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P7

  ..續本文上一頁質礙故。如瓶盆等。此亦不定。爲如瓶盆假非實有。爲如我宗青黃等色是實有耶。又有釋言。此非立自。與他作相違決定。以他立雲定是離眼識。是初叁所攝眼識不攝故。如眼根。此亦不爾。量無不定等過。與作相違。因有不定。何須與作相違決定。以彼同喻有同分彼同分眼不許同分眼根定離識故。設彼改雲如彼同分眼根。即有同分還爲不定。又設若作。何須自許言。又有解雲。因雲共許初叁攝。此即無過。若改因者。元非本量。別自成立。何須解彼。設雲共許。亦有不定。同分彼同分。俱共許故。今謂設若彼。立雲。是初叁中眼識。及同分眼所不攝故。如彼同分眼。此因簡略無不定過。可與彼作相違決定。然複不假因自許言。置自許言。明不作前諸異分別。又有解言。真故極成色。不簡八六總爲有法。義亦不然。有違自過。豈八六識所變之色。亦令不離眼識。令不離眼識。應不變相依眼識能親取。又雲。此但遮他執定離。言非定離眼識。猶此不簡。八六俱得。不欲成定非離眼識。依此雖無宗過。然因自許。此即自因與他作相違決定。理亦不可。是故應如疏述。今者立宗。成自唯識不離于眼識。然雲。爲簡不定。及法自相相違決定過故。雲初叁攝眼所不攝。簡不定可爾。簡法自相相違決定。理未必然。以若無過可是相違。彼立量雲。非不離眼識。初叁攝故。猶如眼根。此有不定。何名決定。以同分根非定離故。但可遮余同遍異分之不定過。然法師意。據不定不離。與作決定。非據不定因複作決定過。又自許言。但簡有法差別。不言簡余。亦未盡理。有違宗過。或可不定。豈可六緣及非眼識正所緣色。亦令不離耶。今言亦簡向所辨色。然第六識。與眼同時親所緣者。及眼非緣之所有色。皆初叁攝。唯望根境。六所緣者不名初叁。然法處中。不攝第六與五同緣稱實之色。由此亦是初色境收。成不離眼識故。有違自失。若在異喻中。即有不定過。故置自許。意雲。是眼識自許所緣之色初叁攝。非非所緣初叁攝。若爾宗中有違自過。何不簡略。答此簡訖何謂爲簡。第八所緣他不許有。五同緣意有部不成。若獨散意緣色非實。故極成言並以簡訖。

