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不得了,就成了我們生死的根本,爲什麼我們不能解脫,就因爲它末那,有了它,所以《八識規矩頌》上說“有情日夜鎮昏迷”。
第七末那識所緣的境界呢,是帶質境。它總是把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執爲本質,變起相分來緣。這以心緣心自然是真帶質境了。所緣的“緣”有叁義:A。觀察。B。分別。C。定執取。
第七末那識的性乃無記性。
第七末那識的識量呢是非量。這主要是因爲阿賴耶的見分呢,恒時相續,具有似常似一的特性,使得末那識受了騙,老執它爲“我”。
第七末那識相應的心所有──不信、懈怠、放逸、昏沈、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這八個大隨煩惱;五個遍行,觸、作意、受、想、思;別境中的慧;根本煩惱中之貪、癡、慢、見。這樣就是有十八個。爲什麼不與其他心所相應呢?它的識性爲無記,屬不善的中隨自然不相應,末那的行相細微,十個小隨則行相粗劣,也不相應,末那唯緣現在,自然無“欲”“念”,它堅執賴耶見分爲我,自然無“勝解”,末那太散,則無“定”,末那汙染,自然又無善心所相應,它任運緣境,自然無悔、惡作,它不借外緣,身心不會重昧,自無“眠”,也不緣意言境,故無尋、伺。
末那識的所依是什麼呢?在說眼識時已介紹過,說每個識皆有叁種所依──因緣依、俱有依及開導依。第七末那識,它的因緣依是末那的自種子,因緣依本來就還有一個名字叫做種子依。
末那的俱有依是阿賴耶識,俱有依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增上緣依。俱有依應該是指各識的根,就象眼識有眼根做爲俱有依,耳識有耳根做爲俱有依,這是因爲所依的根與識是俱時存在。爲什麼又叫增上緣依呢?因爲根對于識有扶助力。所謂俱有依,必須具備叁個條件:A。它對于識必須有很強的扶助力。簡稱做“有力”;B。必須直接影響到識,簡稱做“親”。象眼根與眼識,我眼一閉,眼識馬上就不能起現行。
C。必須在衆生身體之內,簡稱做“內”。
另外,末那識也有開導依。開導依又叫做等無間依。“開導”的意思就如同先鋒部隊的作用。先鋒部隊在前邊開路,逢山劈山、逢水架橋,還得探視情況,保證大部隊的行動無阻。“等無間”則是說無有差別、平等、前後等齊。末那識的開導依就是前念末那,佛教講“生即是滅”,前念末那生起的當下就引導後念末那生起,前念給後念讓出位置,這樣刹那生刹那滅,保持相續。
末那識的所緣是第八阿賴耶識的見分,難陀論師認爲末那是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爲“我”,並且緣其心所爲我所,而火辯論師認爲末那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爲“我”,緣阿賴耶的相分爲我所,安慧論師則認爲末那緣現行阿賴耶爲我,緣阿賴耶種子執爲我所,我們現在所取的末那只緣第八阿賴耶之見分執爲“我”這個說法,則是護法論師的觀點。爲什麼取這個觀點呢?因爲護法論師是玄奘法師的老師戒賢論師的老師,我們現在學習玄奘法師傳下來的唯識,至于其他論師的觀點我們知道就行了,但我們不能妄下斷語,安慧論師的主張在目前是很吃香的。論師們的觀點都是有根據的,今天就不展開說了。
各識生起現行,都需要幾個條件。那麼末那也不例外。末那要生起現行只需要四個條件:A。境。即阿賴耶識的見分;B。作意;C。根本依;D。種子。即自識種子。這四個條件我們看,它永遠具備,這就決定了末那恒時不斷。末那的活動也是通于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都可以。
因爲第七識有這麼一些特點,那麼我們怎麼修行呢?禅七、念佛七、觀音七呀等等五花八門的,都可以,這都是來破第七識的。但實際上呢,從道理上來說,第七末那識力量劣弱,自己無力斷惑,我們只能憑第六意識修觀法而漸漸斷惑。
