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P4

  ..續本文上一頁也是勝妙的淨土,然凡夫、二乘自不用講,高級菩薩也有無法進入者;如《仁王經》〈教化品〉所言:「叁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可是彌陀報土是酬報第十八願「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所成就的淨土之故,既是高妙報土,同時也是十方衆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逆謗闡提——都能往生的無比無倫的報土,是超勝諸佛報土的報土;這也正顯明彌陀本願力的特別殊勝。

   此問答中,「報法高妙」等是問彌陀本願力所成就的報土是法性身土,是彌陀本身的境界,大乘聖人、小乘聖人以自己之力尚且不能進入;煩惱熾盛,業障深重的凡夫怎能往生呢?對此大師答以垢障凡夫以自力信自力行不能往生 (信機),但由于完全乘托彌陀本願力(信法),致使五乘——人類、天衆、聲聞、緣覺、菩薩——機類同生報土。

   在此大師說明彌陀救度之機很低,是惡業凡夫;往生之土很高,是高妙報土。如此勝益,皆因托佛願力,顯示彌陀本願是五乘齊入,萬機普益之法。

   「五乘齊入」之「齊」是「同一」之意,在此顯出「一因一果」之義。若論五乘,凡聖善惡各不相同,因既千差,果亦萬別 (多因多果);然而五乘同舍自力,同托佛力(一因),同生報土,同證法身(一果)。

   十方衆生有等覺菩薩,也有五逆謗法,若依自力,則各人果報千差萬別;若依彌陀願力,則上下無別,一同往生高妙的報土,一同證悟光壽無量的極果。

   可知往生西方不是靠自力,乃是全靠佛力,故不論衆生的身份資格:不論男女老少,不論缁素賢愚,不論罪之輕重,不論行之有無,不論心淨不淨,不論念一不一,一切不論,但憑本願,專稱名號,必得往生;亦即但憑彌陀不思議的本願力,十惡五逆,謗法闡提,皆得往生。故往生極樂,不論自力,只論他力。

   欲生淨土之人,應先知彌陀本願,彌陀已預先爲我等成就極樂世界,預先爲我等成就往生之功德資糧,也預先爲我等成就消除曠劫以來所造一切罪業之名號功德力;由于我等不知不信,故未能領受彌陀功德,因而繼續虛受輪回。今日信知,只要稱念彌陀名號,即是乘托彌陀願力,必得往生彌陀報土。此即「本願稱名,凡夫入報」之義。此信一信永信,貫徹一生,更不再疑。

   若不乘彌陀願力,等覺菩薩不能往生,何況凡夫;若論凡夫,尚且無力脫離六道輪回,何況往生高妙報土。五乘自力非入報土之因,唯托本願才是正因。所謂:

  願力成就之報土 自力心行不能到

  大小聖人皆共同 唯托彌陀本願力

   不論根機,不論善惡,往生報土,唯依彌陀本願之力,不依行者自身之力。

   衆生皆是雜毒之心,虛假之行;唯有彌陀是清淨之心,真實之行。因此,不論衆生修行之力,只論彌陀本願之力。

   不依衆生的資格論生不生,應該就彌陀之本願問信不信。信者得生,疑者不生。

   本願法門是凡夫正機,他力信行,報土往生。亦即極愚最下之人,依極善最上之法,生極高最妙之土。

   九品皆凡 極樂是報 凡夫入報 全托佛願

  (五)凡夫入報,證同彌陀(摘自《慧淨法師書信集》「淨宗法師補答」一二五至一二七頁)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別願所成之報佛報土,佛之自受用還成往生衆生受用故,衆生往生證同彌陀。雖證同彌陀而不名佛,仍名菩薩、聲聞、天、人等者,「但因順余方」耳。又,一土唯有一佛,縱余佛助化,亦示現爲弟子。

   往生彼土者,悉皆一生補處;一生補處即是候補佛位,候補佛位即是有成佛之功德而尚缺成佛之名位,故從極果佛位退而一等,現處補處之位。既居弟子位,則「長時聞法,曆事供養」等,如《大經》言乃是菩薩應行法式,不似此土聞法之緣吝,而無由得觐佛也。此正顯往生彼土之勝妙。

   善導大師或言:「自然即是彌陀國,無漏無生還即真。」或言:「到彼華開聞妙法,十地願行自然彰。」或言:「六識縱橫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

   淨土菩薩光明與彌陀光明相較有與奪二意。奪而論之,「諸佛光明,所不能及」,何況菩薩人天。與而論之,「若有衆生,聞其光明,威神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願,得生其國。至其然後,得佛道時,普爲十方,諸佛菩薩,歎其光明,亦如今也。」彌陀光明還成往生衆生光明,故得十方如今贊彌陀光明而贊之。無論與奪,皆顯彌陀光明不可思議。慧淨法師正從與邊贊彌陀光明不可思議,釋尊亦謂「晝夜一劫,尚未能盡」,豈必局于數行經文乎;加之又明言「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圓滿。」

