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

  下边儿说第六意识。

  什么是意识呢?意识是依意根了别法尘之作用。注意:意识所依的根是第七末那识。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什么板擦~~已经坏了么~~还这么将就这用呀~~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念头中间,我看见这个板擦,这是眼识起的作用。“它已经坏了,不能再用了,可我们还在用,赶紧买个新的吧。”这个分别思惟是第六意识的作用。

  外边儿来了一辆汽车,它一声喇叭,它这喇叭一定有毛病,这声音难听死了,一点儿也不脆。我耳朵听见喇叭声,这是耳识的作用,这声音这么难听,这是第六识的分别作用。

  ……

  我们来说意识的识量。它的识量有三:

  a、现量。在前边已经说过了现量。

  b、比量。什么是比量呢?通过思惟推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时的识量即为。古时候,古到什么时候呢,春秋战国时代吧,那时各诸侯之间战争不断,当边关上有敌人来侵犯时,这消息怎么传递给后边的军队,让来支援呢,骑马也显得慢,那时就是造的烽火台,当边关有敌侵犯,马上点烽火台。烽火台是烧的狼粪,狼粪这玩意儿呢,不起火焰只冒烟,不是有个成语叫狼烟四起么,就指的边关战事连连。后边儿的军队看见前边儿有烽火台燃了起来,就知道有敌军来侵犯。若是百数之内的小股敌人就燃一堆,五百人左右的敌军来犯则燃两堆……随敌人多少燃不同堆数,后边就知道了。我看见前边儿有狼烟,就知道有敌人来侵犯就是比量。我这么说是不是绝对正确呢?想当年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烽火台,落得了千金一笑的成语。故这个例子不算十分贴切。古人的例子是见烟知火,我看见远处有黑烟冉冉,推测那个地方一定有火种,这是准确的比量。看见烽火台起火,推测敌人侵犯,真的是敌人侵犯,那也是比量。但千金一笑,它是推错了,那不是比量。

  c、非量。非量就是疑神疑鬼时的识量。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甲请乙喝酒,甲家客厅的墙上挂有一张弓,乙拿起了酒杯,猛然发现酒中有一条小蛇,但为了礼貌只有强喝下去,乙回家后就病了,总觉得肚中有一条小蛇。甲得知后,又请乙再来喝酒,在喝酒时当著乙的面取下墙上的弓,说:“老兄你看酒杯中还有蛇吗?”乙这下明白了原来酒中的所谓小蛇仅只是弓的影子,后人由此有了杯弓蛇影的成语。乙疑心喝下了蛇,心中总不安宁,此时第六意识的识量就是非量。还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书生上京赶考,借读于一个寺庙,因为这个书生很胆小,猛然他发现窗外树上挂了一个吊死鬼,越怕越睡不著,惊动了老和尚,老和尚去树下一看,什么吊死鬼,是白天洗的一件大褂晚上忘了收回去,这书生被衣服惊得要死时的识量也是非量。佛经上常举的例子是绳蛇火轮,就是说在黄昏时看见地上有一条蛇,其实那只是一段麻绳而已;一支烛光,快速旋转本来的一点烛光就成了一个光圈。

  第六意识所缘的境界也有三类:

  a、性境。前边也已经介绍过了。

  b、独影境。我看见天上出现一个大花园,你们看见了吗?没有?我真的看见了!信不信由你。对于这件事儿,你们都没看见,也确实根本没这回事儿,天上从没有出现花园,但我看见了,那是我出了毛病。在医学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幻视、幻听、幻触什么的很多。天上有花,只是幻觉,这境界是独影境。精神病患者能听见有人给他说话,也是幻觉,这仍是独影境。我告诉你,有只兔子长了角,这也是不可能出现的,那么兔子长角这境界还是独影境。大家知道李白怎么死的吗?他坐在船中喝酒,喝得醉乎乎地往长江中一看,“哟,江中有个月亮,把它捞上来”。就这么跳入长江,月亮没捞上来,把自己的小命儿却丢了,一代大诗人这么死著实是有的点儿窝囊,他把水中月当做真月亮,这照样是独影境。

  如果是过去、未来的事儿,以及龟毛、兔角、空花这些纯粹虚幻的境界,该称为无质独影境,而水中月、镜中像这些则是有质独影境。

  c、带质境。比如,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成为末那识所缘相分,这就是带质境。现在已快该下课了,我站立这么长时间好累的,我想:“若有把椅子坐多好。我心中想椅子,也是带质境──因为我意识所缘的只是椅子的影像而已。

  第六识通于善、恶、无记,它所活动的范围是三界九地,它所相应的心所是五十一个心所法全部,它造业也最厉害,第六识要起现行需要六个助缘──境、作意、染净依、根本依、种子。

