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論》大意之叁
謂于叁界但有假名,實無外境,由妄執故。今欲爲彼未證真者,決擇諸法自性之門,令無倒解,故造斯論。
這就是第一段。這一段兒是說的我陳那爲什麼要作《掌中論》這篇文章。在佛教中常說,這個叫造論因緣。
我們現在人也是,我作這一篇文章,是要解決什麼問題呢?總得有個目的吧~~比如說我有一個觀點,我要說出來,甚至說,我現在窮得沒飯吃,我要作一篇文章換兩文銀子,這也算目的,雖然說不高尚。那麼,在這兒,陳那論師他說他作這個《掌中論》的目的是什麼呢?可不是想換一碗飯吃的。他說,在這叁界之中,其實所有的只是假名,幷無實在的外境可得,但是人們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因而死死的執著,所以就起惑造業,使得自己在叁界六道中輪回受苦,受了苦還不知道爲什麼受苦。現在我陳那就爲這些不知道這個道理的人們來說說這個道理,使他們知道外境根本就不實在,不值得爲了它而使自己輪回受苦,讓他們知道自己受苦的原因是對外境的不能正確認識。這個呢,就叫做利益有情。
論中的“叁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指深受各種欲望支配和煎熬的有情所居住的地方。色界是指粗俗的欲望已經斷絕,只是這些衆生仍有身體,有精神活動。無色界則既無欲望又無形體,此界沒有任何物質性的東西,只有精神活動。我們佛教說的六道,都是叁界之內的事兒。這叁界怎麼來的?就是有情衆生所具備的煩惱、隨煩惱,各不相同,千差萬別,大致劃分爲叁類,以做爲所依,這就是我們所居住的世界。
“外境”,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感官,所攀緣、所要認識的色、聲、香、味、觸之類的東西。
“妄執”,“妄”就是不合理、不正確,“執”就是虛妄分別,幷在心中牢牢不舍。
“門”,門徑、通達,由此正確的、不顛倒的議論爲門徑,使得衆生來抉擇諸法的自性。
“性”,就是常說的本體,一切實際上是沒有自體的,都是因緣所生,但是我們都說它有自體,所以,這部論就是要破我們的有自體觀念。
“倒解”,顛倒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