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称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几个学派——重点介绍《量释论》各章次序所引起的争论(虞愚)

  法称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几个学派——重点介绍《量释论》各章次序所引起的争论

  

  作者:虞愚

  佛家逻辑Buddhist Logic,一称因明He-tuvidya,是印度逻辑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派。这一学派,我们知道它是属于逻辑体系和认识论。它在第六、七世纪产生于印度,是杰出的佛家逻辑学者陈那Dignāga(480—550)和法称Dharmakirti(约620—680)所开创的。他们的逻辑著作在印度逻辑史上发挥了继承和发展的作用。他们所继承的是什么,佛家逻辑文献虽有记载,但我们了解得不够全面;而他们的著作,却启发了后代佛家逻辑的发展。北传佛教为他们的著作写出了很多的注疏。这些逻辑文献都是研究印度逻辑史所必须掌握和了解的重要的资料。

  陈那和法称的著作出世,在佛家逻辑史上出现了两座高峰。即第六世纪陈那创造性地把印度逻辑从论法发展到量论,他的立论精密,远远地超过了前人而自成体系,出现了佛家逻辑第一座高峰。威利布萨那博士Dr,S.Vidya-Lhuaban的《印度逻辑史》极推崇陈那的著作,称陈那为“中古逻辑之父”。第七世纪法称继陈那之后,建立一个认识论逻辑的体系a system of epistemological logic,这又是一座高峰。法称这个学术体系的火炬,照明了从七世纪到十二世纪佛家逻辑的道路。关于陈那在佛家逻辑史上的伟大成就,由于玄奘法师之汉文翻译于《正理门论》(陈那八论之一)与弘传,已为众所周知之事。而法称的著作及其学派的发展的文献,幸保存在我国藏文的译典中,而且弘传未衰。我以未谙藏文,现在仅就苏联科学院彻尔巴茨基院士Th.Stchercatsky[附注1]和伏士特里考夫先生Mr.A.Vostrikov研究有关法称逻辑问题所积累的成绩,结合自己的体会,有重点地来介绍法称的生平、和他所有逻辑著作的主要内容、《量释论》各章的次序以及为法称著作进行注疏的几个重要的学派。

  一 法称的生平

  法称生于印度南方突利玛拉耶Trimalaya(提鲁玛拉Tirumalla-

  )一个婆罗门的家庭并受过婆罗门教育。后来他对佛学发生了兴趣,想从世亲一位及门的弟子护法得到教义,而到了那烂陀,礼护法为师,跟他出家学习。法称对逻辑问题特别发生兴趣。这时逻辑学家陈那已不在世,法称改师自在军Isvarasena跟自在军一道研究陈那的逻辑。法称不久对陈那者作的理解超过了他的老师。据说自在军承认法称比他自己更加了解陈那。法称在他的老师的赞同下,开始用容易记忆的偈颂形式写了关于陈那主要著作的注疏。

  法称尽毕生的心力从事佛家逻辑的研究、著作、教学与公开辩论。他死在羯伽Kailnga地方的一所由他所建立的寺院中,寺院的周围尽是他的弟子。

  尽管法称尽力阐扬佛家逻辑而成功地不断地扩大了佛学范围。但他只能暂时阻止而不能完全挽回佛教在印度走向下坡路。这个时代的印度,正是以古玛雷拉Kumarila和善伽拉加雷耶Sankaracarya为首,努力复兴婆罗门教——反佛教的浪潮正在到来。据说法称曾经以公开辩论的形式和婆罗门辩论过,并且胜利过。另一种说法,则是婆罗门的领袖们从来没有遇到法称反对过。这些说法,只能反映出法称个人对佛教的衰落趋势显得无能为力。历史学家一致告诉我们:法称时代的印度佛教,除婆罗门教的复兴外,加上教内对教理的研究和宗教仪式——秘密教的兴起更形复杂,佛教已不像无着、世亲兄弟时代那样的纯洁与勃勃有生气。同时,这个带有世界性的佛教已转向印度近邻各国传播而通过各国社会的内因获得了不同情况的发展。

  逻辑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本身就是一种思想斗争的武器,是各个敌对学派所争取利用以立己破敌的思想武器。佛家逻辑一代大师的法称,他为缺乏充分了解他的逻辑体系而忧虑到能继承他事业的弟子而感到悲哀。正如陈那没有著名的弟子一样。陈那的继承者法称是在一个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法称真正的继承者法上也一样地是在一个世纪以后才出现的。当时法称的及门弟子帝释慧Devendrabuddhi虽然是一个忠心耿耿和勤学的人,但是限于天资不足以担当法称的继承者。他既不能充分了解先人陈那的全部思想,也不能理解法称自己先验认识论的体系。因此法称在某些诗句中流露出悲观心理的最深挚感情。