  若第六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称五俱意识。五俱意识有三个功能:A。帮助前五识令起,由它引导方可令前五识起作用,就象老师教学生,学知识的虽是学生,然必须有老师引导;B。明了深取五境之相,眼睛看到桌子,意识可以使它对桌子认识得更清楚;C。引后念寻求意识起思虑,眼睛看见这张桌子,若无意识,则第二念不知道前一念看见了啥子玩意儿。五俱意识还可再细分为五同缘意识──就是当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一境──和不同缘意识,不同缘意识是意识不与前五识同缘一境而另缘一境。比如爱因斯坦经常推著孩子的小推车散步,然而头脑中却在想相对论,结果不知道把孩子忘到哪儿了。还有我们常说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等,这都是不同缘意识。若是五同缘意识,那么其识量一定是现量,若是不同缘意识,则其识量可能是比量或非量,但绝不会是现量。例如,眼睛看见一条绳,意识立马分别出它是麻绳还是棕绳,此时眼识与意识所缘的都是绳,这识量是比量;如果眼睛看见一条绳,即眼识所缘的是绳之相,而意识却误以为是条蛇,则意识所缘的是蛇的相,这时其识量则是非量。

  如果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则叫不俱意识。不俱意识中有个独头意识,它是单独生起,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比如一个人修炼禅定,很有功夫了,在色、无色界一切定中,前五识不现行,缘当前境,此时的意识可称定中独头意识。注意:得有定中独头意识者一定还未得大自在。意识不与前五识俱起,只是回忆过去,追想未来,这叫独散意识;再比如人做梦,这就是意识的作用,我们称之为梦中意识,其实梦中意识还是一种独散意识。还有一种不俱意识,叫五后意识,它是在前五识之后随之刹那生起。定中独头意识的识量是现量,独散意识与梦中意识的识量则可能是比量,可能是非量,绝不可以是现量。五后意识之识量也绝不会是现量,它可以是比量或非量。比如眼识看见远处有烟,意识马上分别出那儿一定有火种,这是比量,而如果你看见了烟却象孙悟空一样想一定是妖怪在弄那三个铃铛,这就是非量了。

  前六识生起现行,还有五个次第,称为五心。注意:并不是每个识都有五心。

  A。率尔心。前六识第一刹那缘境(含一个刹那)。

  B。寻求心。当第一刹那的率尔心灭后,由于熏习的关系,其明流虽灭,但暗流仍然相续,意识之见分缘此现境,思寻推求,想知道此到底是何等境(多刹那)。

  C。决定心。经过率尔心、寻求心之后,熏习之暗流仍在,意识之见分缘之,已知道是何境界了(容多刹那)。

  D。染净心。经过决定心知道了境界,分别就起来了(一刹那)。

  E。等流心。等即相似,等流就是“从彼所出,与彼相似”。由于染净心之牵引,这还是暗流熏习之故,或善或恶,似前而起(容多刹那)。

  比如我正在路上走,猛然看见前边的某一个人,这一刹那眼识与意识堕境,率尔心有了。一下子我心想,这个人怎么这么面熟,这到底是谁呢?这是寻求心。此心可能是一刹那,可能是多刹那。意识是寻求心时,眼识因为力量薄弱,无分别力,扭转不了局势,只能随意识而去,这是眼识的寻求心。寻求又寻求之后,最后想起来了,“啊,是我中学时的一个同学,而且有一次游泳遇险,还是他救了我。”这是意识的决定心,眼识还随意识。决定心一过,立即对人家感激不尽,生起善意,这是染净心。“这么多年,我怎么把恩人给忘了,我该报答他才是。”这是染净心时善意的延续,则为等流心。其实这五心相续的相状有时很复杂,得仔细分析。

  这前六识唯识称之为第三能变。

  接著来说第七识。第七识名字叫做末那,写作Manas。按汉语末那该翻译作“意”。第六识叫做意识,而第七识叫做意,这二者有什么区别呢?第六意识的“意识”属于六离合释中的依主释。意思是依意根而有的识,而第七末那识的“意”呢?属持业释,乃是“意即是识”的意思。这是区别。

  问:六离合是什么玩意儿?

  假如说一个法,它有两个以上的意思,我们有六种方法来分别其含义,这就是六离合。它包括A。持业释。即虽然这法有两个意思,但它的本体只有一个,象“大乘”。B。依主释。这个法是从所依的体而立的能依之法,象“意识”、“眼识”。C。相违释。这一个法的两个意思不一回事儿,我就把两回事儿都包括进来,象“教观”。这“教”与“观”是两码事儿。D。邻近释。比如“四念处”,四念处的体本是“慧”,可与它相应的“念”很强。E。带数释。象“四谛”、“八正道”、“十二有支”都是。还有一个第六我忘了,下去大家查一下,应该找得到的。(注:应为“有财释”,现在补上)

  这次我们不做分析,只是简单介绍。也就是只说七、八识是怎么样,而不多说它们为什么这么样。因为时间不允许了。

  我们还来说这第七末那识。这个末那的“意”,是“思量”。其实每个识都有“思量”的意思,而这末那识的思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A。恒时不断,攀缘阿赖耶。什么叫做恒时不断呢?念念相续叫做恒,刹那刹那一直这样。而前六识就没有“恒”这个特点,比如眼识,眼睛只要一闭起来,眼识就不得现行,耳、舌、身、意各识都如此。

  B。审。什么叫审呢?审就是计度分别。

  因了这两个特点,故而只把第七末那叫做意、思量。末那这一“恒”一“审”,…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