我們修行,當達到入歡喜地時,第七識開始轉,它轉爲平等性智,在這歡喜地時俱生二執初伏。在這初地時第六識也是初轉,轉爲妙觀察智。然後加緊用功,到第八不動地時俱生我執斷,到金剛道時,俱生法執斷,平等性智現前。對于二乘來說,若證得阿羅漢,末那的種子及現行全部斷除。
下邊兒是阿賴耶。
這阿賴耶有許許多多的名字。《成唯識論》中舉出了七個:A。心識;B。所知依。“所知”即雜染的以及清淨的各種法,此識是他們的所依;C。種子識。此識可以含藏萬法種子,可以生起一切法;D。阿陀那識。此識可以執持種子,可以執受根身等等;E。無垢識。此識含有汙染種子、清淨種子,它可以舍染得淨;F。異熟識。此識可以引生異熟果報。我們知道,所謂異熟,就包含有叁義:a。時間。我現在殺了人,經過一個月才槍斃我。還有前世造業,來世受果。b。異性。造的業有善、惡之分,而感得的果只有苦樂之分而無惡善之分。比如抽大煙,這是壞事,即惡的,但抽過之後,我飄飄欲仙,這是善是惡?是樂境而已,屬無記。煙瘾犯了,抽不上,口吐白沫,如同癫狂,這是難受而已,也屬無記。這就是異性。c。變異。常言的殺豬變豬,殺狗變狗,這是不嚴謹的。因爲“人身難得”,那麼難道說我怕來世失人身,我就殺人,因爲殺什麼變什麼呀?我來世就可以變人?哪有這個道理?!你現在殺人來世只是被人殺而已!你非因計因。要得人身只有憑修五戒十善才可以。難道說我現在殺阿羅漢,來世就變阿羅漢了?不對,殺阿羅漢所得的果報是墮無間。這就是變異而熟。G。阿賴耶識。
在《唯識秘要》中間舉出了十八個名字,什麼無沒識;本識──此識是萬法的根本;宅識──此識是萬法的房屋;藏識;種子識;無垢識;執持識;緣識;顯識;現識──萬法由本識現起;轉識;心識;依識;異熟識;根本識;分別事識;窮生死蘊;有分識等。
至于常說的阿賴耶這個名字,它是梵語,該寫作“Alaya”,義爲“無沒”,中國人把他譯做了“藏識”。所謂無沒是指只要造下了業,它就把業種收藏了起來,自動收藏。電腦還得有人輸入,它是不用的,你只要造業,它立馬就收藏種子,它把種子收藏起來以後,保存得很好,絕不會象我們糧庫中的糧食,若濕度大了會發黴;電腦中的文件,一不小心帶了病毒,就使文件丟失。阿賴耶是沒有這一說的。所謂藏識,則有叁個意思:A。能藏──含攝一切法的種子。B。所藏──受前七識現行法的熏習。C。執藏──被第七識執著爲恒一。
看賴耶的“性”,它是有漏性。因爲性類隨順種子,若種子有漏,自然所起現行也有漏,無漏種子生起的現行,自然也無漏。就象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那怕小龍生下來就是殘疾,殘疾也是龍!而阿賴耶它從有漏種子生,故爲有漏性。
注意:這兒有個問題,就是關于種子是善是惡的問題。這是方便說。其實在現行位上,我們可以很明白地分清它的善惡,但在種子位上,很微妙,很難區分得清是善是惡。善惡的現行熏習成種子後,這種子應該說是無記的。有這樣一個故事,其實是真事:田地中要種谷子,但生産隊時都是大夥兒一塊兒幹活,人無積極性,谷子中混有很多稗草種,谷種稗種都很小,又很象,不好撿,人們就那麼把種子種到田中了。出苗以後,隊長讓大夥兒拔稗草苗,但谷苗與稗苗分不清,一個老頭說,谷子是圓杆兒,稗草是扁杆兒,能認清。于是人們就這麼拔,到後來結實時,人們傻了眼,地裏長的統統是稗子。這就說明在種子位上很難分。
阿賴耶無記,它既然作爲善惡法的共依,若是善性,該不爲惡法所依,若是惡性則不爲善法所依。它是一切業種的所熏之處,若善若惡就沒辦法受熏。
阿賴耶相應的心所,只有五個遍行心所。爲什麼呢?這就是遍行的特點。比如受,阿賴耶不是麻木不仁。它與其他的心所有違。
阿賴耶識緣何境呢?性境!阿賴耶緣性境,前五識也緣性境。有沒有區別呢?有。區別在哪兒,現在略過去不說。
阿賴耶識的識量是現量。不用說,它與前五識仍有區別,我們還略過去。
阿賴耶的受是舍受。因爲它只有自性分別,《唯識叁十頌》中說“相應爲舍受”。
阿賴耶可以在叁界九地中間,隨業力哪兒都可以活動,造了生天的業力就到天上去,造惡業就到叁惡道中去受報。
阿賴耶的所依也分叁。阿賴耶以末那爲俱有依,以阿賴耶自種子爲因緣依,以前刹那自識爲開導依。
阿賴耶生起現行,需境、作意、俱有依、種子四緣。
阿賴耶識有什麼用呢?《八識規矩頌》中說有五個用處。
