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對呀,極微既然很多,那麼極微所組成的粉筆紙張、桌椅板凳、山河大地乃至于叁千大千世界,你卻說其體是一,這不合道理呀?
關于世親與勝論派代表的這段兒討論,在《唯識二十論》中,其實只有一句話,“且彼外境理應非一,有分色體,異諸分色。”窺基法師在《述記》中倒是講了不少,可是呢,《述記》實在太麻煩了,本來看《唯識二十論》倒還稍微有點兒明白,《述記》是解釋《唯識二十論》的,可再看《述記》反而越看越不明白了。
演培法師在解釋這兒時是這麼說的,他說:粉筆是由一個個的極微構成的,但極微是不可見的,如果說粉筆的體是一的話,那麼粉筆就不可見,然而咱們大家都可以看見我手裏有一支粉筆,那麼,你勝論派的說法就不成立。
這兒呢,若有人感興趣的話就看一下因明,若懂了因明,這就很好理解。演培法師的意思是說,你勝論派的代表就犯了現量相違的過失。
勝論派趕緊說:粉筆雖然是由極微構成的,但粉筆與極微不一樣。極微太微小了,所以看不見,可粉筆確實是能夠看見的,我從來沒說過粉筆看不見這話,這話是你演培法師強加到我勝論派頭上的。
演培法師說:這不是我強加到你頭上的,這是我從你的理論中推導出來的。你勝論派說地、水、火、風四大極微是屬于六(十)句義中“實”的,體又是一,從這兒就可以推導出粉筆不可見的結論。
李潤生先生在《唯識二十論導讀》中還列了一個叁支比量論式--
宗:汝叁千界有分色非一。
因:許其體即衆多父母極微的分色故。
喻:如汝衆多父母極微分色。
還有一些說法,但都沒什麼新意,幾乎都是抄窺基法師的,比如王恩洋的《二十唯識論疏》等,還有時叁的《唯識二十論頌釋》,時叁就是郭朋,很有名的一個佛學家。這些我們就不說了。那麼世親與勝論派的討論我們就說到這兒。下邊兒是與古薩婆多部的討論。
這古婆多部的觀點兒與勝論派不太一樣。我們來聽聽古薩婆多部的代表是怎麼說的。
古薩婆多部又叫古有部、舊有部。
古薩婆多部的代表說:外境的體性不是一,而是多。爲什麼呢?比如說眼睛要看東西,看書,那麼就必須有書我才能看,若無書我看什麼?若說精神病的幻視、念佛人念得看見佛菩薩,這都不算,這是虛幻的。有人說他真的看到了佛,真佛。我曾經給大家講過,西北某地在打佛七時,居士們都看見有一尊小佛從佛殿中的大佛像左耳朵出來,在腦袋上繞一圈,又從右耳朵進去,如此好幾分鍾。還有人在佛像開光時,真的看見天上下蓮花,他們信誓旦旦,還在佛教刊物上發文章。我告訴大家,這其實滿不是那麼回事兒,那絕不是真佛,佛是“覺悟”,覺悟本就是抽象的。看見則完全是皇帝的新裝。眼、耳、鼻、舌、身各識要起現行,各有幾個條件。眼識須九緣,條件根本就不夠麼~~“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八七好相鄰。”這是《八識規矩頌》中的原話。這是你心緒出了毛病,或者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那麼看到佛是怎麼回事兒呢?月亮只有一個,但“千江有水千江月”,你所看到的月亮都是影子。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也是這道理。說月亮呢,我們還說有個月亮,說佛呢,兩千年前有個釋迦牟尼。
問:那麼有極樂世界嗎?
胡塗蟲,怎麼還問這問題?你說有沒有娑婆世界?
問:有。
那麼極樂世界也有!接著說《二十頌》。
必須是真有這東西我才能看。用更規範、更嚴謹的話說,就是“眼等諸識,唯緣實法,不緣假法”。這兒就出了一個問題。比如這張桌子,我們都知道,它是因緣和合,是假法,但爲什麼我能夠看見這張桌子呢?
這個問題若讓我回答,很簡單,說桌子,我們都認爲有桌子,咱不說桌子,說水中的月亮,絕不會有人說水中月是真的。當然,李白喝醉了認爲長江中的月亮是真的,跳裏邊兒撈月,最後淹死在水裏,這是另一回事兒。水中月都能看見,所以,不一定非真的東西才能看見。這古薩婆多部啰嗦的要死,他們這麼解釋:
桌子是由一個一個的極微構成的,極微是實法,而桌子是因緣和合,是假法,你看到的其實不是桌子,而是極微。
我們很不理解,極微怎麼能夠看見呢?所謂極微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看不見摸不著的最小單位,怎麼能看見呢?