  解四相違中言。如大乘對他立聲無常。意許是識變無常。以八六耳叁識同取故。據別違一識故。唯違意許不失言顯。故成差別。今謂不爾。如成他用。二共許有假他。替處不失言顯。言無常者。無共許有。非是識變無常。替處亦失言顯。何名差別。若雲以叁識別。言耳識取無常。唯違耳識變。非叁識故成差別者亦非。若准下解有法自相相違。此亦正法自相相違。違意許有。言顯亦失故。若爭無常複是意許。是識變無常。亦所爭者即違二。因何獨名差別。今疏解令准法師雲。若立真我受用眼等。即所別不成積聚性因。兩俱不成明前所立。兩俱不成亦有所依不成等。故兩俱不成不必有法唯定有。問如立大有非實等。何得是有法自相相違因耶。答今取同異以爲同喻。望彼宗中非實等法。即正能成。今亦成有性。此同異性便作異喻。此有一實因。于彼遍轉。彼但同異。不是有性。故反成宗令作非有。故成相違。正成立有。以實德業和合同異。皆證爲異喻。皆非大有故。今望所成宗中有性。令離實等有有自性。故有一實因。于同異有此有一實因不無能有。亦遍有法。故因無隨一兩俱不成。故爲相違。即九句中第六句也。問若以同異。雖非不無。而不名有。有一實因。雲何彼轉。解雲雖體不名有。而體不無之義共許。今取此不無之義。爲能有故。雲有一實等。然同異等上不無之義。即不名爲有。故望有句即爲異喻。喻如空中有鳥。空雖不名有。而得說空能有于鳥。同異亦爾。故因遍轉故違所立。問實等五句。得名不無之有不。答曰雖言不無。然不名有。若爾成唯識。雲實等應非實有。應是相符。彼量若成。明實等五是不無之有。解雲。雖立量破雲應非實有。意破非假名實。以彼立實有實體故。然不名有。故論破意。應非有實自性。何故不無而不名有。彼計如此。如以實體不無。皆由大有有。同異和合非有有。雲何體不無故。雖不無而不名有。若不爾者。即不得成有法自相相違。以言中說不無之有。而爲有法。同異亦不無之有。何得違彼有法。若雲由同異非大有。違意許大有。意許大有無。即言所顯不無之有。亦複不立。以實等不無。由大有有故。成有法自相相違者。此亦不爾。言中說有爲有法。不唯取離實等上之有。但總相言不無之有。即同異上不無亦有。今喻雖違意許大有。不以意許大有無。言中之有不立。以同喻力證令非實等。複是不無之有。同喻力勝。不無有存。何名相違。若雲同異雖不無。而不名有。故成相違者。即實等體雖複不無。亦不名有。俱不無故。若雲實等大有有不無之義得名有。同異非有有。不無不名有者。亦應實由有有體不無。彼非有有應非有。若言彼本許爾。何故不許本許實等不無。而非名有。名有之者。即大有性。疏問若難離實之大有性。所別所依。犯自不成。亦犯違宗隨一不成。若難不離實等大有。而非有性。即犯相符。亦違自教。彼甯非有。答彼先總說。今亦總難。彼既成立離實之有。故今難彼離實大有。令非此有。言同意別故無諸過。今謂。總難離實之有令非有。即應弟子正難離實之大有性。即有前過。若雲不欲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但總難者還有後過。今謂。法師此意言有假敘。如是若論弟子。唯難離實之大有性。以破他宗不要有有法而爲所別。故無宗過。如破他我。應亦同此。若許有我。違自宗過。若言無我。阙因所別。彼既成量。此亦應然。由此應知。相違因者。若對敵論。不唯一過。望彼意許。亦有所別不極成因無所依過。如法差別不唯一故。此即立者望敵。是他所別所依不成。今破他有。即自所別所依不成。若共自量。此是即過。爲破于他。就他宗立。雖有所別所依不成。而不爲過。又自共量有法無義有義因依。此即爲過。有法有義無義因依。亦即爲過。意雲有義宗必有遮表。因若無義。唯遮無表。故亦爲過。問如立我常。因雲非作故此無義。因成立有法。如何言過。誰言非作唯遮非表。而是無義。此言非作诠非作體。如虛空喻故。若爾立我無雲非作故。應有義因依無義宗。何不爲過。答雖俱言非作。而取義別。此即唯遮故。是無義不欲诠有非作體故。以龜毛等而爲喻故。古亦有解。宗因喻有義無義依有無。有義但依有。而不分別自他共量。何者有義因依無義宗者。又若有義因。必依有義宗者。如薩婆多師破他。我應不作業受果。以周遍故因。如空爲喻。彼我自無因體共有。如何依無。若分自他共。即無過也。若大乘師破他。即就他作量。俱他有體自皆無體。可如所說。有解言。同異有一實等。非離實有。故例破師主離實有。同異有一實等。非即實有。例破弟子即實有耶。解雲。夫相違因。以立論之因。違立者之義故。唯難師主之有。不將立者因違敵者義故。不得破弟子之有也。問若爾有一實等因。爲弟子共許。爲師主獨成。師主獨成因犯隨一。若是共許。便兩宗因。何獨名爲立者之因。若雲成即實有。不用此因。更有何因。設成皆過。又雲不將立者因。違敵者之義者。立者之因上明。破敵者之義。何故不得違敵者之義。以共許因故。又凡立量。必違他順己。舉因立宗。本意違他。何非破他。又如勝論對聲論。立聲無常所作性。即聲論立聲常將所聞性。既非立者之因。雲何敵者破立者義。若雲共許。彼此俱然。雲何偏責。若雲只可敵者之因違立者義。如何不許立者之因。違敵者義。彼此異因不可得故。今解師主己義但欲令他信。對彼成立離實有。因違所立是相違。弟子之義。不欲令師信。不對成立即實有故。師主不得返破。不是即實有。若成實等不是有者。便壞己義。令彼弟子無所承受。便不信故。又複弟子。計同異性體既不無。亦是不無之有。無共同喻體雖是有。而非不無故。不得難即實之有也。此解極妙。無煩異求。古疏解。有一實因。何非隨一不成。如立覺慧非思。以無常故因。有隨一過。今此有一實因。以即離本非有一實故。因不是隨一過者。亦不然。如無常。不離隱顯及壞滅故。成于隨一。有一實因。亦不異即離故。應是隨一。今解。如立大有爲有法。不是有法不成收。因言有一實。何故即爲隨一攝故。今因者亦望實等之上不無之義。能有一實非即有句以爲其因。取此不無以爲因故。又此有一實因同異之句。然離實等有一實義。俱共成故何須分別。爲是即離不成隨一。此若分別。一切因皆有此過。如大乘對小乘。立過去未來體非實有。現在無爲所不攝故。亦應分別現不攝因。爲識變現不攝。爲非識變現不攝。此因既不分別。彼因亦然。若爾數論對佛弟子。成立覺慧非思。以無常故。因亦不分別。答亦不應分別。但爭覺慧是思非思。若爾此量是無過者。便違自義思是覺慧。解雲。此宗有過。以不簡故。有相符極成。許除思余諸心所法。雖亦是覺慧。而不是思。或慧非總心心所名。但是慧故。亦非是思。又因亦過。成法差別相違。故彼意覺慧非思。意許是余心心所法。即非心所。以爲異喻。無常故因于彼遍轉。又無同喻。以彼覺慧是心心所總聚之名。意許是心心所。更無別心心所爲同喻故。因但異有故成相違。設若非爭是余心所。猶有前過。故是似量。然現在無爲所不攝因。或共或他俱亦無過。又雲。後叁相違。既約臥具同異喻中爲難。此是喻過。何故乃說相違因耶。答約義爲過。是相違因。不約言爲難。故非喻過也。此解亦非。何以故。今此二喻。望所爭宗皆爲異喻。因于彼轉。即異喻中能立不遣。自有能立不遣非相違過。即不定是。何非喻過。以此中解似因體故。不言喻過。故不辨之。非非喻過。如宗過中所別不極成。豈唯宗過而無因過耶。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

