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P4

  ..续本文上一页也是胜妙的净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讲,高级菩萨也有无法进入者;如《仁王经》〈教化品〉所言:「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可是弥陀报土是酬报第十八愿「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成就的净土之故,既是高妙报土,同时也是十方众生——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逆谤阐提——都能往生的无比无伦的报土,是超胜诸佛报土的报土;这也正显明弥陀本愿力的特别殊胜。

   此问答中,「报法高妙」等是问弥陀本愿力所成就的报土是法性身土,是弥陀本身的境界,大乘圣人、小乘圣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进入;烦恼炽盛,业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对此大师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力信自力行不能往生 (信机),但由于完全乘托弥陀本愿力(信法),致使五乘——人类、天众、声闻、缘觉、菩萨——机类同生报土。

   在此大师说明弥陀救度之机很低,是恶业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报土。如此胜益,皆因托佛愿力,显示弥陀本愿是五乘齐入,万机普益之法。

   「五乘齐入」之「齐」是「同一」之意,在此显出「一因一果」之义。若论五乘,凡圣善恶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万别 (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报土,同证法身(一果)。

   十方众生有等觉菩萨,也有五逆谤法,若依自力,则各人果报千差万别;若依弥陀愿力,则上下无别,一同往生高妙的报土,一同证悟光寿无量的极果。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论众生的身份资格:不论男女老少,不论缁素贤愚,不论罪之轻重,不论行之有无,不论心净不净,不论念一不一,一切不论,但凭本愿,专称名号,必得往生;亦即但凭弥陀不思议的本愿力,十恶五逆,谤法阐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极乐,不论自力,只论他力。

   欲生净土之人,应先知弥陀本愿,弥陀已预先为我等成就极乐世界,预先为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资粮,也预先为我等成就消除旷劫以来所造一切罪业之名号功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领受弥陀功德,因而继续虚受轮回。今日信知,只要称念弥陀名号,即是乘托弥陀愿力,必得往生弥陀报土。此即「本愿称名,凡夫入报」之义。此信一信永信,贯彻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弥陀愿力,等觉菩萨不能往生,何况凡夫;若论凡夫,尚且无力脱离六道轮回,何况往生高妙报土。五乘自力非入报土之因,唯托本愿才是正因。所谓:

  愿力成就之报土 自力心行不能到

  大小圣人皆共同 唯托弥陀本愿力

   不论根机,不论善恶,往生报土,唯依弥陀本愿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众生皆是杂毒之心,虚假之行;唯有弥陀是清净之心,真实之行。因此,不论众生修行之力,只论弥陀本愿之力。

   不依众生的资格论生不生,应该就弥陀之本愿问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本愿法门是凡夫正机,他力信行,报土往生。亦即极愚最下之人,依极善最上之法,生极高最妙之土。

   九品皆凡 极乐是报 凡夫入报 全托佛愿

  (五)凡夫入报,证同弥陀(摘自《慧净法师书信集》「净宗法师补答」一二五至一二七页)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别愿所成之报佛报土,佛之自受用还成往生众生受用故,众生往生证同弥陀。虽证同弥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萨、声闻、天、人等者,「但因顺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纵余佛助化,亦示现为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即是候补佛位,候补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从极果佛位退而一等,现处补处之位。既居弟子位,则「长时闻法,历事供养」等,如《大经》言乃是菩萨应行法式,不似此土闻法之缘吝,而无由得觐佛也。此正显往生彼土之胜妙。

   善导大师或言:「自然即是弥陀国,无漏无生还即真。」或言:「到彼华开闻妙法,十地愿行自然彰。」或言:「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净土菩萨光明与弥陀光明相较有与夺二意。夺而论之,「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况菩萨人天。与而论之,「若有众生,闻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称说,至心不断,随意所愿,得生其国。至其然后,得佛道时,普为十方,诸佛菩萨,叹其光明,亦如今也。」弥陀光明还成往生众生光明,故得十方如今赞弥陀光明而赞之。无论与夺,皆显弥陀光明不可思议。慧净法师正从与边赞弥陀光明不可思议,释尊亦谓「昼夜一劫,尚未能尽」,岂必局于数行经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

