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疑難病症的ECT療法 第七章 ECT療法

  第七章 ECT療法

  上述療法都有較多的弊端。

  森田療法是根本性療法,適應症狀廣泛,但療程太長,一般得住院四十天左右或者更長;

  宗教更不行,中國人先要嗤之以鼻、跺之以腳,我寫了那一章,說不定要讓人攻擊一番;

  胰島素昏迷療法費用大、操作複雜;

  人工冬眠療法危險性高;

  中醫藥療法療效不確切,毒副作用又大。

  這不僅有礙于精神病的治療,而且有礙于依附于精神病的軀體症狀的治療。

  我們真想找一種快捷、安全、便宜的療法。

  那麼,相比之下,ECT療法比較符合這叁項要求。

  所以,ECT療法雖屬于上章科學療法,但單列出來,作爲一章。

  ECT療法,又稱電休克或電抽搐療法,系用短暫的、適量的電流通過大腦,引起患者意識喪失和抽搐發作,以治療精神疾患的方法。

  現在,任何一家精神病院都缺少不了ECT機這一器械,任何一本精神病學著作都會講及此療法。但是,電與休克二個詞讓人望而生畏。醫院在采用這種療法時嚴格控製人員,不讓其他病員或其家屬看到。

  其實,這是以訛傳訛的誤會,電休克療法是相當安全的,甚至比服用抗精神病藥更安全,爲了消除這一誤會,我把它的安全性提到前面來講。

  美國精神病學會專門小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四千名會員進行調查,結果72%認爲ECT安全、經濟、有效,僅7%主張廢除ECT;對患者的調查結果是,30%的患者厭惡ECT,78%認爲有幫助。後來又有人對精神科醫生、護士、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分四級對ECT進行調查,結果是這樣的:不同專業人員對ECT的認識有顯著不同,精神科醫生認識最高,以下依次是護士、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隨著經驗的增加,對ECT認識量表得分越高。心理工作者則不然,他們認爲ECT屬于一種器械療法,不屬于他們的心理治療的手段,持懷疑態度。隨著心理治療經驗的豐富,心理治療技術越高,越傾向于心理療法而逾不主張采用ECT療法。

  這個結論就夠了,它說明,人們對ECT了解、經驗越少才否定它,越有經驗越相信它。我們對ECT的擔心是我們對它了解太少而已。

  電休克的死亡率大概爲1/70000,相當于小外科手術,如扁桃體切除。死因多爲心髒病,但還很難說是治療引起的。1959年有人統計死亡率大經爲3 ̄4/10萬人次,丹麥有人統計了22210次,僅死一例。另有人稱他統計的死亡率爲0.2/10000,他報告了18627次ECT中,連骨折的也沒有。我國上海精神症防治中心1958年到1986年施術數十萬次,僅死3例。山東濟甯精神病院1952年到1990年施術約20萬次,無一例死亡的。這已經比服用安乃近治感冒的危險性不大了。

  ECT安全。

  它的電量、通電時間是人爲設計、掌握的,完全可以控製在安全範圍內。

  關于ECT療法的生物學機理,也有不少人研究,我這裏主要是講心理學機理。上面已提出並論證了瀕死、磨難治病,ECT讓人在傾刻間完成了“死一遭”的磨難,通過這一磨難,達到治病效果,包括精神心理疾病和依附于精神心理病的多種軀體性疾病,已如上述第叁章所揭示的。

  比起森田療法四十多天的住院,快捷多了,每次只是瞬間通電,讓人在傾刻之間休克一次,“瀕死”一次;比起宗教的終生修煉更快;比起巫術更文明、進步了;比起一些藥物療法,更經濟──它消耗的電費以分錢計,而一些藥物則是很昂貴的。

  如果正視全世界約有4/5的人信仰宗教,發達國家的人民也在信教這一事實,認爲宗教修煉有益于身心健康(包括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那麼即使人沒有病(狹義的軀體症狀)也應做幾次ECT,等于修煉,自己先達到“死過一遭”,心胸寬廣,善待生命、熱愛生活,人生觀更趨合理,也無不可。ECT是一種生物療法、器械療法,同時它也是一種心理療法,是一場磨難,兼有生物療法和心理療法二種效果。既有4/5的人用宗教法修煉終生,何不提倡4/5的人施用ECT?至少不信仰宗教,沒進行宗教修煉的那1/5的人何不用ECT彌補一下自己缺少了的身心修煉?