古薩婆多部的代表說:不錯,單個的極微你看不見,但極微堆在一起你就能看見了。我前邊這張桌子,就是這極微堆成了桌子的形狀而已,這兒極微在條件和合下,密度比較大,堆成了桌子的形狀,你看到的就是桌子了。其實它並不是桌子,還是極微。因爲只有實法才能爲眼識所緣,桌子以外的空間,其實也有極微布滿,只是因爲它們密度不夠大,所以你看不見。注意:在古薩婆多部看來,這張桌子並不存在,它只是極微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組成了這麼一個形狀,爲了方便,我們把這個形狀叫桌子,其實它的本質是極微。
故爾,我們看到的是極微而不是桌子,組成桌子的極微是一個一個的很多,所以桌子體性是多不是一。因爲桌子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所存在的只是一個一個的極微而已。同理,叁千大千世界也是這樣,故而我說,世界是多不是一。
世親說,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極微是看不到的,能看到的就不是極微。一個極微是看不到的,但很多的極微堆起來,你看到了,你既然能看到了,那它還是極微嗎?就不再是極微了呀~~你這推論到這兒就已經出問題了,下邊還想證明世界的體性是多,根本是說不過去的。
窺基法師在《述記》中講到這兒後,又加以發揮。他說:識要生起現行,須具四緣。1、親因緣 2、增上緣 3、所緣緣 還有一個叫什麼呢?一時忘了。對,等無間緣。這裏不說親因緣與增上緣、等無間緣,只說所緣緣。這個所緣緣具備“所緣”及“緣”兩義。所謂所緣,比如我要看這桌子,我就是能緣,桌子就是所緣。用規範的話說,“所緣”就是“指在能緣識上,可以帶彼境而起的法。”這句話比較板。“緣”是指“實法”,它可以助識生起現行。陳那論師《觀所緣緣論》中的原話是:有實體令能緣識托彼而生。比如咱剛才所舉的“我看這桌子”,這桌子的本體就是“緣”,它是實法,而我看到的這桌子就是“所緣”。
若按你古薩婆多部所說的,世界是多,我看到的只是極微。極微倒是實法了,但它只是“緣”,而“所緣”呢?你說桌子是沒有的,那麼就缺乏“所緣”。你說我看到的桌子只是衆多的極微而已,那麼,心法要起現行得具備四緣,其中這所緣緣就沒有具備--它只有“緣”義而沒有“所緣”之義。四緣缺一緣,心法就不能夠生起現行,也就是說你看不到這桌子才對。然而你現在看到這張桌子了呀,可見你古薩婆多部的說法是不對的。
第叁個站起來的是經量部的代表。
經量部的代表是這樣說的:外境的體性既不是一,也不是多,而是和合。接著經量部的代表就用他們的“和合說”來解釋我們看見桌子這回事兒。經量部的代表這麼說:極微呢,五識是不能看、聽、嗅、嘗、觸的,但阿耨色以上的粗色,便爲五識所緣了,而且極微雖然不能爲五識所緣,但可以爲意識所緣。
一個阿耨色是七個極微。
世親這麼說:不行,你這說法不通。心識要起現行需具四緣,其它叁緣就不說了,我們說這所緣緣。按你們所說,必須是真法才行,才可以爲五識所緣,但當七個極微和合成阿耨色時,因爲一個阿耨色是七個極微和起來的,那麼,“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就沒有自性了。這時候呢,雖然眼可以看見它,但它只有所緣緣的“所緣”之義而沒有“緣”義,這樣所緣緣不具備,心識起現行所需的四緣就缺一緣,緣不具怎麼能起現行呢~~現在可我們確實是看見桌子了,也就是說實際上四緣是具備的,那麼這樣呢,只能說是你經量部的解釋出了問題,你的觀點出了問題。那麼和合說就不能成立。
方倫舉了個磚牆的例子,以比較古薩婆多部觀點與經量部觀點的不同。他說,古薩婆多部站在牆前,主張我們看不到牆,所看到的其實只是一塊兒一塊兒的磚而已。經量部站在牆前,主張牆雖然不是真的,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牆,因爲磚太小了,磚我們是看不到的。世親把他們的觀點都破斥了。
最後是新薩婆多部的代表。新薩婆多部又叫順正理派。
