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P6

  ..續本文上一頁才是賢。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

  ◎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貪窮。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念,心要觀想;能夠「叁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動」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爲將來我們都有一個永遠休息的時間。

  ◎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叁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叁日不寫,筆重千金;久不動筆,筆重萬金。

  ◎從勤奮中打發時間。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道、去體會出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

  習 氣

  ◎甯拜人爲師,勿好爲人師。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愛,毀謗也可以轉爲贊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滿足于現狀,就不能不斷超越自我,一旦腳步停滯下來,就無法登上生命的頂峰,眺望峰巒之下的瑰麗美景。

  ◎讓我們不祈禱在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的面對它們;讓我們不乞求我們的痛苦會靜止,但求我們的心能夠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斷沈淪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太自私自利,忙著爲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對他人的關懷和同情。

  ◎聚精會神地聆聽博學多聞的人談話,不僅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系,獲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從中萃取豐富人生所需的養分。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達之人。

  ◎做事要有頭有尾,全始全終;做人要有情有義,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産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決困難的最好辦法是努力克服困難;獲得快樂的最好辦法是真心給人快樂。

  ◎明知自己的壞習氣,偏偏就戒不了,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態!豪傑之人、出塵之士說戒就戒,不容許有壞習氣傷身害命!

  ◎能真誠地徹底做到爲別人歡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隨喜法門。

  ◎真正慈悲的態度,不會因爲對方的傷害或敵對而有所改變。

  ◎當面對會讓自己心跳及發怒的情境,卻能夠不心跳、不發怒,就表示這個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幹擾,這就是心的清淨。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余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心 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造作會起煩惱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沒有其他了。

  ◎世間充滿著生、住、異、滅的事物,執著就苦,不執著就不苦。

  ◎我們的一切信仰行爲,應在于使自己的心柔軟、慈悲、無苦。

  ◎爲了世界的和平、安樂,請忘掉自我吧!

  ◎心是緣起的,所以有生滅;貪癡也是緣起的,也有生滅;我們不需要爲著貪癡的生滅,起落而輕舉妄動。

  ◎人的智慧並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順境如果讓我們驕慢剛強;逆境如果使我們加倍的寬恕與愛人,那麼,我甯可選擇逆境的成長,拒絕順境的迷失。

  ◎單純地安住于當下,心終會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諧狀態。

  ◎平時我們的心不能靜下來,是因爲心無時無刻都淪爲思想、情緒、感受的奴隸。

  ◎不計較小事,才能卸下心靈的負擔。

  ◎見人有難,不可旁觀;見人沈淪,要能提攜。

  ◎覺人之僞,不形之于色;吃人之虧,不動之于口。

  ◎不因窮困或富有而改變態度,不因禮遇或違逆而改變尊敬,不因成功或挫敗而改變信念。

  ◎真誠勤勉,用以任事;慈悲發心,用以行善;平和無私,用以做人;超越名利,用以處世。

  ◎對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的失敗。

  ◎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于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總認爲世上沒有所謂的小事。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爲所造作的。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爲兒孫作未來計,十望九空;爲社會作衆人謀,點滴有功。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辦法,但一定有更好的辦法。

  ◎能夠「以退爲進」則是不爭,懂得「以無爲有」則是富足。

  ◎處事不可太任己見,應明白事之常理。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會的光明。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舉一動上,而「不執著」欲望。

  ◎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目前的表現,先從喜歡他的起點開始做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鼓勵,自然會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大天地裏貢獻最大的,乃是在小天地裏做事盡心盡力的人。

  ◎每個孩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如果父母一直強調孩子的缺點,漠視孩子的優點,可能會讓孩子認爲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導致他越來越自暴自棄。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對子女、家人最大的愛心,應是幫助他們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讓人生不再迷茫,並遠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脫的實證者、廣大的信仰者,這都要依和樂清淨的僧團而實現。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爲基礎。

  ◎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爲緊要。

  我 執

  ◎說話,要讓人聽後歡喜;做事,要讓人知後認同。

  ◎對世間要有感恩的美德,對生活要有勤儉的習慣,對物質要有知足的修養,對他人要有喜舍的布施。

  ◎沒有修養的人很容易就動怒、動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則能觀察到無我、無人;既無辱者,也沒有受辱者,兩無挂礙,自然沒有苦惱。

  ◎忘記自我利益,是聖人;擺脫私人利益,是偉人;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他人利益,是小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腳服務大衆;心不起怨恨,常以柔軟溝通彼此。

  ◎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學習、過得很充實,晚上我將睡得很安穩;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實地過活,我將能安穩地長眠。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計人所不便。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幹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爲人服務者,總散發光熱;利益別人者,總散播快樂。

  ◎每一種工作都蘊藏著無窮的樂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樣去發掘它們罷了。

  ◎在任何狀況下,誠實還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棄虛僞,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拿掉「不可能」,讓自己的夢想永不幻滅。

  ◎良好的幽默態度是處理一切難題的良方。

  ◎善良與品德兼具,有如寶石于黃金,兩者互爲襯托、益增光輝。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活在當下。

  ◎樂觀可以減輕病苦、樂觀的人善于解決問題、樂觀能成就一切。

  ◎人生應該發菩提心走「菩薩道」,利益衆生而莊嚴心靈。生活應該要肯承擔、要「隨緣消業」,隨順因果而勇敢無怨。

  ◎想過快樂幸福的人生,應該從認識自己、關心別人開始努力。

  ◎爲別人的事比爲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

  ◎如果不能用柔和的語言讓對方信服的話,當然也無法用嚴肅的話去征服。

  ◎敵人對我們很有益處,我們需要修練容忍、寬恕與耐性等控製忿怒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製造問題的人,給了我們學習容忍、寬恕與耐性的機會。

  舍 得

  ◎自己喜歡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歡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把興趣轉爲責任,去做利益大衆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不貪戀、不執著時,痛苦才能免除。

  ◎身體上的病痛,可以請求醫師來醫治,但心理上貪瞋癡的大病,再高明的醫師見了也會束手無策。

  ◎人生所以患了貪病,就是一切都爲著自己,不肯利益別人。

  ◎真正的舍,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是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夠代價了。

  ◎修行人不怕貪瞋癡種種習氣,怕的是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建立。

  ◎真正善心的心量是從四正勤而來,在大衆中生活修行、相處之間,必能逐漸把自己的習氣轉惡爲善,顯現出清淨的佛性來。

  ◎一個人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都是佛法,工作中事事都可覺悟。

  ◎我們除了忙于生活上短暫的榮華富貴,還要忙于未來。想一想,假如天黑了,晚上要到哪裏去?假如大限到了,要到哪裏去?

  ◎對世間要永遠付出慈悲心、關懷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對任何人失望,這才能功德無量。

  ◎有真心、有熱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有正念、有道德,一定可以擊敗邪念。

  ◎求知要進一步想,處事要退一步想。

  ◎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産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唯有覺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隨緣自在的歡喜。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恒」是一種希望。

  ◎慚愧反省,是進德的階梯;慚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課。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

  ◎能幹者,則要多受一點折磨;不能幹,則要多受一點委屈。

  ◎別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動;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動他人。

  ◎一張笑臉可以引起無數張笑臉;但一張哭臉卻永遠孤獨。

  ◎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

  ◎你說、我說、他說、大家說

  ,很少有人願意安靜下來,超越言語的屏障,聽聽對方的心聲。

  ◎「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舍,…

《人間菩提(海濤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姜央達的格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