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慈愛的修習(法增比丘)

  慈愛的修習

  法增比丘

  我們常常發脾氣,生起瞋心,在生氣的當兒,總是理直氣壯的指責他人,責罵他,咀咒他,甚至狠心想害他,常不能自已,事後心平靜以後,回想起來,又覺得似乎小題大作,但又礙於自尊,死也不肯認錯。想想一下,瞋恨心發作時,是不是自己在受苦呢?是不是也給他人帶來苦呢?那麼,有沒有方法來對治瞋害心呢?

  瞋恚生起的原因

  首先要知道自己內心的瞋恚的煩惱,先要能覺察自己內心的瞋恚,要是不能夠知道自己有瞋恚存在,那又怎麼能夠去對治它呢?知道瞋恚存在後,才去追尋瞋恚生起的原因,知道瞋恚生起的原因之後才能用方法消滅它,消滅了瞋恚之後,將來遇到生起瞋恚的原因時,可能還會忍耐不住,又再生起瞋恚,所以還要再對治它。直到成功對治瞋恚的行者,知道心中已滅盡的瞋恚,于未來永不生起。

  在《雜阿含715經》的經文中:「何等爲瞋恚蓋食(産生原因)?謂障礙相(指可憎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瞋恚蓋令起,已起瞋恚能令增廣,是名瞋恚蓋食。(瞋恚生起之因) ……

  何等爲瞋恚蓋不食? 彼慈心思惟,未起瞋恚蓋不起,已生瞋恚蓋令滅;是名瞋恚蓋不食。」

  瞋恚的産生,乃是因爲對所接觸的感官目標心生不喜的緣故,這不正思惟與貪欲的産生是一樣的,基于四顛倒見(視無常爲常,苦爲樂,無我爲我,不淨爲淨)。若數數對不喜或可憎的目標作不正思惟的結果,就會使瞋恚于心中生起乃至增長它。

  瞋恚的産生是非常迅速的,跟貪欲一樣,幾乎每一次都是在事後才發現它,但是不要氣餒,這是因爲心還未經過訓練的關系,不能觀察到自己的心態和意念,也不知道瞋心的生起。只要常常作意觀察它,你將在不久的將來找到它,它不在什麼地方,就在根門接觸境時從心中生起。

  對治瞋恚的方法

  在佛教中滅除瞋恚的方法有:(1) 常正思惟;(2) 修慈心觀; (3) 親近善知識;(4) 討論滅瞋的方法。

  一. 常正思惟

  滅除瞋恚的第一方法就是要正思惟 ( 如理作意) ,要正思惟瞋恚對自己的害處如下:

  (i) 我起瞋恚後,將因瞋業在將來受苦;

  (ii) 若起瞋恚將自毀戒,並且損害他人,兩相無利;

  (iii) 我現在要面對的可憎相,雖然是苦,但比起地獄,餓鬼,畜生道之苦爲輕;

  (iv) 我現在遇到的可憎之相,乃是宿業所帶來的,所以更應力行製止現在的瞋念,以免造未來受苦的因。

  (v)思惟一切皆是因緣生,因緣滅,是空而無我,所以要忍耐。

  (vi)思惟自己是業的主人,業是自己的財産。

  (vii) 對別人起瞋心,就有如赤手去抓燒紅的鐵條或火炭或是糞便等有害之物來打擊別人,別人還未受到傷害 ,自己已經先受害。

  (viii) 起瞋恚將損毀長久以來所積聚的諸善功德。

  然後才正思惟他人起瞋恚的害處如下:

  (i)他現在起瞋心會傷害自己,心跳加快,血壓增高,可能會消化不良,損害他的肝髒(起肝火),便秘甚至失眠等。

  (ii)他因過去宿業與習氣的影響,又起了瞋心,不知道如何去對治它。

  (iii)他的瞋恨就像是不被接受的禮物,將會退回給他,就像是逆風揚塵﹐ 灰塵只會飛回他身上。

  (iv)他是他自己業的主人,業是他自己的財産。他造惡業將來會繼承他的惡業的財産。

  (v)他已被瞋恨的魔所降服,不能控製自己。

  只有在明確地知道瞋恚的害處之後,才會決定去斷除它。一個行者知道了瞋恚的害處後,才會忍耐不發脾氣。

  佛陀說:「衆生畏刑罰,衆生皆畏死,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衆生畏刑罰,衆生皆愛命,以己推及人,不殺不教殺。(《南傳法句經》129,130偈) 衆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刀杖害衆生,安樂不可得。衆生欲安樂,若求自安樂,不刀杖害彼,安樂乃可得。(《南傳法句經》131,132偈) 對人粗惡語,惡言將反唾,惡言傷人苦,毆鬥禍歸身。(《南傳法句經》133偈)愚者造惡業,而不能自知,感招惡業苦,猶如被火焚。(《南傳法句經》136偈) 若人以刀杖,加害善良者(指阿羅漢) ,速召無赦殃,十種苦如下:將受身劇痛,或自召傷殘,或得極重病,或喪心狂亂。或爲王所懲,或爲人讒誣,或眷屬喪亡,或財物損減。或彼之房舍,爲烈火所焚,彼人身亡後,墮入于地獄。(《南傳法句經》137, 138,139,140偈)」

  我們若要修好慈心,應從業果來思惟瞋恚的害處,佛陀所說的十種對善良者起瞋心的果報,是真實不虛的。拘迦利耶比丘以瞋心誹謗舍利弗與目犍連尊者,得到現報,很快就病發死了,墮入大紅蓮地獄裏去。「口出惡言者!虛僞者!低賤者!殺生者!有罪者!作惡者!卑劣者!低下者!卑賤者!你在這世上無須多說,你已注定墮入地獄。.....因爲任何人的行爲不會消失,它會回來與主人相會。作惡的蠢人將在另一世界看到自己受苦。」(故事見《經集. 拘迦利耶經》)若能這樣思惟的話,我們才會學好忍辱。

