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五▪P2

  ..續本文上一頁著”幾個字就可以了。本來“吳昭元”這叁個字與吳昭元這個人是不搭界的,但別人一看這本書上“吳昭元”這幾個字就想:這吳昭元到底是誰?就打聽,噢,吳昭元是池州地委統戰部部長,是安徽省作家協會常務理事,就有了一個印象,又看到一篇文章也是吳昭元寫的,馬上就想起了吳昭元這個人。

  9、句身。即诠諸法差別的語言、句子。如花開、水流、鳥啼。它們既有主詞又有述語,意思完整。瑜伽論八十一卷中說有六種句身:A、不圓滿句,B、圓滿句,C、所成句,D、能成句,E、標句,F、釋句。這裏略去,不具體說了。

  10、文身。即文章。它要表達一定的思想內涵。如魯迅的《一件小事》、張一弓的《犯人李銅鍾的故事》、李准的《不能走那條路》、劉心武的《班主任》等都算文身。更甚者如老子的《道德經》、馬克思的《資本論》、曹雪芹的《紅樓夢》這些著作,是世界上不同領域的高峰,也可稱文身。

  名、句、文都是從音聲、語言上而立的假法。身是聚積的意思。這名身、句身、文身只是色塵上的差別而已。你若執著于它,看經書使得你知道的越多,文字障礙越大。你若善于運用,它是文字般若。

  11、生。本無今有。一個嬰兒,本來沒有這個嬰兒,但現在有了這個嬰兒,這個嬰兒就叫“生”,當然不是說這個嬰兒叫“生”,而是先無嬰兒後有嬰兒這一“法”叫生。心不相應行法的第一個叫做“得”,我們看這“生”與“得”的區別,“生”我們可以通俗地說叫做“事物的形成”。原來只有父母沒有嬰兒,原來只有木材沒有桌子。而“得”則是“事物的轉移”──本來就有畢業證書,只是由學校轉交給了畢業的學生。

  12、住。事物形成後的相對穩定。佛教規範語言稱:“有位暫用”。我們把木材做成桌子,叫做“生”了桌子,有了這桌子以後,我們一直用上好多年,比如十年,這十年時間桌子相對穩定,我們把這叫做住。這個茶杯,自從工廠把它造出來之後,它這個形狀就可以說是固定下來了,雖然這個邊兒上剛才我不小心碰破了一點兒,但這點兒變化可以忽略不計,到什麼時間它一下子徹底破了,從造成到徹底破這一段時間我們就稱爲“住”。

  13、老。從生下來一直到死這一段時間之內,一直在刹那刹那變化不停。一個小嬰兒你有幾年時間不見就認不出來了。身體漸漸蓑朽變壞。有色老、心老兩種,色老是身體的逐漸龍鍾。心老則是如兒時懵懂,少時雄心壯志,中壯年實際,老年頹廢這個心理變化。

  14、無常。或叫做死。這個無常,用世間觀點來比擬,叫做變化。無常是講得最徹底最究竟的變化。佛教講,一法的生成,必須假借因緣的和合,但法滅的時候呢,滅不待緣,在法“生”的當下就“滅”了,生即是滅。有情暫有後無。一個人生病住了醫院,可仍然沒有治好,一口氣上不來,壽、暖、識叁者舍離,就死了,這時候正報體變了。《大智度論》上有念念無常(刹那之間的無常變化)和一期無常(人從生下來到死去需有一段時間)兩種。

