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國藏文譯典中,補入在丹珠爾的兩大厚卷,僅僅第二章的注疏就占了整卷的篇幅。這部著作並不是以經常的注疏爲標題,而是命名爲《量釋莊嚴論》,所以這位作者普拉那迦拉古樸達被人稱爲“莊嚴論的大師”Masterof the Ornament,他用這個命名,希望向人昭示說:一部真正的注疏將需要更多的篇幅,並且需要富有非凡的啓發性,這種啓發性是門弟子所迫切需要的。所以他另外又著了一部短的《莊嚴論》,爲那些愛淺嘗爲足的人指出這個學說突出之點。他猛烈攻擊帝釋慧以及那些只尋求所謂直接意義的注疏方法。他稱帝釋慧爲笨漢。
普拉那迦拉古樸達有許多追隨者,大槪可分爲叁個小派,這叁小派的代表人物是基那Jina臘維古樸達Ravi Gupta和耶瑪雷Yāmari。
基那是普拉那迦拉古樸達最堅決和勇敢的追隨者,而且是普拉那迦拉古樸達思想的發展者。基那的看法認爲《量釋論》原來的次序如下:第一章研究知識的真實性,包括佛陀論。然後第二、第叁、第四章對感官的知覺、推理和推論式的一個探討。他認爲這個章次本來是清楚的而且自然的,後來被愚者帝釋慧所誤解和倒置。基那認爲帝釋慧所以會誤解和倒置,也是有一定的原因造成的,那就是法稱自己只有時間寫第叁章偈頌的注疏,也許第叁章是最難的一章,法稱自己先注疏,或許法稱自己並不覺得有能力去完成整部工作,選定了這一章在他的晚年來注疏。基那在指責和指出帝釋慧誤解和倒置的原因以後,並譴責臘維古樸達誤解了大師的原意。
在基那指出《量釋論》的章次是被帝釋慧誤解和倒置而違反自然次序這問題以後,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見,反對基那的看法。那就是普拉那迦拉古樸達的及門弟子中第二支派臘維古樸達。臘維古樸達的活動範圍似乎是在克什米爾。也許是和建那那司利同時代的人。建那那司利和基那比起來,他是中和傾向的典型代表。他對《量釋論》章次安排的看法又和基那不一樣。他認爲《量釋論》各章原來的次序是帝釋慧所接受的次序。他認爲帝釋慧雖然不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但是並不至于是把他老師的主要著作的各章次序混淆起來的笨漢。此外他對法稱著作《量釋論》的目的看法也和基那不同。他認爲法稱寫《量釋論》目的並不是全部爲陳那的邏輯體系作注疏,只注疏了一部分,其目的在于給大乘佛教創立一種哲學的基礎。
普拉那迦拉古樸達學派第叁支派的代表是耶瑪雷。他是克什米爾人建那那司利的及門弟子。他活動的領域似乎是在孟加拉邦。根據達納那塔的看法,他和克什米爾學派的最後代表“大婆羅門”善加難難陀是同一時代的人。這兩個作者都生活于公元後十一世紀。耶瑪雷也是中和傾向的人物,不過沒有像臘維古樸達那樣突出。他的著作充滿著反對基那尖銳的辯論法。他指控基那有誤解普拉那迦拉古樸達著作的地方。耶瑪雷也認爲帝釋慧是法稱及門弟子,不可能把《量釋論》各章的次序基本的東西混淆。
耶瑪雷的著作包括普拉那迦拉古樸達著作的整個叁章的注疏。這個注疏豐富了我國西藏丹珠爾四大卷的內容。而且被認爲是範圍廣泛包羅宏富的注疏,如同他同時代的人克什米爾學派最後代表善加難難陀的注疏一樣。
第叁學派從什麼角度來理解法稱的著作,對法稱著作的見解如何,特別是對接受法稱著作有關邏輯學說這一部分的看法如何,這一點的研究者是很廣泛的。根據在西藏梵學者中傳統流派的看法,認爲第叁學派開創人普拉那迦拉古樸達是極端相對論者。他是運用中觀學派隨應破派Mādhymika-Prāsangika school的觀點來解釋《量釋論》。月稱Candrakirti是中觀隨應破派偉大的代表,他完全反對陳那的邏輯改革,他甯願采取尼也耶、婆羅門學派實在論者的邏輯。但是普拉那迦拉古樸達認爲月稱不是完全不可能接受陳那的邏輯改革。不過月稱是中觀隨應破派的中堅,他認爲“絕對”的東西是不能夠完全用邏輯的方法來認識的。