A。接受前七識的熏習。前七識的現行活動,産生許多種子,保存在阿賴耶中間。前七識的諸業,也根植在阿賴耶中間,在沒受報時,它不會壞失。但是受報,它也有盡的時候。這一個業報受盡,其他的業種又成熟了,就這樣輾轉。
這兒我們補充一點兒關于熏習的東西,因這是佛教講因果的核心,這東西搞不清楚,沒辦法談因果。我們平時也談因果,但我們說的根本不對。因果應是因緣果報,即因加上助緣産生果報,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則是把因搞丟了,把助緣當做了因,故我們平時說的因果其實是緣果,就連我這幾天在這兒說的因果也應算緣果,比如成佛,要成佛,法爾本具的無漏種子是因,你現在做的一切,什麼念佛、參禅、學教等統統都是緣,可我們法師卻說,你念佛一定成佛,念鬼一定成鬼,這根本就違背因果。當然這只是理,在曆史上真通因果的只有安世高。我給大家推薦兩本書,一本是馬鳴的《大乘起信論》,一本是無著的《攝大乘論》,我們對比著看,這兩本書的觀點不太一樣。
關于這個受熏,唯識中間有個規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攝論中總結成了一個偈子──堅無記可熏,與能熏相應,所熏非異此,是爲熏習相──方才可以接受熏習:a。堅住性。比如風,它一會兒刮,一會兒停,這就不具堅住性。堅住就是從無始以來,一直相似相續,一刹那也沒有停止過,而且還排斥太大的變動。就象人們說的要想成就什麼大事,那麼人一定得穩重,青年人一般都浮躁,就不可靠,不能令人放心,常說的嘴上沒毛,辦事不牢。b。無記性。爲什麼必須無記性呢?若它是善的,惡種子來了,它就不接受,就象這兒有一盆火,一加水,不把火澆滅了嗎?火、水不相容不行啊。再如電腦,若不相容,電腦怎麼工作?若是人,心量不寬廣,幹什麼都斤斤計較,那就成不了大事業。c。可熏性。d。可以與能熏相和合。所謂“相和合”,就是攝論中的“相應”,相應就是“同時同處,非一非異,不相分離”,與前邊兒說的心不相應行法中的“相應”稍微有點兒不一樣。這兩個就象一個人很隨和,不是個強老頭,這樣他的人緣就比較好了,人緣一好,占了人和的條件。做事業就容易成功了。
說過受熏,對應的是能熏,能熏也有四義:a。有生滅。有生滅即是無常法,恒常的東西是不能起作用的。爲什麼人永遠不能與上帝平等,就因爲上帝恒常如一。受熏的堅住、穩重,能熏的就活潑,二者互補,就構成完美的事件。b。有勝用。這個有勝用主要是排除異熟心心所,因爲這異熟心心所勢力太弱,受熏的無記,能熏也無記,就都成老好人兒了,那怎麼行。我們在九華山佛學院,若哪個同學有什麼事兒做出格了,那麼總是法師們一個出來唱白臉,這角色一般是班主任演。把這個學僧一通呵斥,然後,再一個法師出來唱紅臉,這一般是副院長唱。說幾句好話,這樣呢,既解決了事情,又幫這學僧改了錯。若都唱紅臉,都做老好人,就不能使學僧改錯,若都唱白臉,也解決不了事情的。c。有增減。這個有增減有點兒象馬太效應,你若是個窮人,窮得叮铛響,只剩兩個硬幣在口袋中碰,那麼我就要把你僅有的兩個硬幣奪過來,你若是富人,富得流油,我還要把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給你富人,也就是讓你香的更香,臭的更臭。(問:這個是否有損上帝的博愛?)不,沒有損害,正因爲上帝博愛,所以才把你窮人的那兩個硬幣也奪掉,這樣就徹底把你窮人逼入死路,咱中國有句古話叫“逼入死地而後生”。d。與所熏處相和合。也就是說得和所熏不即不離。
按唯識的這個規定來看,也只有阿賴耶才能受熏。
在《成唯識論》中關于能熏還有一句“若法自在,性非堅密”。“若法自在”指的心王可以受熏,心所不行。只有心王才自在,它是領導階級。阿賴耶相應的心所是五遍行,也就是說阿賴耶可以受熏,五遍行不行。“性非堅密”是說,受熏的只能是有爲的阿賴耶,絕不能是無爲的真如。《大乘起信論》中說真如可以受熏,我們不管它。
B。持種。這就是說阿賴耶在轉識成智之前一直相似相續,從無間斷過,在執持著世出世間或本有或新熏的一切種子,令不散失、毀壞。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