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尊法師)▪P2

  ..續本文上一頁性”的現識。其比量的緣因心,如敵者通達“聲是所作性”的比量智。其已決智的緣因心,如敵者通達“凡所作性皆是無常”的比量智的第二刹那等。

  又,量可分爲:一由自決定的量,二由他決定的量。由自決定量的定相,謂“凡量,若自所量性于境上非有,自即不生,由自力能引決定者”。由他決定量的定相,謂“凡量,若自所量性于境上非有,自即不生,要由他力引生決定者”。由自決定的量,差別有五種:一現見有作用根現量,二串習根現量,叁自證現量,四瑜伽現量,五比量。這五種量,都是由自力能決定的正量。依次事例:初如緣火有焚薪作用的根現量。二如兒女緣父母像貌的根現量。叁如領受眼識的自證現量。四如意識見分的遍智。五如通達聲是無常的比量智。由他決定的量分爲叁種:一最初現量,二未注意現量,叁有錯亂困現量。事例:一如先不曾見過青蓮花人,初次見蓮花色根現量。二如專心愛著妙色的人,所起聞根現量。叁如執陽焰爲水時,現見水色根現量。又由他決定的量,就名稱可另分爲叁種:一現相由自決定、真實由他決定的量,二總由自決定、別由他決定的量,叁現相也由他決定的量。其事例依次:初如當實是火色而疑是否火色時,望見遠處紅光的根現量。這種根識,對于所見的紅光來說,是現量,但對于是火的顔色來說,則是非量,以要由後來認清是火光的識,方能決定爲火的顔色。故對事實來說,是由他決定的現量。二如當事實是株柏樹而懷疑是否柏樹時,望見一株枝葉繁茂樹的根現量。這種根識,對總的是樹,是自己決定了的;但對于是否柏樹,則自己尚不能決定,要待後起識方能決定。故對于差別,是由他決定的量。叁如引生自己懷疑是否看見青色、緣青色的根現識。這種現識,對于現相和事實都不能決定,都須由余識來決定,故對任何方面都不是量,是現而未定的識。前兩種是由他決定的量。總的說來,由他決定的量雖一定是量,但對于某事,是由他決定的量,則對于彼事,一定不是量。因爲對于某事若是量,則對該事一一定是由自己決定的量故。

  又,就名稱也可分爲叁種量:一士夫量,二語量,叁智量。初如大師世尊。二如四谛*輪。叁如現量和比量。前兩種是假名量,第叁種是真實量。實際上只有二種量,爲現量和比量。因爲所量的境,也只有二種境:即自相和共相。以自相爲所現境的是現量,以共相爲所現境的是比量。

  二、什麼是非量的覺?非量覺的定相如爲“非新證不欺诳的了別”。意思是說這種了別,或者是欺诳,或者不是新證,不具備量的條件,所以是“非量”。非量覺的差別有五種:一已決智,二思察,叁現而未定,四疑,五邪智。非量覺中已決智的定相,爲“通達已通達事的了別”。“已決智”的差別有叁種:一現識已決智,二分別已決智,叁俱非彼二的已決智。“現識已決智”又分爲五種:一根現識已決智,二意現識已決智,叁自證現識已決智,四瑜伽現識已決智,五俱非彼四之已決智.事例:初如緣青色根現識的第二刹那,二如他心智通的第二到那,叁如領受眼識等自證現識的第二刹那。四如見道無間道的第二刹那,五如現識第二刹那。是中第五俱非彼四之已決智,是抽象的名詞。其實體仍不能超出前四種之一。“分別已決智”有二種差別:一現量所引分別已決智,二比量所引分別已決智。初如綠青色根現量所引生的決了青色的合理定解。“合理”一語,即顯示已決智,是不錯亂的認識。二如通達聲是無常比量智的第二刹那。“俱非彼二已決智”,如量的第二刹那等,也是抽象的名詞。

