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傳因明弘傳史略
作者:解志敏
因明是在印度婆羅門教正理派邏輯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佛教邏輯體系。隨著佛教傳達室入中國漢地,被佛教列爲“五明”之一的因明也一起傳入了漢地。漢傳因明的傳播和發展經曆了南産朝時期的初傳、唐初的鼎盛、清末民國時期的複興和建國以來五十年的發展等階段。
一、南北朝時期的初傳
南北朝時期,因明首次傳入漢地。早在北涼昙無所譯的〈大般涅經〉中就已經出現了因明的用例,而涉及古因明的叁部論著也都在這一時期先後譯出,分別是無魏吉迦夜與昙曜于延興二年(472)譯出的〈方便心論〉二卷、元魏昆目智仙于興和叁年(541)譯出的龍樹菩薩的〈回淨論〉一卷,梁真谛太清四年(550)譯出的〈如實論〉二卷。尤其是真谛叁藏雖然在譯籍中沒有明確使用“因明”這一概念,但據經錄所載,他還譯出〈反質論〉、〈負墮論〉、〈正說道理論〉等有關因明的論著,可見他還是比較注重因明的介紹和運用的,這一時期由于並無專門的因明相關論疏的出現,所以並沒有産生多大的影響。
二、唐初鼎盛時期
這一時期是因明第二次傳入我國漢地。唐初玄奘法師遊學印度十數年,回國時帶回了大批佛教典籍,其中因明論著就有36部之多。在歸國後的譯經過程中,玄奘法師僅翻譯了兩部因明論著,一爲陳那所造〈因明正門論〉,一爲陳那弟子商羯羅主所造〈因明入正理論〉。而正是這兩部論書,爲漢傳因明奠定了基礎。
玄奘法師本身並沒有留下專門的因明著述,但他在翻譯〈因明正理門論〉和〈因明入正理論〉的過程中,將在印度所學的因明知識傳授給了門下弟子,所以其門下弟子奉爲秘寶,競作注疏,大莊嚴寺文軌和慈恩寺窺基所作〈疏〉最爲流行。尤其是窺基所作〈因明入正理論疏〉內容豐富,綜合了此前各家疏抄的觀點,幾乎涉及了因明全部的問題,並在玄奘所授的基礎上作了進一步的發揮。因此,此《疏》一出,備受推崇,被尊爲《大疏》,成爲漢傳因明的權威著述。
由于玄奘及其門下弟子講授、著作大量因明著作,使得唐初的漢傳達室因明呈現出鼎盛的局面,日本學僧道昭等,新羅學僧圓測、玄範、義寂等也都曾投在玄奘門下學習因明,並將因明傳入日本、新羅。
叁、清末民國時期的複興
因明學在經曆了唐初的鼎盛時期後,隨著法相宗的衰落而衰弱,在此後的千余年間,由于典籍的散佚,因明之學乏人問津,幾成絕學。直到清末,石埭場楊文會(仁山)居士創辦金陵刻經處,大量刻印從日本請回的唐人注疏,其中包括因明論著在內的中國久已失傳的要籍。這些典籍的刻印和流通,爲學人提供了研學的資料,便得法相唯識學在千年之後又一次複興,因明學也隨之得到重視和廣泛的研究。
楊文會的繼承者歐陽漸(竟無)居士進一步推動金陵刻經處的發展。歐陽竟無重在法相唯識學的弘傳達室,他在金陵刻經處的基礎上更籌設了支那內學院,以法相唯識學爲重點,一邊講學培養人材,一邊組織校堪刻印大量的唐人法相唯識要籍,並刻印了校勘精良的〈藏要〉。〈藏要〉收入了玄奘所譯的漢傳達室因明最重要的兩部論典,即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因明入正理論〉,歐陽竟無親自撰寫了〈因明正理門論敘〉。
清末民國時期,尤其是本世紀二、叁十年代,大量的因著作得到翻譯和出版。1、〈因明正理門論〉的注疏有:呂和釋印滄合作校勘的〈因明正門論本證文〉、〈丘檗著有〈因明正理門論正注疏〉。2、〈因明入正理論〉的注疏有:悲華居士的〈因明入正理論約旨〉、悲圓居士的《因明入正理論講義》、周叔迦的《因明入正理論釋》、王季同的《因明入正理論摸象》和《入論十四因過解》、梅光羲的《因明入正理論節錄集注》、熊十力的《因明大疏注》、陳大齊的《因明大疏蠡測》、密林(釋持松)的〈因明入正理易解〉3、通性著作有:謝無量的〈佛教論理學〉、太虛的〈因明概論〉、呂的〈因明綱要〉、虞愚的〈因明學〉、陳望道的〈因明學〉、周叔迦的〈因明新例〉、許地山的〈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等,此外,呂還需以藏文譯出了陳那的〈因輪抉擇論〉和〈集量論釋略抄〉,商務印書館也影印了唐人注疏慧沼的大疏〈義篡要〉、〈義斷〉,智周的大疏〈前記〉、〈後記〉等以及日僧風潭的〈因明論疏瑞源記〉。