  有記雲纂主大諱惠玄爲忌叁藏改爲惠沼(雲雲)。

  正治二年(庚申)六月二十日書畢執筆信西于超升寺東別所寫之

  點本奧記雲。

  本奧記雲。

  興福寺沙門齊順敬發願書寫一切大小乘經律論章疏等依其勸誘同寺覺诠寫了。

  于時久安四年歲次戊辰八月八日。

  傳得大法師藏後雇誂同法勤慶奉移點了。

  永萬二年春正月二十九日記。

  點本奧記雲元興明诠天長八年略勘了。

  九年叁月二十六日講興福寺僧定寂以安和叁年(歲次庚午)二月(己午)晦日尋借明诠僧都點本書(雲雲)。

  嘉應二年(庚寅)八月二十一日書寫了執筆沙門澄惠同九月二日寫裏書了。

  同年同月同日亥刻于燈下寫道了。

  同九月十叁日戌刻許于燈下寫點了。

  同月二十一二叁四都四【KE】日之間加愚見比校之余緣相交其功惟遲□裏道點皆加校了其間專澡漱著法衣此書一卷叁十八紙書寫及移點誂僧澄惠令終其功于比校者愚僧之功也以此善根敬報四恩愚僧遂出生死之遊泥群生速登菩提之彼岸(而已)。

  末學沙門釋覺憲記之

  正治二年夏六月之比語超升寺沙門信西十郎房終寫功了(寫本永尊得業書也)。

  同年七月上旬叁日移點書寫道了(點道本寶積院書也)抑當年者世間饑馑人力衰微也而分活命遂寫功勵微力移道點志趣所之聊有二願當寺伽藍造功速成繼隆佛法惠命長遠(是一)往生內院面奉慈尊心不退轉發得菩提(是二)。

  

《因明入正理論義纂要》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因明義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