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叁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叁

  下面接著說心所法的第四類──煩惱法,它有六個:

  1、貪。這個貪是對于順境來說的,是苦的根本。春天裏人容易犯困,早上在迷糊中也知道天亮了,該起床了,可身體就是懶得動,這就是貪心所作怪,貪睡……這同學你錯了,這是貪不是欲,爲什麼呢?還以睡爲例:我已經睡了一夜,現在起床已經不會影響我的身心健康了,可這時還不想起來。本來睡充足了還想過分地多睡一會兒,這是貪。資本主義社會初期搞資本積累時,資本家強迫工人每天只休息叁、四個小時,這勞動強度太大,休息時間太短呢,就危害身心健康,這時的想多睡一會兒,就是欲。再比如:小夥子要結婚卻沒有房子,這時他想擁有房子的心態是欲。而一個當官的,本已有充足的房子,可還想多占一套,說是給剛七歲的孫子預備的,這是貪。

  2、嗔。嗔是對于逆境而有的心態,是惡業的根本。九華山佛學院是過堂吃飯,做飯的師傅要說也不錯,可就是燒菜時有很多湯,下面條卻無一點兒湯,完全顛倒。有一次巡堂師父也會開玩笑,在我們念供養咒時,他先給我純打了一勺豆腐湯,我馬上心中就狠狠地想:“怎麼搞的,這到底是吃菜呀還是喝湯!”這是嗔。一個星期六,中午時理發,我到的時候,已有一個同學在洗頭,可他們非讓我先理:“法師事兒忙,先理。”我馬上心中不痛快:“我一心與大家打成一片,可你們偏要把我往外推,你們怎麼偏要與我過不去?!”我這還是嗔。

  3、癡。以是爲非,以非爲是,不明事理。啥叫不明事理呢?事指俗谛的因緣果報等道理;理指真谛的二空真如等。對于這真俗二谛之理在內心中迷惑,不明白到底怎麼回事兒。

  抗戰時,豐子恺先生的緣緣堂被毀于戰火,豐先生的姑母怨道:你老師弘一大師是位高僧,爲什麼佛還不保佑緣緣堂呢?老太太對這道理自然不明白。都說善惡有報,爲什麼甲終生爲善卻一生潦倒?爲什麼張叁貪汙受賄卻名利雙收?這到底爲什麼?不明白!若我不吃肉,豬活在世上豈不無用了嗎?這病人如此痛苦,打一針安樂死不是很好嗎?這都是癡。

  貪、嗔、癡是生死的根本。有它我們就不能了生脫死,出離六道。

  4、慢。它有好多種情況。A、在一個單位裏,甲有文憑,而乙沒有,則評職稱什麼的,統統輪不到乙,甲的內心一定會有優越感。當然,有教養的人不會明顯表示出輕視乙。再如甲八五年北大畢業,乙八六年北大畢業,但某次來人,談起話來流露出了對乙的佩服,甲馬上說:乙是我學弟,很替他高興。說穿了,甲的內心是說我也北大,而且是學長,這就叫做慢。B、甲乙兩人能力差不多,可甲總自認爲比乙強,這是不符合事實真相的慢。還有乙明明比甲強,可甲內心不服,說乙沒什麼了不起。據傳王丹說:“若我當總理,一定比李鵬強。”這叫過慢。C、考試過後,甲99分,乙95分,平時呢,甲總七十分,這次進步很大,老師表揚甲,乙心想:“老師怎麼以一次成敗論英雄。我平時比甲強多了。老師是故意刺激我。”印度人總說:“我們這兒的白薯東亞第一。”家長總認爲孩子是自己的好,設法找理由來證實自己的孩子如何聰明,這叫慢過慢。D、張叁比我強,我不是努力向張叁學習,卻是想:他不也與我一樣吃飯睡覺!強又怎麼了!這叫卑慢。E、某一次傳染病流行,我們都害了,只有小王沒害,他就炫耀自己體格好。有一些女孩子,本來也一名不文,可參加一次選美,得了第一名,或當選亞洲小姐什麼的,馬上身價直線上升,拍一個叁十秒鍾的廣告也得叁十萬。這就是執著于色相,這叫我慢……對,你說的對。不過注意,看見車站一個殘疾人,你若是清心施舍,就不是我慢,你是菩薩。如果你生起優越感,喊一聲:“嗟,來食。”則你的心態是我慢。F、一個修行人,修出了點兒名堂,比如得了禅定,或者出了神通。這時候你會看不起別人,別人一開口你就說:“不對!我知道,應該這樣!”這叫增上慢。G、邪慢。爲了博取名聞利養,以各種手段宣揚自己的德行。比如報上說陳希同曾講,一定大力扶持教育事業,使得教育工作者感到心裏熱乎乎的,爲他歌功頌德,而後來呢~~港臺影視上,許多政府要員卻是黑社會老大。這些都是。以上這七種情況都是爲了擡高自己,然而卻不腳踏實地,是采取不正當的方法。

