  ◎「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

《人间菩提(海涛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达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