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頌
以彼境非一
亦非多極微
又非和合等
極微不成故
這第十個頌語是怎麼來的呢?是這麼回事兒:
世親在前邊兒說了,說釋迦牟尼說這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教法,並不是爲了成立實有外境,這是釋迦牟尼爲了引導你破除我執、證得人空,而依衆生意樂意趣來說的。外人當然不服氣了,他們並不認爲自己對于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教法的理解是錯誤的。但是呢,世親這兩片子嘴,那是所向披靡,擋著無不敗北。外人說不過世親,掙呀掙地老半天才又嘣出了這麼一個問題:
你世親同志說釋迦牟尼說這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教法是依衆生意樂意趣而說的,並不是爲了成立實有外境,那麼你世親同志是怎麼知道釋迦牟尼說這眼、耳、鼻、舌、身等根以及色、聲、香、味、觸等境教法是依衆生意樂意趣而說的,並不是爲了成立實有外境呢?
這個問題呢,確實是惹人不自在,也確實是把世親逼到了絕路。若是我,大概就臉兒一扭不理他們了:頑固不化嘛,你們只說我這道理對不對~~道理對就行了,你管我怎麼知道的~~我境界比你們高,我證出來的!怎麼了?不行嗎?
我們九華山佛學院那一年打禅七,一個七下來,有一個同學他說自己開悟了,去找仁德大和尚印證,大和尚把他一頓喝斥,這個學僧就大哭一場:“衆生愚癡,大和尚愚癡,不識聖人,可憐哪!那我只能獨自修行了,度不了人哪。你們不讓我度,不上度船,我也沒辦法了。”他不度了!
我師弟剛純也是,那一次打餓七,有了點兒小境界,出來對我說:不念書了,我要退學。他也是說:“我勸人說殺人是要墮地獄的,但若他不聽,我也只有不管了。”
阿含經中有一個舍利弗的故事。舍利弗要發大心,他一發心,帝釋天知道了,于是化身爲一個窮小子在路邊兒哭。舍利弗一見就問他哭什麼,帝釋天化現的窮小子說:我老娘病了,醫生開了一副藥,其中有一味藥,是要修行人的一只眼睛,可是沒有哪個願意布施的。舍利弗就說,那好吧,你把我的眼睛拿去做藥好了。舍利弗順手就把自己的左眼挖了出來。窮小子一見,嚷道:錯了,錯了,醫生說得要右眼才行,左眼不能做藥。舍利弗說:算了,好人做到底,要送佛就送到西天,我把右眼也給你了。窮小子拿到眼睛後一嗅,罵開了:你算什麼修行人,你的眼睛是臭的,臭眼怎麼能拿去讓我娘吃呢?舍利弗就說:算了,算了,發心可真不容易,我死了這條兒心吧~~這時帝釋天趕緊現了原身:舍利弗呀,你千萬別退心,剛才我是在試探你而已。
大家看,發心度衆生可真不容易,都是一遇見困難就退心了,按戒律來說,退失菩提心才是犯佛教根本大戒的。
世親呢,雖然外人都不相信他,還一個一個地給他出難題,可他仍然沒有退心。我們再往下看真要被他的精神感動了,世親可真是誨人不倦(這才符合《瑜伽師地論》中的善友八因之“無疲厭”),前說說,後說說,左說說,右說說,苦口婆心,磨破了嘴皮兒。再往後邊來,世親的態度也變了,象個老婆婆似的,反反複複,啰裏啰嗦,口氣也不象開始那樣咄咄逼人了。
世親說:你們不相信我說的,也沒有關系,咱退一步來說,假如說外境真的如你們所說,是實有的,那麼請問,它的體是一呢,還是多?在計算機遊戲中,有一個挖地雷的遊戲,會玩兒吧?哎~~當在一個地方到了死路,無法再走時,怎麼辦?只有另尋突破口。世親這個問題就是新找的突破口。他解釋了半天,外人卻問他,你世親怎麼知道的?這就已經不是講道理的事兒了,這是修證的境界問題。世親也只能另換一個突破口了,這是唯一的法子。往下看大家會發現,世親確實是高人,看似隨口問出來的問題其實很有殺傷力。
接著呢,各個外道都站出來發了言,講了自己的觀點。第一個站起來說話的是誰呢,是勝論派的代表。這勝論派是古印度很有名的哲學派別。當時呢,有六大學派,佛教稱他們爲六師外道。這勝論派就是六師外道之一。勝論派說其體爲一。
在這裏,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勝論派的主要思想。
勝論派所依據的經典是《勝論經》,這《勝論經》是一個叫做迦那陀的人做的,迦那陀又稱鸺鹠仙人。他在這本書中把世間萬有分爲六大類,稱爲“六句義”。迦那陀說這六句義就含括了一切。
1、實。所謂實呢,就是一個事物的本體。包括地、水、火、風、空、時、方、我、意等。
2、德。德就是事物的屬性。包括色、味、香、觸、數、量、別體、合、離、彼體、此體、覺、樂、苦、欲、嗔、勤勇、重(讀做zhong)體、液體、潤、行、法、非法、聲。
3、業。即動作,就是事物的造作、活動。包括取、舍、屈、伸、行等。注意,這個“行”是動作,比如走路;在前邊第二“德”裏的“行”是屬性,是人有走路的能力、屬性,不能走路那不叫人,叫屍體,至少不叫正常人。這兩個“行”是不同的。