善谛拉克司大antiraksita和喀馬拉希拉Kanralaila雖然研究了陳那的邏輯體系而且對它作了一個精明的解釋,但在他們精神上是中觀學派的人物。這一點從他們的著作看得很清楚。他們屬于中觀瑜伽Mādhyamikas-yogācāras或中觀學派的自立量派Madhyamikas-Sautrān-tikas混合的學派。
薩司耶班底特Sa-skya-pandita1182-1251所創立的西藏學派持有更不同的見解。這個學派認爲邏輯是一種完全凡俗的科學,根本不包含有佛教的性質,正如藥品或數學之不包含佛教的性質一樣。著名的史學家布席頓和任波持Rin-poche有同樣的見解。但是現在著名的基魯司巴Gelugspa宗派反對這些觀點,而且承認在法稱的邏輯中,作爲一個宗教來看,仍然是佛教一個堅固的基礎。
以上是爲法稱著作作注疏的各學派。他們各根據自己的角度和見解來理解法稱的著作,由于各持自己認爲正確的見解,也進行了互相反對的爭論。
當然的,角度不同見解也必定有分歧。到底各個學派見解,誰是誰非,我們還需要根據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但從各派各家的見解及互相間的爭論,充分反映出法稱著作在印度邏輯史上所起反響的多面性和廣泛性。
爲了表達各個學派爲《量釋論》注疏的人和互相間的關系,作簡單表解及說明如下:
表示《量釋論》的七種注疏與補充注疏之間的關系,其中的五種注疏是沒有注疏第一章的。
第一學派(“語言學的”,學派)的《量釋論》的直接注疏家
二、說明:這個學派的律天沒有爲《量釋論》進行注疏,但是他注疏了法稱其他的著作。
在我國藏族的作者中,蓋大普屬于這個學派。
第二學派(克什米爾的批判學派)的《量釋論》的注疏家
二、說明:屬于這個學派的法上爲《量決定論》和《正理一滴論》曾作了注疏。而建那那司利曾注疏這些著作的第一部分。他們都未曾對《量釋論》進行注疏。
第叁學派(孟加拉宗教的學派)的《量釋論》的主要和補充的注疏家
二、說明:各箭頭表示了所攻擊的對象。
--------------------------------------------------------------------------------
①參照 Th. Stcherbaisk:Buddhist Logic, Vol. 1, PP. 34--47。
②西藏譯文指出與其閱讀《倍耶伊瓦》Paya iva,不如閱讀《沙雷伊瓦》sarid ivn見Th Stcherbatsky:BuddhistLogic,Introduction P.36,1.
③阿勃興納瓦古樸達Abhinvdgupta在這些話中發現“施力莎”slesa這個字,好像不是作者的本意。注疏家沒有提到它。比較荻萬尼耶洛伽Dhvanyāloka的注疏第217頁就知道了。根據耶瑪雷Yamari”s解釋-阿腦巴底沙克知希”analpa-dhi-saktibhib應分析爲“阿亞希”a-dhi與“歐巴底沙克知希”alpa-dhi-saktibhih。它的意思將是:“它的深度怎樣能被很少知識或根本沒有知識的人所理解呢
”這一點將說明帝釋慧的無能。
④見拙譯威利布薩那博士所著:“法稱《邏輯一滴》的分析(《現代佛學》,1958年,第7期)。
⑤伏士特裏考夫先生論文曾在列甯格勒佛學研究所會議上宣讀,並爲徹爾巴茨基院士所稱引。
⑥法上有關邏輯和認識論的特殊問題的四種著作:即《成量論》Prsm na,sariksa《遮诠論》Apohn-praknrana《成就刹那滅論》Paraloka-siddhi和《成就彼世間論》Ksara-bhaga-siddhi。
《法稱的生平、著作和他的幾個學派——重點介紹《量釋論》各章次序所引起的爭論(虞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