  這生、住、老、死,一般稱爲有爲法四相。對于有情衆生,我們叫它生、老、病、死;對于世間,我們叫它成、住、壞、空。對于心法,我們叫生、住、異、滅。

  15、流轉。一粒麥種,今年種下去,到明年收獲麥籽,把明年收獲的麥籽做爲種子再種到田地中,後年又可以收到麥籽,把後年的麥籽做爲種子再種到田裏,大後年就可以再收麥籽……這樣永遠推下去沒有個結果。如果往前推呢,今年這粒麥籽是怎麼來的,是去年種下的麥種收獲的,去年的麥籽又怎麼來的,是前年種下的麥種收獲的……這樣往前推,永遠沒有個開始。我們把這種現象──前找無始,後尋無終──稱爲流轉。佛教規範用語該說是因果的相續不斷稱爲流轉。我記得在家時看過一個動畫片,一個小刺猬滾西瓜,中間小刺猬說了一句話:是媽媽教我這樣滾的,我媽媽是從我媽媽的媽媽那兒學來的,我媽媽的媽媽是從我媽媽的媽媽的媽媽那兒學來的……這樣可以永遠追個不停。《愚公移山》中說,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這樣也是不停地追下去。《阿凡提》中的蛋生雞,雞生蛋……這些都是流轉。流轉有時候叫輪回,由于你造的善惡業因不同,而使你在六道中間輪轉不停。這是你前世造因,感得現在之果,現在世之造作又感得未來世之果。

  16、定異。定是一定,絕對,異是不同。定異就是絕對不同。什麼東西絕對不同呢?你種了一棵黃瓜,就絕對不可能長成顆玉米。想吃花生你就必須種棵花生種子,而不能種黃豆……這位同學你說的種下黃豆,然後把黃豆賣了,拿錢買花生吃,這已超出了我說的範圍,只能算是戲論,把你的這個說法抛入垃圾堆中才行。定異指善因絕對感善果,惡因只能感惡果,善惡因果互相差別,絕不混亂。善因得惡果,惡因得善果,無有是處。定異有叁種:因果的體相定異;善果業因定異;苦樂果報定異,這是《瑜伽師地論》第五十六卷中說的,然而在第五十二卷中說有五種定異:流轉還滅定異;一切法定異;領受定異;住定異;形量定異。

  17、相應。因與果契合相順,相待而立。種下了西瓜種仍可得西瓜,沒有黃豆也就生不出黃豆芽。只要造下了惡因,你別看他目下挺好,最後一定要受惡報的。有人曾問過我,他說自己從記事起,就沒幹過什麼大壞事:他從小死了母親,正當上大學需要錢時,父親死了,剛談了個朋友,要准備結婚,籌備東西時,在大街上被車撞斷了一條腿,現在落得腿跛跛的,百思而不得其解。對這位先生我只能深表同情,但問題我回答得小心翼翼,從叁世因果上絕對可以解釋得完完滿滿,可惜我達不到事理無礙,我沒有辦法確切告訴他到底是在過去哪一世哪一年在哪個地方造下了什麼具體業因,說不清這個我就只能勸勉、安慰、鼓勵這位先生直面現實,給他以後的人生以指導。這位先生現在已不以自己腿跛而自卑,幹得很是漂亮,我們也就成了朋友。現在我勸告大家,對于有些人,這一生別人都稱贊其人品,但貧困交加,處處不如意,我們就不要自稱其能地說人家一定前世造了惡,當然,這樣說沒錯,可惜,這樣的說法是解決不了他的困惑。世間的哲學原理,也得每個原理提供一個方法論,佛教如果只是大道理,解決不了現實中的實際問題,你這理論再圓滿也是毫無意義,我們現在都達不到事理無礙,事事無礙,故對于有些問題,如“因果事”之類,最好回避一下,千萬不要自稱其能。

  我們是在說心不相應行法,現在說不相應行法中有一個叫“相應”,奇怪嗎?我們現在所說的“相應”是指同類法之間的相應。心不相應行法的“不相應”是總名稱,包括二十四個,現在還沒說完,它們只是一個觀點假名而已,故不與心王、心所相應,它們都無質礙,故也不與色法相應,它們是生滅法,是因緣和合之法,故也不與無爲法相應,因此,不相應與這第十七相應法無矛盾。

  18、勢速。因緣和合之法呢,都是在刹那刹那地變化,快得很。別看我們這個人,今天是這副尊容,明天看也差不多,後天看還差不多,大後天看照樣差不多,但我們身上的細胞是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每一個刹那都有老細胞在死亡,每一個刹那都有新細胞在生成。