  5、疑。對真理不能深信。阿彌陀佛發願,不管是誰,只要願生我國,都可以來。我這個人這麼壞,愛貪便宜,阿彌陀佛讓我去嗎?讓我去幹什麼?讓我去把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金子偷點兒帶回來嗎?對法懷疑。學印度佛教史,上邊兒有“大天五事”知道嗎?大天是大乘佛教的開拓者。他說自己證了羅漢果,並給弟子們印證,就有人提出五事而懷疑。五事是佛教史上的內容。這是疑師……你說現在,好,現在有好多徒弟看不中師父,要求出家時拜師父,把你剃度以後,你會說:我師父也是整天煩煩惱惱,我恭敬他,也不知他真的能否幫我出離苦海呢?這就是疑師,對師父懷疑,就很難恭敬,則修行最基本的敬師做不到,這在淨土中是叁福沒修,修行不會成就的!現在有人發明了一種新式葬禮,人死後把骨灰送入太空,我想:這是不是真的?英國科學家造出了克隆綿羊多莉,是真的嗎?這是疑事。

  禅宗講大疑大悟,小疑小悟,這個疑的出發點是弄清真相,不是煩惱法。而疑心所則是:一遇境界,立即想到的不是調查研究,探究真相,而直接懷疑,懷疑過後沒了下文,不象禅宗的疑過之後努力參。這是區別。

  6、不正見。不正確的見解。A、薩迦耶見,或叫身見。薩迦耶的“薩”是敗壞,“迦耶”是和合、聚積。合起來就是隨時可以破壞,又隨時可以借緣而和。什麼東西如此呢?四大、五蘊可以如此,即執著于四大、五蘊和合的我、我所是實有的、恒常的。B、邊見。有人以爲生命是恒常的,人死了以後,再過二十年,又是一條好漢,強盜被處斬時都如此說。也有人說人死如燈滅。這執斷執常即是。C、邪見。撥無因果。南北朝時範缜寫了篇《神滅論》,在論述人爲什麼會有貧富貴賤時舉了個例子,說好比樹葉,來了一陣風,吹落了不少葉子,有些葉子被吹到殿堂裏,就如同富貴者,而有的葉子被吹到廁所裏,如同下賤人。這種觀點即邪見,爲什麼這片葉子被吹到殿堂而那片葉子被吹到廁所呢~~,它們是同一棵樹上的葉子啊。還不出因果!D、見取見。見解上的錯誤。佛經中有個故事,一個年青人聽外道說他只要殺一百個人就可以升天,他就殺人,殺了九十九個後再找不到人殺了,因爲別人都被嚇跑了,他就要殺他母親,剛好佛陀托缽到了這兒,點醒了這個青年。這殺一百個人可以升天本就是錯誤的因,以錯因想得正果可以嗎?即“非果計果”。E、戒禁取見。關于戒律的錯誤認識。一個修行人某一天在禅定中發現有一頭牛死後馬上升了天,出定後他想:牛爲什麼升天呢?牛並沒有出家修道呀,說牛造了善因吧,它從來都是被人強迫著做事。他想來想去最後似有所悟:原來牛只吃青草。這修行人從此就學牛只吃青草,想以此得生天。這持牛戒想升天的見解叫戒禁取見,即“非因計因”。