  非量覺中思察的定相,爲“于自境有欺诳性的合理著智”。“合理”顯示思察于所計的義理是正確的認識。“欺诳”顯示思察于所計的義理是未能得到決定性的認識。“著智”顯示思察唯屬有分別的覺智,不通無分別心。思察的差別有五種:一沒有理由的思察,二理由相違的思察,叁理由不定的思察,四理由不成的思察,五雖有理由未審決擇的思察。事例:初如聞說“聲是無常”的宗,便計“聲是無常”。如是思察,沒有審思到爲什麼“聲是無常”的理由。次如由“空無作用”之因,而計“聲是無常”的宗,其空無作用應是常,而與無常性是正相違背的。叁如由“所量性”之因,而讓“聲是無常”的宗,其所量性卻可成立彼宗,也可否定彼宗,是不定因。四如由“眼識所取”爲因,而計“聲是無常”的宗,其眼識所取的是色不是聲,不能成立彼宗。五如對于“聲是所作性”及“凡所作性皆是無常”之理,未能以量得其決定,即由“所作性”爲因,而計“聲是無常”的宗,對于此因尚未審谛決擇。

  非量覺中現而未定的定相,爲“若自所趨境的自相法明了顯現,但對于自所趣境自相法,不能引起定解的了別”。所趣境,指顯示彼心所特緣的境(關于“境的分類”,下文另述)。事例:如能引起懷疑,我是否看見青色的根現識,及異生身中緣色。境的意現積,並領受被識的自證分。這裏法稱說的異生身中緣色等五境的意現識及彼自證分,皆是現有未定的識;皆非現量;這和奘師所傳的五俱意識及自證分,皆是現量的說法。有所不同。

  非量覺中疑的定相,爲“由自立猶豫二邊的了別”。疑相應的心王及彼心眷屬中受等心所法,雖亦對境有所猶豫,那是由于疑的力量使其猶豫,非是他自力對境猶豫。疑的差別有叁種:一如理疑,二不如理疑,叁等分疑。初如“聲是無常耶?”的疑心。次如“聲是常性耶?”的疑心。叁如“聲常耶?無常耶?”的疑心。另外,如于“聲大概是常性”的不如理的疑。此疑也通邪智,以是有分別的邪智、邪分別故。

  非量覺中邪智定相,爲“倒取自境的了別”。邪智分二類:一分別邪智,二無分別邪智。初如計“聲常”的分別,及執兔角的分別。第二無分別邪智又有二類:一屬于意識的,二屬于根識僞。初如夢中明見青色的夢心,此心是意識,是無分別識,複是邪智。如其次第,以是夢中心故,是離聲義可合緣著智的了別故;是自境法處所攝色,實無青色,緣爲青色的智故。然這種緣青色心,若就正在夢中的人來說,卻是合理的根識。第二屬于根識的邪智,如見雪山爲藍色的根識,及見法螺爲黃色的根識等。

  上來略說“量”和“非量”的差別,共爲七種心:即現量、比量、已決智、思索、現而未決定、疑及邪智。這七種心又可分爲二類:謂通達覺與未通達覺。由能通達自境,故名通達覺。此有叁種:即現量、比量、已決智。由未能通達自境,故名未通達覺。此有四種。即思察、現而未定、疑及邪智。有人說“思察”屬通達覺,那僅是約正確思察而通達,非是已生定解而通達。其通達覺,又有直接通達和間接通達的兩類。由現起彼境行相而通達的爲直接通達,由未現彼境行相而通達的爲間接通達。又七種心,若約有分別與無分別而分,現量和現而未定,唯無分別;比量、思察、疑,唯有分別。已決智和邪智,通有分別、無分別。若約心來分,根現識,自證現識、瑜伽現識,唯無分別,意識,通有分別、無分別。