  關于忍辱的功德,這裏稍爲提一下,初學的人不善思擇,故先學持戒忍讓,若是惡緣常現前,遲早忍耐不住,要再生起瞋念,所以要思惟忍辱的功德:(i)無有怨敵;(ii)親友不離;(iii)心常喜樂;(iv)臨終不悔;(v)身壞生天。

  對一個生起瞋恚心的人,他的怨敵將會拍手叫好,怨敵者會這麼想:「願他醜陋,願他不得安睡,願他不獲利益,願他不得財富,願他不得好名譽,願他失去朋友,願他死後直栽到地獄裏去。」一個生起瞋恚的人,正好如其怨敵者所願!(《增支部VII.60經》)因此要學好忍辱。

  二. 修慈心觀

  笫二種對付瞋恚的方法是修習慈心。我們應當勤修慈心,這是化解瞋恚的最佳辦法。

  (i) 慈梵住:(《清淨道論》第九章)

  慈心的修習是一種梵住(Brahmavihāra)或是四無量心 (Appamañña)之一。它不是世俗的愛欲,而是平等地普願一切衆生都安樂的善願。慈愛是一種美心所,屬于無瞋心所。

  根據論師所說;初修慈心觀的人不能取以下的對象來修習:

  (1)不愛的人; (2)極愛的朋友; (3)敵人;

  (4) 無關者(無瞋或愛者); (5) 異性 (6) 死人。

  對不愛者修習慈心將導至疲倦,對極愛者修慈也極困難,對敵人隨念則會起瞋心,對無關系的人修慈也會導至疲倦,對異性修慈會引起貪欲,對已死之人修慈則不能得定。

  慈心觀的修習的次第:

  (1)應先對自己散播慈愛,

  (2)接下來是親愛者,

  (3)無關者,

  (4)以及怨敵者。

  對自己散發慈愛是必要的,因爲這樣做有親切感,懂得怎麼愛自己,才會知道怎麼愛別人。

  波斯匿王(Pasenadi)來見佛,對佛說∶「我獨處思惟:那些以身口意造惡業者,他們是不愛自己。雖然他們會說我愛自己,而實際上他們不愛自己。但那些以身口意造善業者,他們是愛自己,雖然他們會說我不愛自己,而實際上他們是愛自己。爲什麼呢?他們的所爲,正是一個朋友會對另一個朋友所做的,所以他們愛自己。佛說∶大王!正是如此,正是如此。」佛陀同意波斯匿王所說的。([相應部III,4])愛自己的不要做會傷害自己的事,這才是真正的愛自己。

  在《自說經》中佛說:「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見有更甚于愛己,每一個人都是愛他自己,愛自己的不要害人。」這是常理,只有愛自己的才會愛別人。

  以下引佛向五百位比丘開示的《慈愛經》(《經集》蛇品第八經)。這是因爲比丘衆在樹林修禅時,樹神來搗亂,令比丘衆無法住下去,他們回去向佛報告後,佛爲他們開示此經,比丘衆再回原地時先修慈愛,樹神因而爲慈心所感化;

  「如是修習之賢善,以此親證寂清涼,常養勤快與真誠,

  正直言語意和婉,待人和藹不驕慢。知足易養俗務少,

  檢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慎勿違犯纖細罪,

  以免將來智者诃,應常散發慈愛心,惟願衆生得福安。

  普願一切諸衆生,心常喜悅住安樂。凡有生命強或弱,

  高壯中等矮粗細,可見或是不可見,居于鄰近或遠方,

  已生或是將生者,一切衆生常安樂。願彼恒于一切處,

  不鄙視亦不欺瞞,假使忿怒怨恨時,心亦不念彼得苦。

  猶如母親以生命,護衛自己獨生子,願能如此于衆生,

  施放無限慈愛心。慈愛遍及全世界,上下地平四維處,

  遍滿十方無障礙,無有仇恨或敵意。無論行住或坐臥,

  若是心中覺醒時,應常培育此正念,此乃最高之德行。

  心中不落于邪見,具足戒德與慧觀,去除欲樂之貪戀,

  必定不再生于胎。」

  雖然此經未說對自己修慈,但這是絕對必要的,在《自說語》中佛說:「以心遍察一切方所,不見有更甚于愛己,每人都是愛他自己,愛自己的不要害人。」這是常理,只有愛自己的才會愛別人。

  修時以下列四種願望修習:

  (1) 願我脫離危難和仇敵,

  (2) 願我脫離內心的痛苦,

  (3) 願我脫離身體的痛苦,

  (4) 願我每天生活安樂,無有困擾。如是散播慈愛兩叁遍。

  先對自己以上述的四種願望散播慈愛;然後對可愛者修慈,這是指比如自己的師父,恭敬的阿阇黎或與他相等的人,隨念他們的可敬可愛處,這樣就容易修到安止定。

  修時也以上面的四種情況來散播慈愛,若能入初禅時審查五禅支(五支禅定的要素:尋、伺、喜、樂、一心),和五自在(入定、住定、出定、轉向、審察),後再入第二、第叁禅等。

  接下來是對無關者修慈,若不能,應從自己重新開始,令心柔軟,適合于修慈,然後再對無關者修慈。修時也是以上述的四種方式修習慈愛到入禅定。

  最後是對怨敵者修慈,若心中對他生起瞋恨時,應重新對以上的自己,可愛者,無關者再修習慈心,…

《慈愛的修習(法增比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音心忍辱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