  當然ECT沒有森田療法顯得人道,畢竟人休克過去了,“死過一遭”,但需說明的是,被施術者不覺得痛苦,他一下子休克過去了,對此過程並不知道。

  ECT副作用小,主要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意識模糊。表現爲急性器質性症狀群,伴有定向障礙及行爲紊亂。一般不超過半小時。暫停或停止治療,能自行恢複。

  第二,記憶障礙。其特點是短程記憶能力減退(順行性遺忘)以及近事遺忘。臨床上常訴說不能記憶某些名字。這種記憶障礙是可逆的,大約于3~6周恢複,治療次數越多,恢複所需時間越長。恢複後記憶功能比治療前差。

  第叁,癫痫。少數病人,電休克可誘發癫痫發作,但也可能癫痫與電休克無因果聯系,如無器質性基礎,這類癫痫在終止電休克後一年內自行消失。

  這些副作用一般都不嚴重。實際上,任何一種治療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副反應,我想舉出二種最常用藥物,看看它有什麼副反應。既然這種藥物如此常用,還有這些副反應,那麼ECT這點副作用也算不了什麼。

  青毒素鉀的不良反應(引自《新編常用藥物手冊》,1992年金盾版):

  (1)、過敏反應。發生率約5~10%,其中最嚴重的是過敏性休克,如不及時搶救,可危及生命。其次是皮膚過敏反應、器官的過敏反應,對神經系統也有一定毒性。腎功能減退或老年病人,大劑量注射時亦可出現幻覺、肌肉陣攣、癫痫樣大發作等。

  (2)、治療過程中可發生二重感染。大劑量應用鈉鹽有可能産生低血鉀、代謝性堿中毒和高血鈉症,大劑量靜滴鉀鹽,則可發用高血鉀症,甚至有心髒停搏的危險。

  夠了,不用再引述,僅這二點,對于不是醫生的人來說,也嚇一跳。再舉最常用的解熱止痛藥安乃近,它還(1)、可引起虛脫;(2)、過敏性皮疹和藥物熱可引起死亡;(3)、注射部位腫痛,有的出現全身性毒血症狀;(4)、較長期應用可引起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亦有導致死亡;(5)、偶有過敏休克而産生呼吸循環衰竭。

  是藥叁分毒。任何一種治療方法均有副作用。ECT的副作用並不是很大的。

  ECT的適應症:

  1、抑郁症。嚴重抑郁症是ECT的首要適應症。對于反複發作的單相抑郁症、變相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更年期抑郁症、産後抑郁和嚴重晚發性抑郁等皆有效。對于激動性抑郁可選用ECT,對于有強烈自殺觀念、自殺行爲者尤其有效,對于抑郁性神經症療效稍遜。

  2、躁狂症。ECT對控製或改善極度興奮躁動和激動性行爲有效。因此,在锂鹽顯效前,可先用ECT治療是有好處的。

  3、精神分裂症。有明顯自罪自責、拒食、護理困難以及緊張性木僵的病人,ECT療效良好,伴抑的精神分裂症、抑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ECT治療亦有效。

  4、反應性精神病。伴有抑郁、自罪、拒食或自殺企圖的反應性精神病。

  5、癔症。對癔症性精神發作。

  6、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所致的惡性症狀群,匹克氏綜合症、遲發性運動障礙、以及具有軀體病的精神病患者,如抑郁症合並心血管病。

  ECT可改善某些非精神疾患和精神疾患的體征。如癞皮病的少動症,麻痹性癡呆的精神症狀,劇烈的叁叉神經痛、丘腦性疼痛。

  我們已經知道,依附于上述各類精神病的軀體症狀有許許多多,如僅抑郁症就有衆多軀體症狀,甚至僅表現爲軀體症狀而無精神病的表現(隱匿性抑郁症)。

  當然,ECT也有它的禁忌症,主要是心血管疾病。

  ECT機有二種類型,一類是使用正弦交流電壓,多在70~120V,通電時間0.5~0.6秒;另一類是脈沖電,一般電流在40mA,通電時間爲1~2秒。

  操作可由專門醫生進行,這裏就不多講了。

  療程:6~12次爲一療程。開始每日一次,以後減至間日一次或每周2~3次,療程結束時可達每周一次。

  改良ECT治療:無抽搐發作的ECT。

  常規ECT由于抽搐,外觀上“殘酷”,引起患者及家屬恐懼。Bennett于1940開始在術前注射肌肉松馳劑,不引起抽搐,以後,由于肌肉松馳劑的發展,已有了十分有效的肌松藥物。但由于不發生抽搐,施術者以什麼爲休克的標志呢?一般以瞳孔散大、豎毛、眼鼻周圍肌肉輕微顫抖表示有效發作,對應于改良前的抽搐。

  在具體實施ECT過程中,由于術者過份擔心,也由于個體耐受性,1~2%的患者在一般治療電量下難下發作,如電流不足,電壓不足或通電時間過短,未達抽搐閥值,影響了療效。此時應加大電量。

  需要注意的一點時,無抽搐ECT過程中,抗生素與肌肉松馳劑有協同作用,術前應詢問是否使用抗生素如卡那黴素不久,不要因過度松馳肌肉,已達抽搐閥值而不覺,如不能豎毛、眼鼻周圍肌肉不能顫抖。

  這本小冊子到這裏可以告以段落,概括一下我闡述的觀點,就是,對于生物醫學來說,由于一些疾病反複發作或成爲慢性難治疑難症,有可能是由于非生物的原因(心理──社會)造成的,適度的身心磨難的各種療法有效,其中最優者爲ECT。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