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疑難病症的ECT療法 第八章 弗洛伊德主義的醫學觀

  第八章 弗洛伊德主義的醫學觀

  1、什麼是潛意識

  以往我們總認爲,人的行爲都受意識支配的,比如,我考慮到該買什麼衣服,于是就去買。心理學是研究意識的。後來,弗洛伊德博士認爲,這是不對的。人的行爲不僅受意識支配,還受潛意識的支配;心理學不僅要研究意識,還要研究潛意識。

  那麼,什麼是潛意識呢?

  我在這裏不引述潛意識的定義,只對潛意識的一些重要特征、作用作以描述,你們就會大致體會到什麼是潛意識了,因爲其定義雖然准確,但較抽象,較難理解。

  人的心理,至少包括意識和潛意識,二者好象大海中的冰山,潛意識在海平面以下,意識在海平面以上,以下的部分不爲人所知,但它要大得多。潛意識一般不爲人所認識,但它卻有著巨大的力量,在影響著人的行爲。潛意識的內容主要是本能性的,它可以是不道德的,而意識則是社會性的,要考慮道德的要求,潛意識要求快樂原則,意識要求道德原則。一般情況下,人的意識可以壓抑住潛意識,不讓它那可能是醜陋的面目露出來,以使人的行爲符合社會道德的要求。全部教育、文化的功能就在于增加意識對潛意識的壓抑力量。但是,社會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要跟潛意識讓步,達成一定程度的妥協,在一定限度內滿足潛意識本能的要求,如在婚姻範圍內不算奸淫。潛意識的內容主要是從黑暗中自己生長出來的,但有一部分潛意識本能則是外界掉到潛意識的黑暗之中成爲它的組成部分的,比如一些創傷性

  或令人不快的經曆被遺忘了,即被扔到潛意識黑暗中深淵中去了。

  對應地,弗洛伊德把人格分爲叁部分:超我、自我、本我。本我是潛意識的,它可以包括人的自私的方面,小人品格;超我是意識的,是理想人格,君子品格。而實際上,人既不是小人,也不是君子,既不是純粹本我,也是是純粹超我,而是自我的,是二者的妥協,有小人的表現,也有君子的表現,做過好事,也做過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有過高尚的想法,也有過羞于啓齒的想法。

  爲什麼做出這些不想讓人知道的事?爲什麼有過羞于啓齒的想法?潛意識使然,本我使然。有人說:人,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就是這個意思。

  2、潛意識的存在性

  潛意識這東西究竟存在不存在?存在的。弗洛伊德舉出大量令人信服的現實事例證明潛意識是存在的。常人中都有過失誤和做夢的經曆,所以弗洛伊德有專著從失誤和夢中尋找潛意識存在的證據。因是常人,必不奇特地引人注目,但肯定是大量的。我們最好舉出極端的例子:不正常的人,病態的人。雖不是大量的,卻是典型的。

  強迫症

  中國精神疾病分類代碼55.1。

  定義:以強迫症狀爲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強迫症的特點是有意識的自我強迫與有意識的自我反強迫同時存在,二者的沖突導致病人的緊張不安,十分痛苦。病人知道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無法擺脫。病程遷延的強迫症可表現爲以儀式動作爲主而精神痛苦顯著緩解,但此時社會功能嚴重受損。

  可有①強迫觀念:包括強迫回憶和形象的強迫表象;

  ②強迫情緒:表現爲十分害怕喪失自我控製力而發病或有違法犯罪行爲;

  ③強迫意向:表現爲經常感到有立即行動的沖動感或強烈的內在驅使,但並不表現爲行動,病人因此感到非常痛苦。如害怕自己會把嬰兒從窗口扔出去;

  ④強迫動作:表現爲屈從強迫觀念的反複洗手,反複核對檢查,反複詢問等,或者表現爲對抗強迫症的儀式動作。

  人的意識明明知道不該這樣想,不該這樣做,但他“神經”了,他的意識控製不住自己的思想和行爲,這就是潛意識的力量太強大了,它要浮出海平面了,已經讓人可以看到它的一解了。是潛意識讓人這樣想,這樣做的,意識管不住它了,壓抑不住它了。

  弗洛伊德引用過的一則病例是這樣的:

  一個十九歲的姑娘,爲了求得睡眠起見,宣稱她在夜間需要環境安靜,必須排除一切聲音的喧擾,她因此做幾件事──將房間內的大時鍾停止不走,並將其他一切小時鍾移出室外,就連床邊桌子上的手表也不例外,所有花盆、花瓶之類都要慎重地放在寫字臺上,務使它們在夜間不致跌落發聲。她也知道這些理由未必成立,因爲縱使小手表放在桌上,那聲音也一定聽不見,況且,即使聽見,時鍾有規律的聲音反而能引人瞌睡,她也承認花盆花瓶放在原處也必不致墮落,這種懼怕是多余的。至于就儀式中的其他動作,卻又不符合求靜的動機,硬要自己的臥房和父母的臥房之間的那扇門半開著。爲了達到這一目的,而置種種障礙于門口,這樣似乎又招來了聲音。然而最重要的儀式都和床有關。床頭長枕必須不和木床架接觸,小枕必須疊跨長枕之上成一菱形,她則將頭恰恰放在菱形一角上。蓋鴨絨被之前,必須抖動鴨毛,使羽毛下降,但又必須重新攤平。細節很多,這裏不再贅述。你們不要以爲這些鎖事都進行得順利,她每做一步,總擔心沒有做好,勢必試而又試,演而又演,先懷疑這一點,又懷疑那一點,結果總需幾個小時,才能使自己和父母休息。

  這就是潛意識作崇,它在使病人這樣做,這樣想,意識不同意也不行。楊德森教授在爲《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准》強迫症寫的案例中,病人被無聊的想法折磨得死去活來。

  另外,在一些精神分裂症中,邪惡戰勝了正義──潛意識竟把意識壓下去了,人完全被潛意識控製,意識力量(社會道德人格)竟象消失一般,我們看不到這種人的理智了,他甚至可以聽到命令性語言(幻聽)而去殺人或砍斷了自己手腕,並說聽到有人命令他這樣幹。誰命令?潛意識。

  情感情精神病人中,潛意識惡魔向意識發起暴動,力量不相上下,一忽兒潛意識勝利了,病人表現爲喜氣洋洋、多說多動,情感高漲,甚至妄自尊大。一會兒潛意識被戰敗了,病人垂頭喪氣,無所作爲,甚至認爲不如死掉。

  實際上,意識和潛意識的鬥爭一直在進行著。在正常人,意識處于能夠控製潛意識的有利地位。一旦控製不住,好象籠中的老虎跑出來了,就要作惡,它操縱、控製人,人就要發瘋了。

  這樣看來,潛意識是存在的。

  3、潛意識與疾病

  潛意識想要表現出自己,可是意識不一定允許它出來。有時,潛意識就化裝逃過檢查員的檢查,歪曲地表現出來,這在癔症中表現得較明顯。

  還是前面提到的杜拉,潛意識中,她傾慕著儀表堂堂,已有成就,有著男子成熟美、且愛著自己的K先生;意識中又知道這不允話,年齡差距大,K先生是有婦之夫,是爸爸的朋友。所以K先生帶她出去玩,她欣然而去,且玩得愉快,這是潛意識的力量使然。但K先生吻她一下時,她又打了K先生一耳光,後來她自己竟被折磨得生了病,這是潛意識的力量使然。

  神經性咳嗽:爲了避孕,可與他口淫,可那總有點惡心,于是成爲咳嗽;

  肚子疼:若讓K先生得手,現在已該分娩了,于是肚子疼。

  跛腳:若讓K先生得手,我便失足了,于是跛腳。

  在意識中,疾病總是令人不快的,但潛意識中不一定。潛意識可能認爲生病還有好處,于是産生了潛意識生病動機。對這種病,即使看來是藥到病除的小疾,醫生卻難以治愈。原來,生病有好處。某人當廠長,財務混亂,自知自己說不清,這時他可能病人,甚至百病纏身,如啞了、癱了、或無名高熱,醫生對症治療,療效可能不好。榮格博士甚至認爲,對有些疾病,醫生本來就不該治愈,而讓患者藏在病中,以逃避他承擔不了的責任──社會的、經濟的或法律的。弗洛伊德說,這類病人雖四處求醫,但治愈疾病的動機並沒有他認爲的那麼強烈。小孩子爲了討媽媽的特殊關照,可以哭,哭得大口嘔吐,或者發燒。成人也一樣,借病逃避責任,引起有關人員關注,都是行之有效的,這種病是病人的傑作。高考沒把握但又無法向父母交待的考生最易得病。K先生與夫人關系不和,K先生出差,夫人就愈痊了,

  充滿生命活力,K先生回家,夫人就恹恹的,特別易得婦科病,原來是不願盡妻子之責。生活、工作不堪重負,便會肩背痛,負擔減輕了,肩背痛才會痊愈。

  這些道理說給病人聽,做他的思想工作,不行,還不至于達到治療目的,因思想工作往往只達于意識。正象我們勸某人不要爲失去愛子而悲痛一樣無效。你鼓勵抑郁病人振作起來,他都振作不起來,附著于抑郁症的軀體症也不會痊愈。只有病人在心靈深處,潛意識的層次上真的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算了,不那麼認真了”病人才可能輕松起來,振作起來,消除疾病。