  這慢、疑、不正見是障道的根本,有它們則修行很難上進。

  這貪、嗔、癡、慢、疑、不正見是在見道位、修道位才能斷除。

  心所法的第五類是隨煩惱,隨煩惱是由根本煩惱派生的。共有二十個。前十個稱小隨煩惱,第十一、十二稱中隨煩惱,最後八個稱大隨煩惱。

  1、忿。比如說有人罵我,我就很不高興,心裏煩燥,有可能我還要還罵。

  2、恨。比如有人罵我,當時我的心所是忿,內心不平,可是我沒有理會,沒有還罵,但過後我越想越不對勁兒。這時內心不只是煩燥不平,而是怨恨了。

  忿與恨的區別:境界現前時內心不平是忿,境界已過去,但內心一直不平,則是恨。

  3、惱。還舉罵人之例。甲罵我,我忿、恨心所之後,身心卻不平得更加厲害。這時來了一個乙,乙沒注意我的氣色,要請教我一個問題,我卻張口就罵:“滾!”把乙搞得個莫名其妙。費老師與老婆吵架氣得直拍腿,最後把電視也砸了,好在只是18寸黑白電視,過後又買了個24寸TCL大彩電。這就是惱的形相。惱就是將心中的忿、恨在新的不順環境中再次發作。

  4、害。損害。我剛出家時,有一次與師兄一同在談相面。我師兄會相面,談著談著,我把剛倒的一杯開水向螞蟻窩倒去,一下子燙死了不少螞蟻,你說螞蟻惹我了嗎?沒有啊~~還有一天早上,我見一只狗在那兒臥著,平白無故我就要踢它一腳。這就是害。有一個人招贅到了女家,一家人對他不好,他就給嶽丈家的飯裏下了毒。這是經忿、恨、惱,心中的不平積到一定程度後大爆發,這也是害。

  5、嫉。有篇小說,我忘了名字,說甲乙兩人,甲升了處長,乙就向上級誣告甲有什麼什麼問題,進行打擊,這就是嫉心所在做怪。有個英國科學家叫戴維,發現了鉀、鈉、鋇、鎂、鈣、锶等,他做皇家科學院院長時,另一位當時還藉藉無名的科學家法拉第被他發現。法拉第主要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等,奠定了現代電工學的基礎。開始時,戴維作爲長輩盡力提攜法拉第,後來法拉第的地位越來越高,戴維就開始壓製法拉第,反對他進入皇家科學院,這就是嫉心所。嫉就是對別人的成就心懷憂戚。有此心的人,心量狹窄,嫉賢妒能,不能容人。

  上邊的忿、恨、惱、害、嫉都是嗔的一分。嗔是逆境當前,妄動無明,對叁苦及造成的原因不能容忍,危害比忿、恨、惱、害、嫉大得多,範圍也比它們大很多。

  6、覆。我做了壞事,心說幸好別人不知道,這個心態叫覆……你說做好事啊?說實在的,地藏經上說:……閻浮提人,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哪有好事~~當然了,若真是清心做的真好事,這不讓人知道不叫覆。覆心所的定義我記不得原話了。在《成唯識論》卷六上有,大意是:自己造了惡,唯恐因這惡業而失去已有的名聞利養,隱藏起來。況且這覆是煩惱法中的一個呀。你想:造了罪惡,隱藏不讓人知,孟子說過,人人都有恻隱之心,那麼也就是說你不可能不受良心的折磨,騙得過別人,騙不過自己的良心,良心受折磨,你說煩惱不煩惱。

  7、诳。爲了獲取名聞利養,欺騙別人。曆史上有個張儀,诳算用絕了。蘇秦一人身挎六國相印,使六國聯合抗秦。張儀得到惠文王信任做秦相後,他跑到楚國對懷王說:我們兩國結成友好盟國,秦國劃給你商于一帶六百裏土地。楚懷王貪圖六百裏土地,就與其他五國斷交了。派使者接收商于的六百裏土地時,張儀卻變了臉:“土地是國家的根本,哪兒能輕易給別人呢?”楚國很生氣,與秦打架,當然打不過強秦,向齊國求援,楚先提出與人家斷交的,人家都不幫他,終使一個泱泱的楚國元氣大傷。張儀所用的就是诳──爲了得到好處而去行騙。

