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以故
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應是一;而實不爾,是故不一。
問曰:若不一,則應異
答曰:“不異”。何以故
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異。若異者,何故分別谷芽、谷莖、谷葉,不說樹芽、樹莖、樹葉,是故不異。
問曰:若不異,應有來
答曰:“無來”。何以故
世間現見故。世間眼見萬物不來。如谷子中芽無所從來。若來者,芽應從余處來、如鳥棲樹而實不爾,是故不來。
問曰:若不來,應有出
答曰:“不出”。世間現見故。世間現見萬物不出。若有出,應見芽從谷出,如蛇從穴出而實不爾,是故不出[附注7]。
青目用谷與芽的譬喻來說明龍樹“八不中道”,從這裏多少叫人了解到龍樹的中道哲學思想。恩格斯在辯證法闡明否定的否定規律,雖然也用種和芽來做譬喻。他說:
舉大麥粒爲例來說,億萬粒的麥被磨碎、煮熟、做酒,以後被消耗掉,可是如果這樣的麥粒得到它所需要的條件,如果它落到適宜的土壤裏,那麼在熱和水分的影響之下,它就發生特有的變化:它發芽生長,而麥粒本身停止存在,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由它生長起來的植物,即麥粒的否定。這種植物的生命的正常進程是怎樣的呢
它生長、開花、結實,最後又産生麥粒,麥粒一成熟,麥稈即形枯萎,它也被否定了。這裏我們又有了原來的麥粒;它是這一否定的否定的結果[附注8]。
但恩格斯說明否定的否定:“它是一個非常普遍的,因而也是非常廣泛地起作用的重要的自然,曆史和思維的發展規律。”[附注9]“否定的否定規律反映和說明發展的基本方向和基本傾向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前進運動,說明這一運動的複雜的“螺旋”形式。”[附注10]同龍樹用“八不”來說明中道義毫無共同之處。因爲我們從“大智度論”可以看出龍樹的中道義,含有不落對待、不著名相的意義。
(一)龍樹認爲我們所認識所言說的,都是相對的;凡是相對的,即不契合于如實絕待的中道了。龍樹說:
複次,常是一邊,斷滅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又複常無常、苦樂、空實、我無我等,亦如是。色法是一邊,無色法是一邊。可見法不可見法、有對無對、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等諸二法,亦如是。複次,無明是一邊,無明盡是一邊;乃至老死是邊,老死盡是一邊;諸法有是一邊,諸法無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菩薩是一邊,六波羅蜜是一邊;佛是一邊,菩提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爲般若波羅蜜。略說內六情是一邊,外六塵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此般若波羅蜜是一邊,此非般若波羅蜜是一邊,離是二邊行中道,是名般若波羅蜜。如是等二門,廣說無量般若波羅蜜相。”[附注11]
可見中覌論八不中所說的生滅、常斷、一異、來出,都是二邊,要離是二邊行中道,不落對待才是般若波羅蜜,才是不二法門。
(二)不著名相。凡作一種決定相的固執,在龍樹的辯證法都是要破斥的。他說:
非有亦非無,亦無非有無,
此語亦不受,如是名中道。
龍樹中道,不但是非有非無,更進一步地說:“此語亦不受”。從龍樹辯證法看來,凡稱之爲有無,爲非有非無,都是名言(槪念)邊事。非有非無,僅僅表示著不落有無的戲論,如果以爲真是非有非無,就不真合中道了。所以必須進一步把這“非非”的名相也破斥淨盡。並針對執著一切“皆空”,龍樹的辯證也予以破斥。如“中覌論覌行品”中說:
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
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
大聖說空法,爲離諸見故。
若複見有空,諸佛所不化。
假使有人執有“無自性”,也要同樣受到破斥。“中覌論覌有無品”說得最透辟:
有若不成者,無雲何可成
因有有法故,有壞名爲無。
若人見有無,見自性他性,
如是則不見,佛法真實義。
因爲決定要有那有性,才可以對待成立無自性;現在旣沒有有自性,那無自性當然也不能成立了。在龍樹的中道義上,是什麼名相都不許執著。如果固執一義爲定實,無不遭破。這是龍樹辯證法底基本辯證法特征之二。
叁、絕待覌。反對一切分別戲論而和諸法實相相應。龍樹用相依相待的辯證法來闡明諸法的存在和生起;再由相依相待來顯示不執一邊的中道義;更進一步著服于破斥一切戲論執著以達到絕待的寂滅的境界——湼槃。因此“中覌論覌湼槃品”明白的說:
無得亦無至,不斷亦不常,
不生亦不滅,是說名湼槃。
二無、四不,便是湼槃(寂滅義)狀態。著重指出在超越一切戲論而內證于寂滅,這唯內證相應的境地,不是心行言語所能達到的。所以“中覌論覌法品”說: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
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湼槃。
可見龍樹的辯證法不僅說相依相待的方法,它的目的完全著眼于“寂滅”,即“中覌論”說的。
因緣所生法,即是寂滅性。
