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習慣。人們都有一個陰暗的霸道心理,就是性惡。什麼都只允許我,而不允許你。本來只有我小乘,當然,人家不自稱小乘,現在出來了個世親,要分我的羹,我就一定要辯倒你。世親幷沒有說小乘不能使人解脫呀,只是在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而已。雖然說在論辯中間,說話不免難聽了一點兒,但實際上這只是不得已而爲之,如孟子說的,“予豈好辯乎,予不得已也。”
下邊兒是自悟部分。
5、現量。前邊兒的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是通過語言表述的, 而現量等以下幾個則是語言所無法表述的,它深入到你的思惟裏邊兒,是需要去體悟、親證的。
當時的印度人認爲,這個思惟可不是簡單的事兒。比如咱們佛教,在八正道中正思惟也列出來,這就說明了對思惟的重視。他們說的思惟可不是簡單的動動腦筋就行了,當然了,一般人說的思惟也就是簡單的動動腦筋,中國人也好,印度人也罷,都差不多,聖哲們說的思惟更深刻一點兒,中國的聖哲們把“在表像、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叫思惟。印度的聖哲們給思惟下的定義也差不許多。他們說,“用一定工具來求得知識的過程”叫思惟。印度人把這個呢,通常稱之爲“量”。量,按本義來說,是丈量、量度。佛教又賦于了“量”以獨特的含義:知識、知識的本身,求得新知識的方法及過程,分辨知識真僞的標准。我們也得知道,“量”的梵語是Pramana,中國的譯師們給譯作“量”,其實這個“量”也是漢語中的一個口語,比如我們河南方言中有一句,“量你也踢跳不出啥”,意思就是,“我知道你的能耐沒有多大,我了解你是掀不起什麼大風浪的”。這個“量”就是了解、知道。
現量就是明顯的、現前的,一般指人的感覺,由感覺而得到的知識是從現量得來的,由感覺而得到的知識本身也叫現量。其實呢,現量我們已經說過好多次了,“以能知心識當下能得境之自體,不起分別”,這個叫現量,用白話說就是,“當下感知,不加思量。”或者說,現量就是由心識不起分別地、如實地當下了知現前的境界。(在《慈氏學論壇》上見到阿南的一個補充,說現量不只是指感覺,還有意——思惟向概念活動的過渡階段、自證——心法和心所法對于自身的了解、瑜伽現量——心理極其安定而和道理契合的狀態,這是《正理點滴論》、《集量論》中的內容。)
陳那論師說,現量一個是離分別,一個是不錯亂。這兩個都得具備(不錯亂實際是法稱論師說的)。
6、比量。要想求得新知識,有多種途徑、方法,剛才說的現量是一種方法, 現在的比量又是一種方法。“比”就是比度、推理、推論,以已知之法推未知之法,以能知心識去認識境界,必須借推度方能認識。或者說,非靠感官知覺直接獲得知識,而是借著名言概念,構成命題,組成論式來進行推理,這種由已知知識間接地推知未知知識,使正智能夠生起,所運用的正確無誤的推理,就是比量。在前幾屆,都開設有一門《八識規矩頌》,一直是我來講的,當時我不是教務長,開設課程,由他們安排,他們有他們的一套兒,現在我做教務長了,我就得按我的思路來,那麼就把這《八識規矩頌》給取掉了,爲什麼呢?因爲《八識規矩頌》的義理我不是十分的贊成。比如,象“去後來先作主公”之類,在這《八識規矩頌》中,講到叁量:現量、比量、非量。我們現在說《因明入正理論》,也說到現量、比量。因明中說比量,須憑一個叁支論式來進行,在形式上與前邊兒說的“能立”類似,不同之處在于對于立者來說,能立不能獲得新知識,因爲能立是把自己已明的知識,告訴論對者,使論對者也明白這知識,比量倒是可以獲得新知識的。比量是闡說怎樣才是正確的推理的知識及如何獲取這種知識。
7、似現量。不能得境自體,有分別相,妄謂得體。通俗地說來, 就是錯誤的感知,即錯覺。(阿南對似現量也有補充,說事物的名稱概念、回憶和幻想、感覺器官有病患等的識量,也是似現量。)我們平常大多是生活在似現量中間。這個似現量應該還包括幻覺。錯覺是以有爲有,比如,認繩爲蛇。幻覺一般是以無爲有,如空花。爲什麼說一般是以無爲有呢?因爲幻覺有積極幻覺和消極幻覺之分,積極幻覺就是看見本來沒有的東西,消極幻覺是本來有的東西看不見。積極幻覺常見而消極幻覺不常見,所以我說幻覺一般是以無爲有。似現量是說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的感官知覺會喪失正確性。
8、似比量。指叁支論式有過,謬成邪宗,而自謂真知。 用白話說就是錯誤的推理認識,不能使正智生起。這似現量、似比量就是《八識規矩頌》中說的非量。似比量就是說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的推理知識是錯誤的。