看到這兒,我們真爲世親的精神所感動。外人爲了辯倒世親,他們一個個前赴後繼,展開車輪戰法,而世親卻是單槍匹馬,爲了世尊的教法,不惜一切代價。那時的辯論可不是輕松的,那是提著腦袋在玩兒命呀。辯輸了就要砍腦袋的。我真恨不得退回一千多年,去幫幫世親,但又怕自己能耐不夠,反而給世親添亂子。
新薩婆多部的代表說:外境的體性既不是一,也不是多,又不是和合,而是和集。
什麼叫和集呢?它與前邊兒經量部說的和合有什麼不一樣的呢?和合就象化學反應,兩種東西一攪,變成了新的東西,按我們的說法就是失去自體,compound;和集呢,是物理變化,樹集在一起就是林子,不失自體地聯合就是和集,mixture。
接著新薩婆多部的代表就用他們的“和集說”來解釋看見桌子這回事兒。新薩婆多部的代表說:極微確實是有實體的,它不但可以被意識所緣,而且是眼等五識的所緣境。爲什麼呢?因爲當極微堆在一起時,就産生色、聲、香、味等法。這些法各有衆多的極微相,其中一分是眼等五識的現量境。比如大山,很多極微和集成大山時,相資各有山等所知相。它們有山的相狀,本來極微裏邊就含有山的相狀,不過極微太小了,你看不見,現在堆在一起,你看到了而已。
新薩婆多部的代表這話在我們現在人聽來特別別扭,我舉個例子來說。
比如工人下崗這件事兒。一個工人下崗了,國家是看不到的。兩個工人下崗了,國家也是不理的。但當有一億工人下崗時,國家就看見了。一個人下崗與一億人下崗,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都是沒活兒幹了,但量變了。一個下崗工人就象一個極微,一個工人下崗就是他沒活兒幹,他要在街上轉著找工作,這就象一個極微本來就有桌子相。一個工人下崗,政府不管,一個極微放這兒,我看不見。兩個工人下崗,仍然是沒活兒幹,他們在街上轉著找工作,這本質沒變,政府仍然不管。兩個極微,還照樣有桌子相,但我仍然看不見……一億個工人下崗,本質仍然是沒活兒幹,他們在街上轉著找工作,這時政府就不能不管了,這已經成了社會問題。同理,很多的極微集在一起,仍然還有桌子相,我就看見了。哲學上講量變引起質變,新薩婆多部是量變質不變,觀察者變。
極微就是這樣,一個極微本來就有大山相、桌子相,兩個極微也是,但你看不見,當有很多極微放在一起時,你就看到了它的大山相。因爲這大山相本來極微就有,所以極微可以爲五識所緣。
世親怎麼說呢?他說:不行,你這解釋于理還是不通。一個極微,有大山相,但是我們看不見,既然看不見,那麼就是只有所緣的“緣”義而沒有“所緣”義,則所緣緣不能成立,四緣缺一,識不能現行。然而我們現在看見桌子了,就一定是具備所緣緣。可見你新薩婆多部的和集說是有毛病的。
再往下看,就很有意思了。勝論派的代表、古薩婆多部的代表、經量部的代表、新薩婆多部的代表他們與世親討論了半天,到這時世親竟然嘻嘻一笑:極微不成故。就這麼一句話,能把各派的代表氣個半死:既然你根本不承認極微,你怎麼不早些說呢?世親說:我是逗你們玩兒的,拿你們開心。
這就是世親玩的花招兒:你們既然恁些(河南方言,多的意思)人,恁些人對我一個,那麼我只能想法子擾亂你們的心了,我只有先使你們心浮氣躁,那麼我才有贏的可能。
辯論有個規則。比如說關于某個問題,甲、乙兩人觀點不同,要做公開辯論,辯論不能亂來,有一定的規則。這就象我們現在要搞體育比賽,踢足球,你一定得遵守球場上的規矩,你不遵守規矩,那麼就要懲罰你,對這個違犯規則的球員禁賽一年。現在世親與勝論派的代表、古薩婆多部的代表、經量部的代表、新薩婆多部的代表辯論,雙方都得遵守一個規則,什麼規則呢?所立之宗的前陳、後陳必須立敵雙方共許極成。現在他們立論的基礎--極微,人家世親根本不承認,他們說什麼都白說。心理戰術世親真用絕了!
這個頌語到現在就說完了,下面大家還是記幾句話:
勝論派說外境的體性是一,古薩婆多部說外境的體性是多,經量部說外境是極微和合的,新薩婆多部說外境是和集的,所有這些觀點統統不對,因爲極微根本就不存在。
你世親說極微根本不存在,你不能憑空胡說,你說極微不存在,總得有理由,你的理由是什麼呢?
《述說唯識二十頌 第十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