  一遊客在門外插嘴:和尚們盡說這些沒用的東西。

  當然有用!我說勢速是變化極快,你就應想到──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快得很,趁現在還沒老,趕緊做點事兒,不然到時候,悼詞也讓人作難寫不出。

  這第十八勢速與第十四無常兩法有相似的地方,大家注意區別:勢速是就因果相續方面來說,而你若從這物件是人?是物?還是心這方面來討論,則是“無常”法。

  勢速有叁種:諸行勢速,就是一切法的生滅勢速;士用勢速,指我們身、口、意叁業造作迅速;神通勢速,這是有大神通的人的事兒,與我們無關。

  19、次第。順序不紊亂,有前後,有尊卑。象《辭海》,要編輯這種大型的工具書,絕不是一兩個人可以做得了的,需要數十人、上百人共同完成。這麼多人,名字該怎麼排列?除了主編之外,其他的編輯統統按照姓名首字筆畫爲序排列。這樣就有了次序,而如選代表之類,就不可能以姓氏筆畫來排列了,要以得票多少來排列。按說排名沒什麼大不了的,但你若把名字次序排亂了,有些人就不高興,他認爲你不尊重他。在《甘露》上,每一期的功德名錄欄目,比如助刊,我就沒有次序,他們說讓把錢多的排前邊,或者捐早的排前邊,我才不幹呢。比如這一期有一百個名字,我把你整理排列,多麻煩呀,我只要輸入電腦,加一個參數,電腦會排的,電腦絕不會把你錢多的往前提。若有次序,中間一顛倒,會有人不高興,我幹脆沒有次序,看你怎麼不高興!

  次第其實名堂挺多的,比如修行,也得有次第,不然就不行。禅定也有次第等。

  20、方。方位。色法的處所分界。上海在東邊,廣州屬南方,而吉林則是北方,月亮在上邊。這東、南、北、上都是方位。這只是假法,是人爲安立的,根本沒有實在確定性。廣東在南邊,你與海南島相比又成了北方。

  21、時。時間。過去、現在、未來、春天、夏天、早上、今年、昨天等。時間是爲了方便表示諸法的因果相續而假立的名相,也是個假法,沒有自性,相對論中就有鍾慢尺縮現象,若高速運動,鍾表就走得慢了。即使平常狀態下,比如現在,我們這兒的時間與巴黎的時間、莫斯科的時間也不相同。時間是不確定的。

  22、數。數目。一、二、叁、百、千、萬等,是爲了量度諸法的一一差別而假立的名相,也是不確定的。比如“1+1=2”,這是十進位,但你若用電腦二進位呢1+1絕不會等于2。若用鍾表六十進位呢?這都是假法。

  藕益大師的《百法直解》上說,數是“依于諸法多少相仍相待假立”。相仍就是因循,也就是後一個數位是因循前一個數位而來。比如說二,它就得因循、依托一而有,不過是一又多加了一個一而已。再比如我有十塊錢,中間就得一張挨一張,少了任何一張,就不是十塊。而相待呢,則是對照。這類似于物理上講的參照系。張叁比李四大兩歲,這是“二”,但若張叁與王二麻子比,他還比王二麻子小八歲,這就有了“八”。或比做數學上的坐標系也可以。這相仍相待才有了“數”。不過藕益大師他們對于唯識的許多說法,我是不贊成的。

  23、和合。諸法很和諧地融彙在一起就叫和合。衆緣相合,不相乖違。法不孤起,待緣而生,一法要生起,就必須得衆緣相合。我們就把這種諸緣相合的性質叫和合。你想喝奶粉,開水與奶粉有這麼一個和合性,你才能夠喝上,水乳交融呀。

  24、不和合。要形成某法,但各種因緣相互乖違,這一法怎麼也形不成。我想個歪竅,要配點兒油溶液,把油往水中一加,任你怎麼搖晃,二者總不交彙。因緣乖違的性質叫不和合性。夫妻兩個老打架,過不了日子,也是不和合。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