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P5

  ..續本文上一頁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若不成就十方衆生往生之業于名號中,則不取正覺;必須名號中成就十方衆生往生之業,才取正覺。《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于今十劫」,又說:「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從彌陀來說,十方衆生的往生之業,阿彌陀佛十劫之前成佛之時,就一體成就在其正覺名號之中。從衆生來說,發起歸命念佛之一念,名號功德成爲衆生所有,當下往生之業成就。善導大師說:「南無者,即是歸命;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業成不壞故,自然念念不舍;業成滿足故,自然「一心不亂」。善導大師以此而說:「一心專念彌陀佛名,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凡一件事,若未成,則仍有不確定的因素;若已成,則無任何不確定因素。一心專念,念念不舍,往生之業已成故,說爲正定之業,否則不能稱爲正定之業。

  四、現生不退

  (一)典據、字意、宗義

  典據:「特色」舉出十則,在此引用數則經論法語以明。

  《無量壽經》言: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經》言: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稱其名號。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實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字意:現生:現在還生存在娑婆世界,尚未到極樂世界。不退: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轉位」;將來決定成佛之位,不退轉成佛之位。現生不退:現在娑婆世界即己獲得不退轉位,不必等到往生極樂世界方才獲得。

  宗義:彌陀本願名號具足萬善萬德,此萬善萬德讓于稱名之人,所以稱名願生之人,現生即已完全成就將來往生成佛之正因正業,于此娑婆世界雖是凡夫,已獲不退轉決定成佛之果位,將來誕生極樂,自然升進成佛。

  (二)現生不退,不待往生

   不退:亦名「正定聚」,亦名「必定位」,亦名「不退轉位」。將來必定成佛之決定地位,不退轉成佛之位。

   人有叁種:決定不退,名「正定聚」;決定流轉,名「邪定聚」;隨緣不定,名「不定聚」。

   若生彌陀淨土,不問聖凡善惡,必定證悟涅槃;故唯有正定聚,無二亦無叁。

   今,決定往生,心行具足之念佛人,因中說果,亦名正定聚,即是「現生不退」,因爲彌陀「攝取不舍」故,臨終「佛聖來迎」故,因果「法爾自然」故。其「經證、理證」已于本篇(四、現生不退)舉出經論釋之文,在此略就「經證、理證」並「事證」,作一補充說明。

   《無量壽經》釋尊于「第十八願成就文」解釋第十八願言: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阿彌陀經》言:

  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不論何人,一旦願生彼國,皆能即得往生。此「即得往生,住不退轉」之「即」,是「實時即」或「異時即」,若依龍樹菩薩《易行品》之〈本願釋〉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及〈本願偈〉言:

  人能念是佛,無量力功德,實時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便可一目了然,「即得往生」之「即」是「實時即」,非「異時即」,換言之,就是「現生之時」,「即」已「住不退轉」,此謂之「現生不退」。故「本願稱名」之念佛人,已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的身份。

  《易行品》又言:

  若人欲疾至,不退轉地者,

  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

  若菩薩欲于此身,得至阿惟越致地,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應當稱其名號。

  或言「實時」,或言「此身」,此即「現生不退」之理。

   又,若以《阿彌陀經》之經文左證,亦甚爲明確,經言:

  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

  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欲生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之經文,便可明知,願生稱名之念佛人,現在平生尚未臨終之時,即已獲得正定聚不退轉之果位,不等往生到極樂世界之後。是故昙鸾大師《往生論注》下卷亦言:

  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凡欲成佛道,必須發心勵行,生生世世,願心堅固,正見不失,曆經叁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如是願行圓滿,方得佛果;而此乃自力難行道,佛言:「末法時中,罕一得者」。然阿彌陀佛因地爲法藏菩薩之時,「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令諸衆生,功德成就」(無量壽經)。此功德之寶,皆在六字洪名之「南無阿彌陀佛」之中,故此名號,萬善具足,萬行圓備,是萬德所歸,即是萬德結晶,具足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功德,能令稱名願生之念佛人,現生即已完全成就將來往生成佛的正因正業,此即佛言:「令諸衆生,功德成就」之意。是故「本願稱名」之念佛人,必得往生彌陀之「報土」,而且已是「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從因說果,因既已完成,果亦自然決定故。

  願生極樂,專稱佛名,心決定時,淨土光中,現其色相;

  例如須達,將造祇園,心決定時,于虛空中,現天宮殿。

   是故,心行相續,業成不退。

  五、結勸

   綜上可知,彌陀以此稱名本願,誓救十方衆生,不論善惡賢愚,悉皆平等普度,毫無一人遺漏。

   任何衆生,只要稱名,即乘本願,必得往生;直入報土,不曆階層。

   現生即蒙,彌陀光明,攝護不舍,消災免難,增福延壽。

   臨終即蒙,彌陀聖衆,蓮華來迎,往生報土,速證佛果。

   平生之時,已得往生,不俟臨終;

   現生之時,已得不退,非待極樂。

   一旦臨命終時,即入彌陀報土,與佛同證,光壽無量,紫磨金身。

   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之意也。

   此彌陀救度的四點特色,以「本願」論之,有下列五點:

  1.彌陀救度--救度是:主動地、積極地、平等地--本願之「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2.本願稱名--方法是:簡易地、安樂地、穩當地--本願之「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3.凡夫入報--對象是:不論地、無別地、普遍地--本願之「十方衆生,五逆謗法」。

  4.平生業成--時間是:平生地、立即地、決定地--本願成就文之「即得往生」。

  5.現生不退--證果是:現在地、圓頓地、殊勝地--本願成就文之「住不退轉」。

   彌陀本願救度對象之「十方衆生」,即是「不論任何衆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阿鼻惡人,統皆包含,無一遺漏;善導大師釋言「一切善惡凡夫」,亦言「垢障凡夫」。真正「叁根普被,利鈍全收,萬修萬人去」。

   任何衆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只要稱名念佛,即是乘佛本願,如此即可真正名爲「念佛人」。必得平生業成,現生不退;已非娑婆凡夫,已是極樂聖數;現生永被彌陀光明攝取不舍,命終直入彌陀報土速證佛果。往生不假萬行回向,證果不曆品位階級。奇特勝妙,超出思議。

   只要稱名念佛,無藉劬勞修證,不必觀想參究;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當下圓明,無欠無余;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機亦能臻其域。

   人人可修,人人可證;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攝事理以無遺,統宗教而無外。圓收圓超一切法門。

   華嚴奧藏,法華秘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可謂:至簡易、至穩當、至直截、至圓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

   如是彌陀救度,念佛法門,千生叵遇,萬劫難逢;既獲見聞,遠慶宿緣,決定信受,終身不渝。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