  在法称的伟大著作第二部分里,有一首作为导言的诗篇;对这诗篇有人认为是后来加进去的,是作为对批评他的人的一个答复。他说:“人类大半耽于陈腐之言,他们不讲求精巧。他们根本不顾深刻的教诲,他们充满憎恨和嫉妒的丑行。所以我不为他们的利益而写作。然而我的心在我的著作中感到满足,因为通过它我对每一善而美的言辞都经过深奥和长久的思考,这里充满着热爱。有这些我已经感到愉快。”又说:“我的著作在这个世界上将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很容易理解它深义的人。它将由我本人所吸收和消失,正如一条河流流到海洋中被海洋所吸收和消失一样。[附注2]那一些没有赋与他们伟大理智力量的人,完全不能测量它的深度!就是思想卓越而大胆的人,也不能领悟它的最高的真理。”[附注3]这充分反映了法称自己得不到有得力而能继承他的学说的弟子而悲哀。同时,也反映他忠实于自己的写作事业而内心充满着自信。也曾有过为法称的著作得不到人们尊重而惋惜的诗人,在诗篇里描述法称的遭遇。诗人把法称的成功著作得不到知音比做女子找不到称心的郎君,从而寄托于诗篇以抒发其不平之情。其中有:“造物者创造这美人,他已在平静地生活着的人们心里燃起一支智慧的火焰。但美人却十分怅惘,因为她(当时)找不到真正爱她的未婚夫!”

  法称在逻辑学方面的造诣,非常自负和自信,他对虚伪学者极其轻视。我国西藏史学家达纳那塔Taranatha告诉我们说:“当法称完成他的伟大著作之后,他把自己的著作拿给当时的学者们看,可是得不到赞赏和推许。甚至和法称敌对的人竟然把法称著作的书页挂在狗的尾巴上,让狗在各街道奔跑,书页纷纷散落。法称在这个侮辱面前却说:“我的著作正如这条狗穿过各街道一样,将传播全世界。”

  二 法称的著作

  法称写过七部著名的逻辑的著作,即被称为“七论Seven Treatises”者是。“七论”,已经成为世界学者研究印度逻辑的基本文献,都保存在我国藏文译典中,我们不能不感谢先辈译师之努力为我们留下这个鸿文瑰宝的遗产。

  法称的这些著作原来是作为陈那逻辑著作的详细注疏的,但法称的卓越见解与精确性;却超过了陈那的原作。七部著作中的《量释论》是最主要的一部。这一部是他逻辑学说体系的“身体”,其他六部论是这个身体的附属部分称“六足”。以“一身六足”来说明法称著作的一个主要部分和六个次要部分,像北传的佛典一切有部阿毗达磨论部一样,也曾将《发智论》和《法蕴足论》等称为“一身六足”。但根据布席顿Bu-ston对法称著作的分类,“认为前三种著作是“身体”,后四种是“足”。”本来法称的《量释论》、《量决定论》和《正理一滴论》都是发挥陈那《集量论》The Framana-samuccaya六章的要义,不过有广、中、略的不同,而其余四部论乃是对逻辑的专题进行讨论。所以布席顿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在法称所著的七论,虽有主要次要之分,写作形式和章次组织也各有不同,但内容都是互相联系的。同时,也很显然地看出法称对逻辑研究的看法:他认为逻辑与认识论的研究须代替早期佛教旧的哲学。

  第一部《量释论》Pramāna-vārtika包含四章:研究推理、知识的真实性、感官的知觉和推论式。以易于记忆的诗体写成。约两千个颂。

  第二部著作是《量决定论》Pramāna-viniscaya,内容是第一部著作的槪要。它是以偈颂和散文写成的。占一半以上的偈颂是取材于《量释论》的。

  第三部《正理一滴论》Nyāya bindu是与《量决定论》同样主题而进一步的槪括,都分成三章,用来讨论感官的知觉、推理和推论式。[附注4]

  以下四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特别问题:

  第四部《因论一滴论》Hetubindu,是逻辑理由简略的分类。

  第五部《观相属论》Sambandha-pariksā,是关系问题的探讨——富有作者自己的评述,以颂体写成的简短论文集。

  第六部《论议正理论》Codanā-prakarāna是论述关于辩论进展的艺术的论文集。

  第七部《成他相续论》Santānāntara-siddhi,是用来反对“唯我论”Solipsism关于他心的存在的论文集。

  除了《正理一滴论》而外,其他著作都没有梵文本,但它们在我国西藏丹珠尔译文中都可以找到。在西藏的文献中,还有法称的一些其他的著作,例如《修罗迦得格玛勒》uara”sJātakamāiā注疏和《毗奈耶—修多罗》Vinaya-Sūtra注疏,但究竟是不是属于法称著作的,现在尚不能断定。

  三 关于《量释论》各章的次序

  法称的第一部著作《量释论》共分四章,是用偈颂的形式写成的,须要辅以注疏。但他自己只为《量释论》的第一章——推理的一章做了注疏;其余三章注疏的任务,就交给他的弟子帝释慧去做,但帝释慧不能全部完成老师交给他的任务。达纳那塔曾经这样说:“帝释慧为法称的《量释论》三章作注疏,头两次所作的都被谴责,到了第三次所作的也只有一半得到法称的同意”。法称最后说:“这个原文的全部意旨帝释慧并没有全部用上,但是基本事实的意义是正确地处理了。”

  《量释论》阐…

《法称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几个学派——重点介绍《量释论》各章次序所引起的争论(虞愚)》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