寂是寂靜,指緣生法自身本來就是如此;滅是消滅那本來如此緣生法上人們所起的諸惑戲論的執著。那些執有生滅、常斷、一異、來出,就象眼中有醫看到空華一樣,不能照見諸法畢竟空理。緣生無自性,生亦無自性,緣也無自性,起而不起,宛然而寂然。好象雲露籠罩看的廬山而于廬山真面毫無幹犯一樣。龍樹也不是不說空,但他所謂空,不是常人所認爲與不空相對待的空,因爲旣稱之爲空,在槪念上即落于相待,還是假名,空的言外之意,龍樹著重點仍在超越一切戲論執著而內證于寂滅。在“無自性”的意義上,“中覌論覌湼槃品”提出:
湼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
世間與湼槃,亦無少分別。
湼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
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
龍樹把湼槃(真實世界)、世間(經驗世界)統一來看,給湼槃予以一種新的解釋,顯然與早期佛教“貪欲永盡,嗔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湼槃”(雜阿含經,卷一八)的以滅盡生死爲湼槃,有很大的不同。龍樹是大乘佛教理論奠定基礎人之一,純求出世的聲聞乘教法的理論已不能適應他的時代,他企圖佛數和世間法得到統一,樹立一種理論的根據,不能不把早期佛教的湼槃論予以相對的否定。但龍樹的旨趣,仍然在轉世間爲寂滅,由相對真實達到絕對真實,而這種絕對真實又不是靠著經驗的普通方法所能認識到的。推論思想的方法和結論對于“絕對”的認識只是初步學習方便法門;到了體證階段是被斥爲完全無用的。由絕對真實的覌點看來,宇宙是一個如如不動的整體,那裏旣沒有東西産生,也沒有東。西消滅。這是龍樹辯證法千條萬緒的彙歸處,我們于此領會,才不至陷于尋章摘句之失。
叁 簡短的結論
本來說萬法由各因衆緣交會而存在,說它沒有不從緣生而有獨立永恒的實體,萬法旣沒有不從緣生而有獨立永恒的實體,可以說它是空。這種看法,于事實不無征,于邏輯亦講得通,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龍樹辯證法最後在于超越一切戲論執著而內證于寂滅,而內證的寂滅境界又非思維語言所能達到,他的辯證法顯然是爲理解佛家的最極甚深境界打下一個缺口。在龍樹,這是極自然的事,因爲他是位忠實于佛教,是佛教哲學的偉大思想家。蘇聯斯徹爾巴次基說:
布拉得烈Bradley對于日常世界中,差不多一切的槪念,如事物和性質,關系,空間和時間,動作和自我等,都一一加以駁斥,與龍樹的否定論相吻合,這是很令人注意的。從印度人的覌點來看,布拉得烈可以說是一個純正的中覌派的哲學家;在這些相同之處,我們在黑格爾Hege1的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或者發現更重大的親切的類似[附注12]。
布拉得烈(1846-1924)乃現代英國絕對論者,新黑格爾邏輯學家,他說:哲學是懷疑的,因爲它要“知道和致疑于一切先成的槪念”。這不是說致疑是哲學最終的性態,不過不懷疑的人永沒有進它的門罷了[附注13]。布拉得烈的辯證法我們沒有讀到他的原著,還不明白。至于黑格爾(1770-1831)倡絕對的唯心的辯證法,他以爲宇宙是一絕對的精神或覌念,永據辯證法的程序來表現的。思想與“有”,在他是同一的。黑格爾發見了辯證的程序,都是叁合而成(間也有合四範疇而成的,然爲數極少,可稱例外):初則出“體”Thesis(肯定自身to affirm itself);其次就從體中推出其“反性”antithesis(否定自身to deny itself);旣反正都通,則兩面參合,把體和反性統一起來稱爲“兼性”Synthesis(否定其否定to deny its negnation);兼性旣成,那麼反正的差別去掉而爲次級的體,體又有反性和它對峙,因而又有其綜合的兼性,兼二爲一,又成爲次級的體,這樣下去,由體而兼,兼之又兼,其體愈後,其所兼的內容愈複雜,直至最後的“絕對性”Abso1ute則爲無外之大,把一切同中之異,異中之同,都包羅起來。黑格爾由體而反性而兼性而達到最後的絕對性。龍樹則由“有”而“空”而“中”而達到最後的湼槃(絕待)。徹爾巴次基吿訴我們,在黑格爾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或者發現更重大的親切的類似,可能是從這樣的角度來說的。假如是這樣,可見兩位唯心辯證法哲學家,對于現象實相的理解,真是智者所見略同了。
--------------------------------------------------------------------------------
(1)印度(蘇聯大百科全書中譯本第67頁)。
(2)譯自 Th.Steherbatsky,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lrvānam,XIX.European Parallels.p.51.
(3)山人譯:巴羅拉曼摩爾蒂,佛家哲學(學習譯叢1958年第8期。
(4)呂瀸:佛家邏輯(現代佛學1954年第2期)。
(5)見同第③注。
(6)中論會譯:姚秦釋僧睿中順序。
(7)青目釋:中論卷一。
(8)恩格斯:反杜林論(第140頁)。
(9)見同上書(第145頁)。
(10)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251頁)。
(11)龍樹:大智度論,卷四十叁。
(12)譯自第②注同書p.52-53。
(13)譯自E.S.Brightman,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Philosophy and science.p.11.所引。
現代佛學 1959年12期
《龍樹辯證法底基本特征(虞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