這一時期,教內外學者還在各院校講授因明,佛教院校方面有:呂在支那內學院、史一如在武昌佛學院、王森在中國佛學院、王季同在蘇州黨社、韓清淨在北平叁時學會。除佛教院校外,社會上的高等學府也普遍開設因明課程,太虛大師在武昌中華大學、周叔迦在民國大學、熊十力在北京大學、王森在清華大學和私立中國大學、陳望道在複旦大學。
四、建國後五十年間的發展
建國初期即五、六十年年代,相對于二、叁十年代的繁榮來說,因明學呈現低迷狀態,除了北京中國佛學院開設過因明課程、呂在南京教過一個佛學進修班以外,只有呂、虞愚、石村等少數人在北京的〈現代佛學〉等刊物上發表過極少數的因明論文,其中重要的是呂的介紹法稱因明學說的〈佛家邏輯〉,刊登在北京〈現代佛學〉1954年第2-4期上。
文革後,尤其是十一屆叁中全會後,借著改革開放之東風,因明學又重現生機,逐漸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石村的〈因明述要〉作爲建國以來第一本介紹因明的專著于1981年出版。1982年,中國佛教協會出版了法尊法師從藏文本譯出的〈釋量論〉;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因明論文集〉,該文集彙集了建國以後的因明論文二十余篇。1983年,在甘肅郭煌召開了首屆因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因明新探〉于1989年出版。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了呂先生在1961年爲研究生講授的〈因明入正理論講解〉。198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了沈劍英先生的〈因明學研究〉,該書是先生多年的研究心得,以陳那的〈正理門論〉和商羯羅主的〈入正理論〉爲主,征引唐人注疏,以勇士俗易懂的語言對宗、因、喻等因明體例、推理格式和立言過失等作了條理分明的诠釋,並與西方傳統邏輯作了比較分析研究。本書還對因明的曆史作了簡要的論述,書末還附有從日譯轉譯的印度邏輯史上最早的經典〈正理論〉。無論對于因明初學者還是研究者,本書都不失爲一部很好的教科書和重要的參考資料。1989年中華書局還重印了叁十年代出版的虞愚先生的〈因明學〉。
進入九十年代以來,北京開明出版社1992年出版了沈劍英先生的〈佛家邏輯〉,本書分上下兩卷。上卷爲佛家邏輯論,收錄了先生及其弟子姚南強、徐東來的幾篇論文;下卷爲〈因明正理門論〉譯解,分今譯與詳解兩部分,對陳那的〈因明正理門論〉作了通篇的白話翻譯和詳細的講解。此外,通過各高等院校的努力,八十年代培養的一批因明學者開始成爲我國因明學領域的中堅力量,如鄭偉宏、姚南強等常有因明論文發表。複旦大學曾于1996年出版了鄭偉宏的〈佛家邏輯通論〉。巫壽康撰于1987年的博士論文〈因明正理門論研究〉也由北京叁聯書店收于〈叁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第一輯中于1994年出版。
五十年來,港臺地區的學術界和出版界也很重視因明學的研究和出版。1970年臺灣中華書局出版了陳大齊的〈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1978年臺灣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由張曼濤教授主編的多達一百冊的〈現代佛教學術叢刊〉,其中有關因明的有兩冊,分別爲第二十一冊〈佛教邏輯與辯證法〉(佛教邏輯專集之一)、第四十二冊〈佛教邏輯之發展〉(佛教邏輯專集之二)。這兩本文集彙集了七十年代以前重要的因明論文28篇、附錄4篇。1985年香港佛教法住學會出版了霍韬晦教授的〈佛家邏輯研究〉。
港臺地區佛教界弘揚因明最不遺余力的要數臺南湛然寺住持水月長者(聖禾法師),1977年他在臺南創辦了〈因明雜志〉,堅持了8年之久,這也是目前爲止唯一的一份專門性的因明學雜志。他還出版了〈因明文集〉、〈古因明要解〉等著作,並編輯印行〈因明論藏〉叢書(臺灣智者出版社印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