4、有。有時稱“大有”。是指實、德、業存在所依的原理。
5、同異。這個詞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同,一個是異。所謂同是指事物相同的屬性,而異是指事物不同的屬性。
6、和合。指事物的本體與它的屬性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這就是六句義。後來呢,勝論派中出了一個人,叫做五頂,他在六句義的基礎上又增添了四句。
1、俱分。什麼叫俱分呢,就是一法有同與異兩面,看給誰比。比如我剛曉與大家比,我們都是人,這就是同,但若我剛曉與那位女士帶的寵物小狗比,這就不同了,就是異。你們簡單地記作“亦同亦異”就行了。
2、有能。有能就是有可能。這件事兒有可能辦成。
3、無能。不可能。都說緣木求魚不可能,我倒不相信。比如說一個人在他家院子裏的一棵蘋果樹上晾了幾條鹹魚,我去把它偷出來,這不是緣木求魚嗎?爬到樹上去捉魚就是緣木求魚呀~~但勝論派說的“無能”不是指這個,不准死鑽牛角尖兒。
4、無說。這件事兒根本不存在,我從來就沒有聽說過。
這樣就成了十句義。
現在咱們不說其它的,咱只說事物的本體--實。勝論派列出的“實”有九法,其中地、水、火、風這四個呢,尤其特殊,特殊到哪兒了?特殊到叁千大千世界都是由地、水、火、風組成的。勝論派怎麼看待這個世界呢?我給大家稍微扯一下。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世界呢,是比較大的,我們把大的世界往小處分,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這樣一直往下分,分到小得不能再小、無法再分的時候,給它取了個名字,叫做極微。也有人叫它做分色,也有人叫它做細色,這都沒關系。因爲整個世界很複雜,那麼分出來的極微也不相同。極微有四種,就是地、水、火、風。
問:佛教不是也說地、水、火、風嗎?
佛教說的地、水、火、風與勝論派不太一樣。佛教說的地是指事物的堅性,水指事物的濕性,火指事物的暖性,風指事物的動性。那麼佛教說任何事物,從宏觀的叁千大千世界,到微觀的小東西,都具備堅性、濕性、暖性、動性。地、水、火、風既是性質,那麼它們就是抽象的。而勝論派卻說這地、水、火、風是實在的,這是不同的地方。
勝論派接著往下說了:地、水、火、風這四種極微,一般都稱四大極微。這四大極微有個特性,其體常住,永不毀壞,常住世間,不生不滅。當世界毀壞時,這四大極微也不毀壞,只是散布虛空而已。
世界毀壞的本質,其實只是極微散開了而已,那麼世界形成時又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虛空中間有無數的極微,我們只取其中的四個吧,這樣簡單些。對這四個極微我們分別表示爲A、B、C、D。
在形成世界時,A、B兩個極微結合,我們把A、B這兩個極微稱爲父母極微,或者A稱父B稱母,也或者A稱母B稱父,這關系不大,怎麼著都行。A、B兩個極微結合,生出一個子微。因爲A、B稱爲父母,當然生出來的是子了。在A、B兩個極微結合時,C、D兩個極微也結合,我們把C、D兩個極微也稱爲父母,或者C稱父D稱母,也或者C稱母D稱父,C、D兩個極微結合也是生一子微。A、B極微所生出的子微,其量爲叁個極微。C、D兩個極微所生的子微,其量也是叁個極微。然後呢,A、B結合所生的子微與C、D結合所生的子微再結合,成爲第叁代子微,這第叁代子微的量呢是七個極微。然後再輾轉結合,到第四代時,其量就成了十五個極微……到第N代時,叁千大千世界就形成了。當然,我是說最初是A與B結合,C與D結合,其實,也可以是A與C結合,也可能是A與D結合……不見得非得是A與B結合,C與D結合才行,怎麼結合都能說得通,當然得有可結合性,有結合的緣。
問:這兒我不明白,父母極微生成子極微,爲什麼量是叁個極微呢?一個一個合起來應該是兩個極微才對呀?
這就象一個家庭,本來是兩個互不相幹的男女,結婚就組成一個家庭,一父一母生了個孩子,家裏不就有叁個人了嗎?一加一在這兒等于叁。
問:一父一母可以生好多孩子呀,爲什麼等于叁?
一對夫妻一個孩兒,生多了罰款!違犯計劃生育政策。只能一加一等于叁。
勝論派的代表說,叁千大千世界既然是由最初的極微輾轉結合而生,那麼其量就等于父母的量。這個呢,並不難理解,比如我手裏的這支粉筆,它是由一個一個的極微構成的,如果沒有一個一個的極微,哪裏會有這支粉筆呢?當然,現在人不說一個一個的極微而說一個一個的石膏分子(CaSO4·2H2O)了。
世親就問這勝論派的代表:粉筆是由一個一個的極微構成的,那麼,粉筆是不是可以離開一個一個的極微而單獨存在呢?
勝論派的代表不屑地說:這還用問呀?當然不能了!若離開了一個一個的極微,我們去哪兒找這支粉筆呢?
世親說:…
《述說唯識二十頌 第十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