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P34

  ..續本文上一頁己傳授佛法如佛,師的思想品德、修證境界是法,師如親密的朋友,在同一途中相助是僧--從顯宗的角度說的。從密宗的角度上講,應把給自己施教、傳法、灌頂的根本上師看做是諸佛引渡自己的化身,是直接把活的法流傳遞給自己的衆佛的代表。眼能看到身密,耳能聽到意密,這比抽象無形的佛更具體實在,而在直接得到言傳身教這點上,師的恩情比佛更大,尊師的功德受益與佛相同。這就是“同體叁寶”之義。

  “異體叁寶”是指佛法僧非同體關系,如釋迦牟尼是佛,八大菩薩、十二大弟子爲僧,是僧佛異體,僧未成佛,佛已成佛,境界各不相同。“法”非單指釋迦牟尼的智慧功德,包括十方叁世一切如來的法身。這種相互獨立的佛法僧,就是“異體叁寶”。

  第二種含義:“同體叁寶”是指自身叁寶,即“果叁寶”;“異體叁寶”是指身外叁寶,即“因叁寶”。

  “果叁寶”是皈依叁寶所要達到的目的。修行人追求的最高目標是成佛,要想實現成佛的目標,就必須“如法行事”。“如法行事”就要“知法”。“知法”的途徑是拜師、學法、用法,即聞、思、修。第一步獲得理論知識,第二步把學到的知識理論,用在實際行動上,就是讓佛法在心中紮根發芽。當佛法開始在自己的信念和思想行爲方面起作用時,自己就有了“真佛法”--自覺行動。學佛法未能引起自覺行動前,仍屬身外之法,是“藥方”不是“藥劑”,光有“藥方”沒有“藥”或者不吃“藥”是治不了病的。依法皈依、發心、行善、修止觀就是進入世間賢道、善道,當止觀修到一定的程度,突然爆發出見性現觀智,見惑像黑暗遇到燈光一樣消失時,便是進入超世間見道。從得見道起,自己成了“僧寶”,也有了“法寶”,即在叁寶中已有二寶,再進入修道,經過十個層次(十地)完成十般若行,斷除修、惑二障後便成佛。成佛後自身叁寶俱足,就算完全實現皈依叁寶的目的,故稱“果叁寶”。

  成佛是清淨自性擺脫沈昏迷夢,從內心覺醒的自生成果,這清淨自性是成佛的自身的菩提種子,是內因,無此內因當然成不了佛。但內因在一定的條件下才會生長發芽、開花結果。這衆生的菩提種子生長發芽的外因條件,是佛法僧叁寶的作用。這種所依之“法”、說法之“佛”、同道相助的“僧”與修行之人是異體,即皈依者和被皈依者的關系,這種“叁寶”稱做“外叁寶”或“異體叁寶”。成佛首先要靠“外叁寶”,皈依外叁寶是成佛的外因,因此也稱“因叁寶”。

  第叁節 叁寶皈依法

  “皈依”是入教之門,也是佛教信徒和非佛教信徒的唯一分界線,因此,信仰佛教的人首先應該了解“叁寶皈依法”。

  凡正式受戒的僧人和居士,在受戒時,首先要受叁寶皈依戒,這是佛律的規定,藏漢佛教都是一樣。這裏所說的“皈依”不是指形式上和表面上的皈依,而是說真正的皈依。按照真正的標准衡量,在當今社會的佛教徒中夠標准的雖然不敢說沒有,但也不會太多。

  皈依法包括皈依法基本知識和皈依法具體修法兩部分,下面依次介紹。

  一、皈依法基本知識

  皈依法基本知識包括皈依對象的可信性,皈依的起因,皈依的本質,皈依的方法,皈依法規,皈依效益等。

  (一) 皈依對象的可信性

  “皈依”是“依靠”,“信仰”、“投靠”、“寄托”的意思。

  六道衆生相互之間有生存優劣的差別,智力、壽命和生存能力強弱的差別,財産、地位、權利的差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依他性”--生老病死、壽命、身體相貌、投生種類(人、畜)、智商、職業、性別、一生的苦樂遭遇等等,都是各種因緣和業果,任何生命也無法主宰自己,無任何自由。不僅生命如此,一切非生命事物都是因緣的和合--這就是有爲法的“依他性”。有情生命就像翻了船的乘客,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自己無任何的解脫能力,僥幸地盼望著遇到個救生船或一塊木板,但這救生條件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叁寶”就是苦海中的“救生船”,“皈依”就是把解脫自己和“難友”的希望“寄托”在自己所找到的救生物品上。如果不願意放棄逃生的機會的話,就要牢牢緊抓不放,決不能疏忽大意,從而失去逃生機會。“堅信不疑,緊緊依靠”就是皈依之義。但如果你所找到的救生船仍然是一個漏水的破船或是一艘賊船呢?或者是紙船呢?更或者是一條鳄魚呢?所以選准依靠、投靠的對象非常重要。在世間信仰中像上面所說的那種“漏船”、“賊船”、“紙船”甚至“鳄魚”是很多的。如果選錯了皈依對象,投錯了主子,或者解決不了問題,或者反害自己。

  如果要想找一個保護自己,可以信賴、可以依靠的人,其依靠對象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即:

  (1)必須具備保護和幫助的能力,否則幫不了忙。如自己未能脫離輪回和業因緣約束的一切此岸衆生,包括各種神通廣大的大梵天、帝釋天、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之類的世間神靈,都救度不了苦海衆生。

