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国藏文译典中,补入在丹珠尔的两大厚卷,仅仅第二章的注疏就占了整卷的篇幅。这部著作并不是以经常的注疏为标题,而是命名为《量释庄严论》,所以这位作者普拉那迦拉古朴达被人称为“庄严论的大师”Masterof the Ornament,他用这个命名,希望向人昭示说:一部真正的注疏将需要更多的篇幅,并且需要富有非凡的启发性,这种启发性是门弟子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他另外又着了一部短的《庄严论》,为那些爱浅尝为足的人指出这个学说突出之点。他猛烈攻击帝释慧以及那些只寻求所谓直接意义的注疏方法。他称帝释慧为笨汉。
普拉那迦拉古朴达有许多追随者,大槪可分为三个小派,这三小派的代表人物是基那Jina腊维古朴达Ravi Gupta和耶玛雷Yāmari。
基那是普拉那迦拉古朴达最坚决和勇敢的追随者,而且是普拉那迦拉古朴达思想的发展者。基那的看法认为《量释论》原来的次序如下:第一章研究知识的真实性,包括佛陀论。然后第二、第三、第四章对感官的知觉、推理和推论式的一个探讨。他认为这个章次本来是清楚的而且自然的,后来被愚者帝释慧所误解和倒置。基那认为帝释慧所以会误解和倒置,也是有一定的原因造成的,那就是法称自己只有时间写第三章偈颂的注疏,也许第三章是最难的一章,法称自己先注疏,或许法称自己并不觉得有能力去完成整部工作,选定了这一章在他的晚年来注疏。基那在指责和指出帝释慧误解和倒置的原因以后,并谴责腊维古朴达误解了大师的原意。
在基那指出《量释论》的章次是被帝释慧误解和倒置而违反自然次序这问题以后,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反对基那的看法。那就是普拉那迦拉古朴达的及门弟子中第二支派腊维古朴达。腊维古朴达的活动范围似乎是在克什米尔。也许是和建那那司利同时代的人。建那那司利和基那比起来,他是中和倾向的典型代表。他对《量释论》章次安排的看法又和基那不一样。他认为《量释论》各章原来的次序是帝释慧所接受的次序。他认为帝释慧虽然不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并不至于是把他老师的主要著作的各章次序混淆起来的笨汉。此外他对法称著作《量释论》的目的看法也和基那不同。他认为法称写《量释论》目的并不是全部为陈那的逻辑体系作注疏,只注疏了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给大乘佛教创立一种哲学的基础。
普拉那迦拉古朴达学派第三支派的代表是耶玛雷。他是克什米尔人建那那司利的及门弟子。他活动的领域似乎是在孟加拉邦。根据达纳那塔的看法,他和克什米尔学派的最后代表“大婆罗门”善加难难陀是同一时代的人。这两个作者都生活于公元后十一世纪。耶玛雷也是中和倾向的人物,不过没有像腊维古朴达那样突出。他的著作充满着反对基那尖锐的辩论法。他指控基那有误解普拉那迦拉古朴达著作的地方。耶玛雷也认为帝释慧是法称及门弟子,不可能把《量释论》各章的次序基本的东西混淆。
耶玛雷的著作包括普拉那迦拉古朴达著作的整个三章的注疏。这个注疏丰富了我国西藏丹珠尔四大卷的内容。而且被认为是范围广泛包罗宏富的注疏,如同他同时代的人克什米尔学派最后代表善加难难陀的注疏一样。
第三学派从什么角度来理解法称的著作,对法称著作的见解如何,特别是对接受法称著作有关逻辑学说这一部分的看法如何,这一点的研究者是很广泛的。根据在西藏梵学者中传统流派的看法,认为第三学派开创人普拉那迦拉古朴达是极端相对论者。他是运用中观学派随应破派Mādhymika-Prāsangika school的观点来解释《量释论》。月称Candrakirti是中观随应破派伟大的代表,他完全反对陈那的逻辑改革,他宁愿采取尼也耶、婆罗门学派实在论者的逻辑。但是普拉那迦拉古朴达认为月称不是完全不可能接受陈那的逻辑改革。不过月称是中观随应破派的中坚,他认为“绝对”的东西是不能够完全用逻辑的方法来认识的。
