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稱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幾個學派——重點介紹《量釋論》各章次序所引起的爭論
作者:虞愚
佛家邏輯Buddhist Logic,一稱因明He-tuvidya,是印度邏輯史上一個重要的學派。這一學派,我們知道它是屬于邏輯體系和認識論。它在第六、七世紀産生于印度,是傑出的佛家邏輯學者陳那Dignāga(480—550)和法稱Dharmakirti(約620—680)所開創的。他們的邏輯著作在印度邏輯史上發揮了繼承和發展的作用。他們所繼承的是什麼,佛家邏輯文獻雖有記載,但我們了解得不夠全面;而他們的著作,卻啓發了後代佛家邏輯的發展。北傳佛教爲他們的著作寫出了很多的注疏。這些邏輯文獻都是研究印度邏輯史所必須掌握和了解的重要的資料。
陳那和法稱的著作出世,在佛家邏輯史上出現了兩座高峰。即第六世紀陳那創造性地把印度邏輯從論法發展到量論,他的立論精密,遠遠地超過了前人而自成體系,出現了佛家邏輯第一座高峰。威利布薩那博士Dr,S.Vidya-Lhuaban的《印度邏輯史》極推崇陳那的著作,稱陳那爲“中古邏輯之父”。第七世紀法稱繼陳那之後,建立一個認識論邏輯的體系a system of epistemological logic,這又是一座高峰。法稱這個學術體系的火炬,照明了從七世紀到十二世紀佛家邏輯的道路。關于陳那在佛家邏輯史上的偉大成就,由于玄奘法師之漢文翻譯于《正理門論》(陳那八論之一)與弘傳,已爲衆所周知之事。而法稱的著作及其學派的發展的文獻,幸保存在我國藏文的譯典中,而且弘傳未衰。我以未谙藏文,現在僅就蘇聯科學院徹爾巴茨基院士Th.Stchercatsky[附注1]和伏士特裏考夫先生Mr.A.Vostrikov研究有關法稱邏輯問題所積累的成績,結合自己的體會,有重點地來介紹法稱的生平、和他所有邏輯著作的主要內容、《量釋論》各章的次序以及爲法稱著作進行注疏的幾個重要的學派。
一 法稱的生平
法稱生于印度南方突利瑪拉耶Trimalaya(提魯瑪拉Tirumalla-
)一個婆羅門的家庭並受過婆羅門教育。後來他對佛學發生了興趣,想從世親一位及門的弟子護法得到教義,而到了那爛陀,禮護法爲師,跟他出家學習。法稱對邏輯問題特別發生興趣。這時邏輯學家陳那已不在世,法稱改師自在軍Isvarasena跟自在軍一道研究陳那的邏輯。法稱不久對陳那者作的理解超過了他的老師。據說自在軍承認法稱比他自己更加了解陳那。法稱在他的老師的贊同下,開始用容易記憶的偈頌形式寫了關于陳那主要著作的注疏。
法稱盡畢生的心力從事佛家邏輯的研究、著作、教學與公開辯論。他死在羯伽Kailnga地方的一所由他所建立的寺院中,寺院的周圍盡是他的弟子。
盡管法稱盡力闡揚佛家邏輯而成功地不斷地擴大了佛學範圍。但他只能暫時阻止而不能完全挽回佛教在印度走向下坡路。這個時代的印度,正是以古瑪雷拉Kumarila和善伽拉加雷耶Sankaracarya爲首,努力複興婆羅門教——反佛教的浪潮正在到來。據說法稱曾經以公開辯論的形式和婆羅門辯論過,並且勝利過。另一種說法,則是婆羅門的領袖們從來沒有遇到法稱反對過。這些說法,只能反映出法稱個人對佛教的衰落趨勢顯得無能爲力。曆史學家一致告訴我們:法稱時代的印度佛教,除婆羅門教的複興外,加上教內對教理的研究和宗教儀式——秘密教的興起更形複雜,佛教已不像無著、世親兄弟時代那樣的純潔與勃勃有生氣。同時,這個帶有世界性的佛教已轉向印度近鄰各國傳播而通過各國社會的內因獲得了不同情況的發展。
邏輯是人類實踐的産物,它本身就是一種思想鬥爭的武器,是各個敵對學派所爭取利用以立己破敵的思想武器。佛家邏輯一代大師的法稱,他爲缺乏充分了解他的邏輯體系而憂慮到能繼承他事業的弟子而感到悲哀。正如陳那沒有著名的弟子一樣。陳那的繼承者法稱是在一個世紀以後才出現的。法稱真正的繼承者法上也一樣地是在一個世紀以後才出現的。當時法稱的及門弟子帝釋慧Devendrabuddhi雖然是一個忠心耿耿和勤學的人,但是限于天資不足以擔當法稱的繼承者。他既不能充分了解先人陳那的全部思想,也不能理解法稱自己先驗認識論的體系。因此法稱在某些詩句中流露出悲觀心理的最深摯感情。
在法稱的偉大著作第二部分裏,有一首作爲導言的詩篇;對這詩篇有人認爲是後來加進去的,是作爲對批評他的人的一個答複。他說:“人類大半耽于陳腐之言,他們不講求精巧。他們根本不顧深刻的教誨,他們充滿憎恨和嫉妒的醜行。所以我不爲他們的利益而寫作。然而我的心在我的著作中感到滿足,因爲通過它我對每一善而美的言辭都經過深奧和長久的思考,這裏充滿著熱愛。有這些我已經感到愉快。”又說:“我的著作在這個世界上將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很容易理解它深義的人。它將由我本人所吸收和消失,正如一條河流流到海洋中被海洋所吸收和消失一樣。[附注2]那一些沒有賦與他們偉大理智力量的人,完全不能測量它的深度!就是思想卓越而大膽的人,也不能領悟它的最高的真理。”[附注3]這充分反映了法稱自己得不到有得力而能繼承他的學說的弟子而悲哀。同時,也反映他忠實于自己的寫作事業而內心充滿著自信。也曾有過爲法稱的著作得不到人們尊重而惋惜的詩人,在詩篇裏描述法稱的遭遇。詩人把法稱的成功著作得不到知音比做女子找不到稱心的郎君,從而寄托于詩篇以抒發其不平之情。其中有:“造物者創造這美人,他已在平靜地生活著的人們心裏燃起一支智慧的火焰。但美人卻十分怅惘,因爲她(當時)找不到真正愛她的未婚夫!”