注意:沒有新知的多次重複認識,也不是“量”。
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是自己獲得新知識的,所以分在“自悟”裏邊,當然了,這似現量、似比量實際上幷不能獲得新知識,但在動機上還是要求得自悟,求得解脫,所以仍分在“自悟”名下。
以上說的就是二悟八義,八義有時候叫做八門。前邊兒我說了,自悟、悟他是古德建立因明學大廈的目的,是論證的目的,而八義,尤其是其中的能立、能破、現量、比量則是指論證和論證的過程、思惟的過程。
雖然說商羯羅主菩薩把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放在悟他的名下,把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放在自悟的名下,但實際上這八義之間的關系是錯綜複雜的,相互交攙。
在這《因明入正理論》的開頭兒頌子中,就是這麼點東西。我們稍微總括一下:
聖哲們爲了悟他,建立了能立、能破、似能立、似能破,以此四義來開闡論式叁支的組織、結構,以展示推理過程;爲了自悟,建立了現量、比量、似現量、似比量,此四義除了研究求知的方法之外,更進一步探求知識之所以成爲知識的原因──這一個就是因明學中的量論,不過在這部《因明入正理論》中討論的不多,量論涉及到許多“能知能力與所知對象”之間的關系內容,在陳那論師晚期著作中,表現得很充分。比如《集量論》,對知識的種類及所知對象的性質都有界定,雖然這《因明入正理論》中,關于量論討論得很少,但量論的要點──現量、比量,也都簡單扼要地說到了。
其實,在古印度,有不少的學說派別,他們各自承認不同的“量”,這樣呢,在我們看典籍時,會覺得當時有很多“量”,很混亂,不但量名混亂,而且對“量”的概念的見解也不一樣。剛才我們說,量是知識,求得新知識的方法及過程,分辨知識真僞的標准。然而,有的派別說,量指獲取知識的工具,還指知識的來源等等不一而足,能把我們現在人搞胡塗的,所以,在這兒我把典籍中曾經出現過的量名說一點兒,幷稍稍解釋一下。
現量——由感官接觸外境而産生(知識),是用直接經驗可以衡量的。
比量——透過推理的形式獲取(的知識),是用間接經驗可以衡量的。
聖教量——聖者所述的,足以作爲我們正確知識的來源。比如佛陀的教導。
譬喻量——由譬喻而獲取知識。比如說張老叁,你不認識張老叁,有人告訴你,張老叁走路象鴨子一樣,你一看見就知道了,張老叁走路象鴨子樣就是譬喻,你一看見有個人走路象鴨子一樣,你想,這一定是張老叁,這就是譬喻量。
無體量——由事物的不存在而獲取的知識。某人沒來上課,我就知道他一定在房間,因爲在我們學校,除了教室、房間再沒有其它地方了,我想他不會是躲在廁所裏吧~~
世傳量——知識世代相傳,上一代的知識自然就成了下一代知識的來源。老師教給學生的知識就是。
姿態量——因爲姿態能表達思想感情,你高興了就手舞足蹈的,你太傷心就哭了,這時候,不需要說明,我就知道你高興、傷心,所以,看你的姿態也是一條獲取知識的途徑。
外除量——用排除某類中的分子的方法以獲得知識。比如,化學實驗中的分離提純。
內包量——把普遍的原則用于特殊的事物上,産生對特殊事物的認識。如“人”與“剛曉”,“人”就是普遍性的概念,“剛曉”是特殊概念,所有“人”的性質,“剛曉”也都有,所以,我若有了病,醫生都可以治。
當然,還有一些兒,比如什麼義准量等,我們就不說別派的了。在佛教中,本來承認現量、比量、聖教量(聖言量),但陳那論師去掉了聖教量,爲什麼陳那論師去掉聖教量呢?當然不是陳那論師不承認佛陀的經典是真理,而是陳那論師認爲,佛陀所教導的經典是必然符合現量與比量的,如果有雖是佛陀所教導但不符合現量與比量,那這部經肯定不是佛陀所說的。陳那論師說,即是你是佛陀所教導的,必須憑現量、比量可以證實,同時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現量、比量去證明這件事的真僞。所以,理智最重要,要在理解之後再去建立信仰,如果一個信仰可以被確實證僞,那麼這種學說就不是真理。
舍利弗尊者是號稱智能第一,大家知道他這智能第一的頭銜兒怎麼得來的嗎? 在《十大弟子傳》中只記了他們是怎麼怎麼厲害,而沒有說各自頭銜兒的來曆。
在阿含部,佛陀說法可不是說有無數的弟子圍繞聽法,有時是幾個人,有時甚至只有一兩個。佛陀在一次說法結束時問長老舍利弗確信了沒有,舍利弗尊者說,沒有,我還得揣摩揣摩。所以,佛陀稱贊舍利弗尊者,說,你是智能第一。 大家看,舍利弗的智能第一恰恰是因爲沒有盲目地佛陀說什麼他就是什麼而得來的,這就應該讓我們想想了。
阿含經上有四大教法,就是說,不管你是從佛、衆比丘等任何處聽來的東西,都得思惟思惟再決定是否可以信受。
《因明講記之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