  心理又可分爲叁類:一以總義的所取境分別,二以自相爲所取境無分別不錯亂識,叁以無體明現爲所取境無分別錯亂識。以總義爲所取境分別的定相,爲“聲義可合緣的著智”。這裏所說的“聲”是“總聲”,即由任何事物的名稱所引起的影像。這裏所說的“義”是“總義”,即分別心中所起的彼義影像。如聽說“諸法無我”時,自心中對無我義所起的影像。“聲義可合緣”,是把任何事物的名稱影像和義理影像,合而爲一的緣慮。如把瓶的名稱、瓶的實體,結合爲一事。“可”字是顯示包括未能合綠者的分別。如未習知物名的幼兒,他見物或聞名時所起分別小兒看見瓶時,不知名瓶,他雖尚未能把名稱和事物結合起來而緣,但他的分別心也是可以把名稱和事物結合起來而緣的,故用“可”字來包括他。分別的差別可分叁類:一准緣總聲的分別,二唯緣總義的分別,叁俱緣聲義的分別。初如有人未知“鼓腹縮足有盛水作用之器物”就是“瓶”。他僅依瓶的名稱,而生起緣瓶的分別心,實不如瓶爲何物。二如有人見到鼓腹縮足能盛水之器物時,僅生起緣鼓腹縮足盛水器物的分別心,而不如此物就是瓶。叁如有人已了如瓶爲何物而起緣瓶的分別心。其第一種人分別心所現起的瓶的影像,但是“總聲”;第二種人分別心所現起的鼓腹器物的影像,但是“總義”,第叁種人分別心,不論是現瓶或現鼓腹物的時候,都是把總聲和總義同時現起,更不感覺何者是名何者是義。“分別”又可分爲結合名的分別與結合義的分別。前者是把能诠名和所诠義結合起來的分別,如見鼓腹盛水器物而起這是瓶的分別。後者是把所別事和能別法結合起來的分別,如看見手執杖的人而起這人有杖的分別。但有的分別既不結合名,也不結合義;如但緣瓶的分別,則俱非彼二種分別所攝。又分別有合理與不合理;所著境屬于有,即爲合理分別。所著境無體,即是不合理分別。以自相爲所取境的無分別不錯亂識的定相,爲“于自現境不錯亂的明顯了別”。這種識和現識相同。差別有根現識、意現識、自證現識、瑜伽現識。如前已說。以無體明現爲所取境的無分別錯亂識的定相,爲“于自現境錯亂明現了別”。這種識和無分別邪智相同。其差別有屬根識、有屬意識,如前已說。

  複次心理,又可分爲“證他“自證”二類。初與向外緣識相同。次與向內緣識相同。除自證分外,所余根現識、意現識、瑜伽現識及一切分別心,皆是“證他”的心。心理又可分爲心王與心所的差別,如《百法》,《唯識》等論廣說。

  附帶說一下境。覺所了別,是境的定相。是境差別分四:一所現境,二所取境,叁所著境,四所趣境。一切法皆是所現境,以有爲法是現識的所現境,無爲法是分別的所現境故。所取境與所現境相同。現識的所趣境,與現識的能取行相境相同。分別心的所著境,所趣境,和分別心的能取行相境格同。除去少數不待外境妄見發輪等的錯亂心外,其余一切心都有所現境。所著境唯屬于分別心。要合理的分別心,方有所著的境;所趣境則是所決斷的義理,也必須是正確心,才有彼境。

  再略談一下各宗派對于現量的主張:婆沙師、順經部行的中觀師和應成派諸師,只許“根現量、意現量和瑜伽現量”的叁種現量,不許自證現量。經部師、唯識師和順瑜伽行的中觀師,都許四種現量。又經部師許現量必不錯亂,而唯識師則說:凡夫身中緣色的根現量,是錯亂識。唯識宗許彼識是無體明現的識故,識外無境故,而凡夫緣色的根現量。是見有外色的識故。順瑜伽行中觀師,也同唯識師所許。經部師說:凡夫身中緣色的根現量,是不錯亂識。以凡夫緣色的根現量,見色爲外境,色實是外境改。我們知道:經部是既許實有外境,又許實有自證分的宗派。又現量是必離分別,是經部、唯識、自續中觀派等所共許。應成派說:“不欺诳的了別”爲量的定相,“已決智”也許爲量。又許現量,通有分別與無分別二種心。如宗喀巴大師的《中觀論大疏》中說。

  一九六二年十月十七日在北京菩提學會講,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十九日于中國佛教協會校閱一次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尊法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