善谛拉克司大antiraksita和喀马拉希拉Kanralaila虽然研究了陈那的逻辑体系而且对它作了一个精明的解释,但在他们精神上是中观学派的人物。这一点从他们的著作看得很清楚。他们属于中观瑜伽Mādhyamikas-yogācāras或中观学派的自立量派Madhyamikas-Sautrān-tikas混合的学派。
萨司耶班底特Sa-skya-pandita1182-1251所创立的西藏学派持有更不同的见解。这个学派认为逻辑是一种完全凡俗的科学,根本不包含有佛教的性质,正如药品或数学之不包含佛教的性质一样。著名的史学家布席顿和任波持Rin-poche有同样的见解。但是现在著名的基鲁司巴Gelugspa宗派反对这些观点,而且承认在法称的逻辑中,作为一个宗教来看,仍然是佛教一个坚固的基础。
以上是为法称著作作注疏的各学派。他们各根据自己的角度和见解来理解法称的著作,由于各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见解,也进行了互相反对的争论。
当然的,角度不同见解也必定有分歧。到底各个学派见解,谁是谁非,我们还需要根据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但从各派各家的见解及互相间的争论,充分反映出法称著作在印度逻辑史上所起反响的多面性和广泛性。
为了表达各个学派为《量释论》注疏的人和互相间的关系,作简单表解及说明如下:
表示《量释论》的七种注疏与补充注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五种注疏是没有注疏第一章的。
第一学派(“语言学的”,学派)的《量释论》的直接注疏家
二、说明:这个学派的律天没有为《量释论》进行注疏,但是他注疏了法称其他的著作。
在我国藏族的作者中,盖大普属于这个学派。
第二学派(克什米尔的批判学派)的《量释论》的注疏家
二、说明:属于这个学派的法上为《量决定论》和《正理一滴论》曾作了注疏。而建那那司利曾注疏这些著作的第一部分。他们都未曾对《量释论》进行注疏。
第三学派(孟加拉宗教的学派)的《量释论》的主要和补充的注疏家
二、说明:各箭头表示了所攻击的对象。
--------------------------------------------------------------------------------
①参照 Th. Stcherbaisk:Buddhist Logic, Vol. 1, PP. 34--47。
②西藏译文指出与其阅读《倍耶伊瓦》Paya iva,不如阅读《沙雷伊瓦》sarid ivn见Th Stcherbatsky:BuddhistLogic,Introduction P.36,1.
③阿勃兴纳瓦古朴达Abhinvdgupta在这些话中发现“施力莎”slesa这个字,好像不是作者的本意。注疏家没有提到它。比较荻万尼耶洛伽Dhvanyāloka的注疏第217页就知道了。根据耶玛雷Yamari”s解释-阿脑巴底沙克知希”analpa-dhi-saktibhib应分析为“阿亚希”a-dhi与“欧巴底沙克知希”alpa-dhi-saktibhih。它的意思将是:“它的深度怎样能被很少知识或根本没有知识的人所理解呢
”这一点将说明帝释慧的无能。
④见拙译威利布萨那博士所著:“法称《逻辑一滴》的分析(《现代佛学》,1958年,第7期)。
⑤伏士特里考夫先生论文曾在列宁格勒佛学研究所会议上宣读,并为彻尔巴茨基院士所称引。
⑥法上有关逻辑和认识论的特殊问题的四种著作:即《成量论》Prsm na,sariksa《遮诠论》Apohn-praknrana《成就刹那灭论》Paraloka-siddhi和《成就彼世间论》Ksara-bhaga-siddhi。
《法称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几个学派——重点介绍《量释论》各章次序所引起的争论(虞愚)》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