  8、谄。就是拍馬屁。有一個笑話:某人考取功名要離京赴任了,去向老師辭行。以前的老師不是教你的人,只能稱教你念書認字作文的人爲先生。你要考功名,主持這考試並選中了你,你得稱錄取你的這位考官叫老師。這位就是向老師辭行,老師說:“官可不好當啊,你得有准備。”這人說:“我准備了一百頂高帽子,隨時賣。”老師把臉一沈:“你准備就是當一個髒官!”這人說:“當然我得看物件,若遇上老師你這樣的人我就不賣。”這個就是標准的谄。甲拍馬屁的大名連閻王爺也聽說了。甲死後,閻王要治他的罪:“我最恨拍馬屁的人!”甲說:“我拍馬屁也不是自己情願的,世人喜歡被拍,我不得不如此,若人人都象大王你這樣,誰還拍?”連閻王爺也被拍暈乎了!

  9、悭,小氣鬼,吝啬。我很喜歡我這串佛珠,某居士想討,我說:君子不奪人所愛,你怎麼這麼貪。我不給他。我在說這居士貪的時候,我自己就是悭。牛頓剛發現萬有引力定律時,吃了一驚,以爲是發現了上帝的奧秘,就不對外公布而把成果鎖進了保險櫃,說我不能出賣上帝。他只恐怕自己掌握的東西被別人知道。這就是悭。由于萊布尼茨把萬有引力定律公布出來,致使牛頓後半生寫了大量的神學論文,來忏悔出賣上帝的罪過,被自然科學家稱爲他在造垃圾。這已不是悭,而是癡了。

  10、驕。自高自大,很自負。這幾年出了個王朔,很厲害,寫小說一部又一部,電視劇也搞了一個又一個的,都很轟動,他說:一不小心,寫出了一部《飄》。說這時他是驕。一陣風過去,王朔也不響了。賈平凹當時寫《廢都》,說是當代的《紅樓夢》、《金瓶梅》。這不一定真是賈平凹驕,而是新聞界造的氣氛使賈顯得驕。這說不定,《金瓶梅》不也是禁書麼。人只要自己心中生起“我很了不起”這個念頭,就是驕。在自己的成功中自我陶醉而自高自大。

  驕與慢這兩個心所我們放在一起比較一下。慢是:我先與甲比較,比較後生起傲慢之心。驕則不與別人比較,只要自己有了名聞利養,就自負驕傲。

  說完了十個小隨煩惱,現在說中隨,共有兩個。

  1、無慚。它與慚心所剛好相反──對于自己的過失不加反省,也明明知道自己錯了,但不知內疚,不感羞恥,內心中沒有改悔的意思,甚至認爲無所謂。說白了就是沒有自尊心,不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肯下跪的黃天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一個打工仔,當韓國老板強迫大家下跪時,只有黃天帥一個人堅決不跪。甲評道:只要是爲了錢,屈一下膝蓋有什麼大不了的~~我們來看甲,他就沒有自尊心,把錢看得比人格還重要。考試得了倒數第一,還自以爲是不執著分數。這就是無慚,你會壞了佛教形象的。

  2、無愧。這個無愧與愧相反──自己做了一件事,當然人做事就免不了別人評頭論足,我做的這件事是公認的壞事,甲指責非議,或者是善意地提出,這時候我強詞奪理,爲自己辯解。比如,孔乙己偷書被抓住後打斷了腿,別人譏笑,他說:“讀書人的事,竊書不爲偷。”這就是臉皮比較厚,沒有廉恥心。

  無慚與無愧具體二者怎麼分辨呢?若是無慚,則做了錯事,會自暴自棄,如果你做了錯事,不聽勸告,就是無愧。

  這兩個中隨與前邊說的小隨有何區別呢?或說爲什麼把這兩個叫中隨而把前十個叫小隨呢?我們看小隨:拿忿來說,比如當前我的心所是忿,此時就不會有恨、惱等心所,只會有單個的忿現前。若我當前的心所是恨心所,則絕對不會有忿、惱、诳等心所來湊熱鬧,只有單個的恨心所,而且這十個小隨只與第六識相應,即只有第六意識這個心王可以調動它們,它們不聽其他心王的將令。總結一下就叫:小隨行相互違,各別而起,而中隨則與一切不善心並起。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