  (2)必須具備最高的智慧法門,否則,不善于保護和幫忙。雖然有救助能力,但如果沒有隨機應變、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穩操勝券的智慧和策略、方法,也幫不了忙。起不了可靠的保護作用。

  (3)必須具備大慈大悲心,否則,不願意幫忙。世間有許多有能力解決一般世間疾苦的人,但是如果缺乏慈悲心,或者慈悲心有限,就不會幫助別人,這類例子很多。

  (4)必須無私心,不謀私利,否則,就不能無條件地、平等地幫助大家。如人世間幫助別人,大約不外乎以下幾種情況:一種是與自己關系密切者,如幫助親戚、朋友、親屬之類;一種是對自己直接有利或者以滿足自己的某種要求爲條件的幫助,情況多數是這樣,總之和私心私利是分不開的。

  佛是度過苦海,到達彼岸者,破除一切障,獲得了一切無上智慧功德成就,所以它有幫助衆生、保護衆生的最優勝的能力;佛具有遍知一切的如理智和如量智,具有無數自在方便法門,所以善于保護和幫助衆生。佛具有無緣大慈悲心,熱愛衆生,如慈母之心,所以願意幫助衆生,拯救衆生。佛無私無我,已獲得無量平等心,無論親近或疏遠,無論對佛供養或不供養,無論是行善者或作惡者,佛都是平等對待,有求必應,而且永遠不變。這也是佛無自利心,無分別心,利益衆生成爲自然功能的原因。清淨滅谛和智慧道谛,是究竟無上之法,拔苦治愚、利樂衆生之法。僧是依法行善修慧的得道者,無世俗的各種缺點。因此只有佛法僧叁寶才具備可靠的四個條件,是完全可以信賴的,是永遠可靠的皈依對象,絕不容置疑。

  (二) 皈依的起因

  皈依叁寶的起因,不外乎兩種,一是對自己的處境的清醒認識引起的憂患意識;一是對叁寶的認識引起的共鳴對生命的高尚、完美的追求、自在境界的羨慕和追求。

  輪回中的生命都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受著生老病死、變幻無常、多災多難、貧苦饑餓等無數艱難困苦的煎熬,一切世間榮華富貴、名譽地位、財富權勢等等,從本質上看來都是肥皂泡現出的五彩缤紛,是用苦曲釀造的苦酒。但由于世人處在無明的顛倒錯覺之中,視苦爲樂,以虛當實,將危機四伏的輪回之地視爲“樂園”,昏昏沈沈來到世上。又昏昏沈沈、兩手空空地走去,除非對人生的真谛有所認識,除非在人生道路上碰得頭腦有點清醒,否則就認識不到自己處境的不妙,就不會産生憂患意識。如果沒有憂患意識,也就不會尋找出路,尋找寄托。所以,認識輪回之苦、尋求解脫的思想會激發皈依之心。

  有的人雖然對世間的苦認識不足,自己也缺乏對苦的深刻體驗,但對佛的人格、思想、道德行爲、價值觀念等和世人的思想行爲作比較後,對佛和佛法高尚純潔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的價值觀念産生內心的敬仰,因而皈依。

  當然也不排除因其它原因引起皈依叁寶的可能性,但只有出于正當的理由,才能得到叁寶的護持。如果是因貪嗔癡心理引起的皈依,就起不到正皈依的作用。比如,爲了戰勝自己的敵人皈依佛、求佛幫忙,那種忙佛是不會幫的,也起不了皈依的作用。

  (叁) 皈依的本質

  1.完全主動地、一心一意地依靠、信賴、服從叁寶爲“皈依”之義。這個皈依定義說明:第一,真正的皈依必須出于主動,不能隨附別人,不能迎合某種潮流,不能爲了眼前某種利益;第二,必須一心一意,而不是叁心二意,半信半疑。用人尚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對永恒的歸靠救主怎能叁心二意,半信半疑?皈依最主要的一條就是“堅信不疑,永不背棄”。總的來說,能開啓一切正法之門的就是皈依,開啓皈依之門的是信心。皈依之初于自心念念相續中生起穩固的信心非常重要。對叁寶的皈依是建立在前面所講的正信基礎上的。當了知叁寶的不共功德與加持之後,從內心深處生起信解,知道叁寶是一切時分無欺的皈依處,想到無論是苦是樂,是病是痛,是生還是死,任何事情叁寶都會知曉,除了叁寶之外,沒有其它的依賴和指望,這種堅定不移的信心稱爲勝解信。如蓮花生大師說:“具有堅信得加持,若離疑心得所願。”因此,信心能生一切善法功德猶如種子,若無信心就如同種子被燒盡一樣。此外信心居于七聖財(信財、戒財、施舍財、聞財、慚財、愧財、智慧財)之首。所以說信心是一切財寶中最殊勝的。同樣,信心也是無盡功德的源泉,猶如寶藏;能趨入解脫勝道,猶如雙足;將一切善法攬入自心相續,猶如雙手。雖然叁寶具有不可思議的悲心與加持,但想要使之融入自心念念相續,唯一依賴自己的信心和恭敬心。如果具有真誠的信心和恭敬心,現在無論誰人祈禱,佛陀都會降臨于他的面前賜予加持,諸佛對衆生的悲心無有親疏。例如前文所講的老婦人把犬牙當作舍利的故事。只有堅定不移的不共信心與恭敬心才能開啓皈依之門,因此信心是必不可少的。現在皈依佛門的多,獲得高成就的少,其主要原因是信念不足,一般都受各種邪說和偏見的影響,對佛和佛法…

《佛法要義淺釋——向現代人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爲什麼要學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