   然則,彌陀淨國唯是諸佛深智所行之境,吾等罪惡生死凡夫測度思量,毫無其益,唯可相續稱名,疾生淨土,則一切自明,不勞他問。故善導和尚言:「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也。

  叁、平生業成

  (一)典據、字意、宗義

  典據:「特色」舉出叁十一則,在此略引四則經論法語以明。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言:

  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無量壽經》第十八願成就文言:

  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

  昙鸾大師《往生論注》言:

  經言「十念」者,名「業事成辦」耳。

  善導大師《觀經疏》言:

  上盡一形,下至十念,以佛願力,莫不皆往。

  字意:平生,與臨終相對;平日、平時,現在活著之時。業成,往生之業因完全成就圓滿。亦即:往生淨土之業因現在即已完全成就圓滿,現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彌陀淨土),不必等待將來、臨終。

  宗義:本願即是稱名,稱名即乘佛願,乘願實時業成。稱名往生,全仗佛力,不是自修之力,沒有累積之功,自然不待將來,現在往生已定,永除臨終恐懼。

  (二)平生業成,不待臨終

   十 念--相續稱名念佛之意。

   業事成辦--略稱「業成」,業因成辦,自己往生之業因完全成就圓滿。

   平 生--與臨終相對。平日、平素、平時,現在活著之時。

   平生業成--自己往生之業因現已完全成就圓滿,現在完成人生目的(往生彌陀淨土)。

   不體失往生--不待將來或臨終,亦不論臨終境緣之善惡。

   不論何人,不論平生,不論臨終,願生稱名,皆得往生。

   平生遇法,平生業成--不體失往生。

   臨終遇法,臨終業成--體失往生。

   念念業成,不待臨終或將來。

   善導大師《法事贊》言:

  以佛願力:五逆十惡,罪滅得生;謗法闡提,回心皆往。

   阿羅漢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

   有叁種自然:

   業力自然--如殺人墮獄,如是因,如是果。

   憶佛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

   願力自然--第十八願言:「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法爾自然--如火必燒,水必濕,食必飽,飲必潤。

   知而不「願生稱名」,如知有藥而不服,知有船而不乘。

   攝取不舍--《觀經》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臨終佛迎--《小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龍舒淨土文》〈備說〉:

  晝必有夜,必爲夜備;暑必有寒,必爲寒備;存必有去,必爲去備。

  何爲夜備,燈燭床蓐;何爲寒備,衾裘炭薪;何爲去備,福慧淨土。

   今日爲明日准備--民生物品。

   現在爲將來准備--經濟健康。

   今生爲來生准備--往生淨土。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來生比明日先到。有智之人,平生之現在即應完成來生之備。

  (叁)必定來迎,故名業成(摘自淨宗法師《阿彌陀經》直解)

   經文說臨終佛聖來迎,有人遂以爲一生念佛,往生都是不定,臨終見佛來迎,往生才算決定,往生之業才算達成,也就是所謂的「臨終業成」。這顯然是對經文的誤解。

   這有二點理由:一、既說臨終來迎,可知在此之前往生之業已經成就,如果往生之業不成就,不可能有佛聖來迎。即如世間婚姻,也要事先確定,至時才有迎親嫁娶;婚約未定,不可能迎娶。二、如果說是臨終業成,臨終必須有往生之業,可是經文臨終的時候不說念佛,缺少往生之業,更談不上什麼業成不業成。往生之業,是在平生「若一日若七日」的念佛,臨終只說佛聖來迎,可知往生之業成就于平生,臨終佛菩薩自然來迎,也就是「平生業成,臨終來迎」。

   然有臨終業成者,此則限于臨終念佛之人,如《觀經》下品,因爲平生不曾念佛,直到臨終才遇到善知識教以念佛,所以是臨終念佛、臨終業成;本經所說爲平生盡形壽一向專念的人,臨終不論有沒有念佛,阿彌陀佛都來迎接,即是平生念佛、平生業成,不可說爲臨終業成。

   又據《觀經》,臨終一念念佛,往生之業當下成就,阿彌陀佛應聲來迎,可知當念念佛,當念業成,念念念佛,念念業成,並非念佛累積到某種程度往生之業才成;又可知所謂的往生業成是成在阿彌陀佛名號本身,衆生念佛,即是以佛的成就爲自己的成就,並非阿彌陀佛沒有成就衆生的往生之業,衆生稱念而能自己成就往生之業。如同箱中先有寶,伸手即能取到寶;阿彌陀佛名號中本來就有衆生的往生,衆生稱名立即獲得往生。

   《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因地發願說:「十方衆生,稱…

《〈淨土宗特色〉之「補充說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