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忍爲力(湛弘法師)

  以忍爲力 ——湛弘法師

  《四十二章經》中有沙門問佛:“何者多力?”佛言:“忍辱多力,不懷惡故,兼加安健。忍者無惡,必爲人尊。”

  忍辱的種類可以分爲叁種:

  耐怨害忍

  對于人家的瞋怒、謾罵、惡打、傷害……種種人事上的****、阻難的逆境,我們都能夠任勞任怨,忍耐而不生起惱怒心來;另一方面,要是人家恭敬、恭維我們,甚至以各種上好的東西供養我們,在名聞利養的順境當中,我們面對著一切外境都能夠忍受,不爲它所誘惑,不生起驕慢心。

  安受苦忍

  對于生理上的饑渴、衰老、生病,以及自然界的寒熱、風雨所帶來的種種痛苦,我們都能夠忍受下來,而不會退卻,做到不抛棄不放棄。

  谛察法忍:

  對于緣起性空的道理,我們必須用心去觀察它,體會它,把心中對人、事、物的執著,都能夠放下來,這就是觀空而忍──觀察諸法的實相,也就是空相,本來就是沒有實性可得的,把它融化于日常生活當中,認清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假相,心中坦蕩蕩的,不去執取任何事物,不爲外境所轉而失去了心理的平衡。

  我們耳熟能詳的關于“忍”的格言警句,估計每個人都能說上一兩句,如:知足常樂,能忍自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但是要做到,可就不是一般功夫了,佛陀也在《遺教經》中,告誡弟子:“能行忍者,乃可名爲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毀謗、譏諷、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人也。”可見,忍是需要經過一番寒徹骨的養深積厚,而醞釀成的涵養。

  《弘一大師傳》中記載:有一次,弘一大師爲青年開示,他教導青年要能“吃虧”。吃虧,就是本來我不應該受的苦難,或者受了委曲,能夠吞忍了下來,默默地承當,不與人家計較,所以就有了“吃虧是福”的說法。

  “佛言,忍辱多力”,你如果能夠忍耐、忍辱,你就是最有力量的。有句成語可以解釋這句話叫:“以柔克剛”。而解釋這句“以柔克剛”的最好注腳還可以用一句成語叫“滴水穿石”。

  我們熟知的《金剛經》裏面有一則故事,說忍辱仙人被一個很殘暴的國王――歌利王割截了身體,把他的身體節節肢解,手、腳以及身體上的肉一塊一塊割下來,他還能夠忍受,不起瞋恨心,正是“忍辱多力,不懷惡故”的證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