   然则,弥陀净国唯是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恶生死凡夫测度思量,毫无其益,唯可相续称名,疾生净土,则一切自明,不劳他问。故善导和尚言:「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

  三、平生业成

  (一)典据、字意、宗义

  典据:「特色」举出三十一则,在此略引四则经论法语以明。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言:

  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成就文言:

  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言:

  经言「十念」者,名「业事成办」耳。

  善导大师《观经疏》言:

  上尽一形,下至十念,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字意:平生,与临终相对;平日、平时,现在活着之时。业成,往生之业因完全成就圆满。亦即:往生净土之业因现在即已完全成就圆满,现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弥陀净土),不必等待将来、临终。

  宗义:本愿即是称名,称名即乘佛愿,乘愿实时业成。称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没有累积之功,自然不待将来,现在往生已定,永除临终恐惧。

  (二)平生业成,不待临终

   十 念--相续称名念佛之意。

   业事成办--略称「业成」,业因成办,自己往生之业因完全成就圆满。

   平 生--与临终相对。平日、平素、平时,现在活着之时。

   平生业成--自己往生之业因现已完全成就圆满,现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弥陀净土)。

   不体失往生--不待将来或临终,亦不论临终境缘之善恶。

   不论何人,不论平生,不论临终,愿生称名,皆得往生。

   平生遇法,平生业成--不体失往生。

   临终遇法,临终业成--体失往生。

   念念业成,不待临终或将来。

   善导大师《法事赞》言:

  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阿罗汉言:「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有三种自然:

   业力自然--如杀人堕狱,如是因,如是果。

   忆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愿力自然--第十八愿言:「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尔自然--如火必烧,水必湿,食必饱,饮必润。

   知而不「愿生称名」,如知有药而不服,知有船而不乘。

   摄取不舍--《观经》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临终佛迎--《小经》言:「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龙舒净土文》〈备说〉:

  昼必有夜,必为夜备;暑必有寒,必为寒备;存必有去,必为去备。

  何为夜备,灯烛床蓐;何为寒备,衾裘炭薪;何为去备,福慧净土。

   今日为明日准备--民生物品。

   现在为将来准备--经济健康。

   今生为来生准备--往生净土。

   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来生比明日先到。有智之人,平生之现在即应完成来生之备。

  (三)必定来迎,故名业成(摘自净宗法师《阿弥陀经》直解)

   经文说临终佛圣来迎,有人遂以为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临终见佛来迎,往生才算决定,往生之业才算达成,也就是所谓的「临终业成」。这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这有二点理由:一、既说临终来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业已经成就,如果往生之业不成就,不可能有佛圣来迎。即如世间婚姻,也要事先确定,至时才有迎亲嫁娶;婚约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说是临终业成,临终必须有往生之业,可是经文临终的时候不说念佛,缺少往生之业,更谈不上什么业成不业成。往生之业,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临终只说佛圣来迎,可知往生之业成就于平生,临终佛菩萨自然来迎,也就是「平生业成,临终来迎」。

   然有临终业成者,此则限于临终念佛之人,如《观经》下品,因为平生不曾念佛,直到临终才遇到善知识教以念佛,所以是临终念佛、临终业成;本经所说为平生尽形寿一向专念的人,临终不论有没有念佛,阿弥陀佛都来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业成,不可说为临终业成。

   又据《观经》,临终一念念佛,往生之业当下成就,阿弥陀佛应声来迎,可知当念念佛,当念业成,念念念佛,念念业成,并非念佛累积到某种程度往生之业才成;又可知所谓的往生业成是成在阿弥陀佛名号本身,众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为自己的成就,并非阿弥陀佛没有成就众生的往生之业,众生称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业。如同箱中先有宝,伸手即能取到宝;阿弥陀佛名号中本来就有众生的往生,众生称名立即获得往生。

   《无量寿经》阿弥陀佛因地发愿说:「十方众生,称…

《〈净土宗特色〉之「补充说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