  至于痊愈,需情況有變。政治運動過去了,財務審計過去了但問題沒被審出來,那些在政治運動中處于不利地位的病人,財務混亂的負責人,病會痊愈,稍一用藥,即使過去用過而無效的藥,這時顯效了,這便要成全了醫生妙手回春的美名。實際上,不用藥也會好的。

  心理醫學上有“病理性熟路反應”一說,一個病症發生了,這一病症被潛意識生病動機所利用,今後該人又遇不順心的事,該逃入病中了,逃入什麼病中呢?最容易的是逃入原來已生過的病中,這樣,一個病,在不同時間,被不同的心理原因所利用。因此,弗洛伊德認爲,癔症在身體那方面的因素比較穩定,然而心理方面的因素是多變的,這就是帶根的病。

  這樣看來,潛意識是一類疾病形成的原因。

  關于這一結論,還需要說明的是,不僅指癔症而言,包括機體性疾病。因爲正如弗洛伊德所說:“他們若一有病態的機體狀況──也許是一種發炎或一種損傷──即常足以使症候從此形成,于是實際上的症候,立即被采用而爲那些正想有所表現的潛意識幻想的工具。”看來還包括發炎、損傷之類機體疾病。

  4、怎樣影響潛意識

  前面說過,潛意識處于黑暗之中,意識的陽光一般是不易照射進去的。但是,在一些情況下,意識的內容也可進入潛意識,如遺忘,就是意識的內容掉到潛意識黑暗之中而成爲潛意識的組成部分。杜拉在某一天十分煩燥而自己也不知爲什麼,經過弗洛伊德的分析治療,原來這一天是K先生的生日。往年的這一天,K先生會邀她去愉快地玩耍、慶祝,自從打了K先生一耳光,失去了這個機會,K先生不再邀她,她也把K先生生日忘到潛意識中去了。但也只是忘到潛意識中去了,而不消失了,它還存在,還在發揮作用,當受不到邀請時,同樣煩惱,象在現實中等待情人,久等不見一樣煩惱。

  其中,人爲影響潛意識最著名的例子是後催眠效應。

  1889年,著名催眠術專家伯恩海姆做了一個實驗。一位太太在催眠狀態下,接受了在醒後一定時間打開放在房間一角的雨傘的指令。這位太太在催眠蘇醒後,十分准確地完成了指令。開始,她也不清楚自己爲什麼突然要打開雨傘,別人詢問,她回答說,她似乎想弄清楚這把雨傘是否是自己的。這一動機顯然與現實不符,因不用打開,放到房間正中足可認定跟自己的雨傘不同,顯然是事後想出來的。她真誠地爲自己的行爲做出解釋,確認她的行爲是自願的。爾後伯恩海姆反複詢問和提示,終于使病人想起了行爲的真實原因:她想起來曾有人讓她做出在一定時間打開雨傘放到房間正中這一怪異動作。

  這就是催眠師作爲外力對潛意識動機的影響。

  前面說過,弗洛伊德還指出,創傷性經曆也可以進入潛意識。

  爲了治病目的,有時需要人爲影響潛意識,改變潛意識,使它向積極方面轉化。精神分析就是對潛意識有所作用並可將其引入意識的技術,只可惜療程太長。

  休克,可看作一次創傷,可進入潛意識,可對潛意識以作用,發生影響。只要把握好火候,把休克這一創傷、磨難進行到位,讓病人死過一遭,就把“我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好好活吧”這一觀念送到潛意識中去了,並開始以潛意識動機形式影響人的行爲方式。

  我這裏說要把握好火候很重要。如前述瀕死體驗,先是恐懼、憤怒,最後才産生正性情感,若停止在恐懼階段就遭了。磨難到一定程度再解除可治病,但磨難不到位或磨難太長時間又會致病。磨難最好快些來,快些去,ECT較符合這一要求,且磨難程度到位。

  參考文獻:

  1、《精神病學》沈漁村著,人民衛生出版社第叁版。

  2、《行爲醫學》楊德森著,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3、《神經質的實質與治療》森田正馬(日本)著,臧修智譯,人民衛生出版社第一版。

  4、《精神分析引論》弗洛伊德(奧地利)著,高覺敷譯,商務印書館第一版。

  5、《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榮格(瑞士)著,成窮譯,叁聯書店第一版。

  6、《精神病防治學》何伋、張習遠著,天津科技出版社第一版。

  7、《中國精神疾病診斷標准與案例》楊德森,湖南大學出版社第一版。

  8、《瀕死體驗的研究狀態》馮志穎、劉建勳,《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目》1986年第2期。

  

  

《疑難病症的ECT療法 第八章 弗洛伊德主義的醫學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