法稱在邏輯學方面的造詣,非常自負和自信,他對虛僞學者極其輕視。我國西藏史學家達納那塔Taranatha告訴我們說:“當法稱完成他的偉大著作之後,他把自己的著作拿給當時的學者們看,可是得不到贊賞和推許。甚至和法稱敵對的人竟然把法稱著作的書頁挂在狗的尾巴上,讓狗在各街道奔跑,書頁紛紛散落。法稱在這個侮辱面前卻說:“我的著作正如這條狗穿過各街道一樣,將傳播全世界。”
二 法稱的著作
法稱寫過七部著名的邏輯的著作,即被稱爲“七論Seven Treatises”者是。“七論”,已經成爲世界學者研究印度邏輯的基本文獻,都保存在我國藏文譯典中,我們不能不感謝先輩譯師之努力爲我們留下這個鴻文瑰寶的遺産。
法稱的這些著作原來是作爲陳那邏輯著作的詳細注疏的,但法稱的卓越見解與精確性;卻超過了陳那的原作。七部著作中的《量釋論》是最主要的一部。這一部是他邏輯學說體系的“身體”,其他六部論是這個身體的附屬部分稱“六足”。以“一身六足”來說明法稱著作的一個主要部分和六個次要部分,像北傳的佛典一切有部阿毗達磨論部一樣,也曾將《發智論》和《法蘊足論》等稱爲“一身六足”。但根據布席頓Bu-ston對法稱著作的分類,“認爲前叁種著作是“身體”,後四種是“足”。”本來法稱的《量釋論》、《量決定論》和《正理一滴論》都是發揮陳那《集量論》The Framana-samuccaya六章的要義,不過有廣、中、略的不同,而其余四部論乃是對邏輯的專題進行討論。所以布席頓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在法稱所著的七論,雖有主要次要之分,寫作形式和章次組織也各有不同,但內容都是互相聯系的。同時,也很顯然地看出法稱對邏輯研究的看法:他認爲邏輯與認識論的研究須代替早期佛教舊的哲學。
第一部《量釋論》Pramāna-vārtika包含四章:研究推理、知識的真實性、感官的知覺和推論式。以易于記憶的詩體寫成。約兩千個頌。
第二部著作是《量決定論》Pramāna-viniscaya,內容是第一部著作的槪要。它是以偈頌和散文寫成的。占一半以上的偈頌是取材于《量釋論》的。
第叁部《正理一滴論》Nyāya bindu是與《量決定論》同樣主題而進一步的槪括,都分成叁章,用來討論感官的知覺、推理和推論式。[附注4]
以下四部著作的主要內容是闡述特別問題:
第四部《因論一滴論》Hetubindu,是邏輯理由簡略的分類。
第五部《觀相屬論》Sambandha-pariksā,是關系問題的探討——富有作者自己的評述,以頌體寫成的簡短論文集。
第六部《論議正理論》Codanā-prakarāna是論述關于辯論進展的藝術的論文集。
第七部《成他相續論》Santānāntara-siddhi,是用來反對“唯我論”Solipsism關于他心的存在的論文集。
除了《正理一滴論》而外,其他著作都沒有梵文本,但它們在我國西藏丹珠爾譯文中都可以找到。在西藏的文獻中,還有法稱的一些其他的著作,例如《修羅迦得格瑪勒》uara”sJātakamāiā注疏和《毗奈耶—修多羅》Vinaya-Sūtra注疏,但究竟是不是屬于法稱著作的,現在尚不能斷定。
叁 關于《量釋論》各章的次序
法稱的第一部著作《量釋論》共分四章,是用偈頌的形式寫成的,須要輔以注疏。但他自己只爲《量釋論》的第一章——推理的一章做了注疏;其余叁章注疏的任務,就交給他的弟子帝釋慧去做,但帝釋慧不能全部完成老師交給他的任務。達納那塔曾經這樣說:“帝釋慧爲法稱的《量釋論》叁章作注疏,頭兩次所作的都被譴責,到了第叁次所作的也只有一半得到法稱的同意”。法稱最後說:“這個原文的全部意旨帝釋慧並沒有全部用上,但是基本事實的意義是正確地處理了。”
《量釋論》闡…
《法稱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幾個學派——重點介紹《量釋論》各章次序所引起的爭論(虞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