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講記之一
因明入正理論一卷
商羯羅主菩薩造
叁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能立與能破 及似唯悟他
現量與比量 及似唯自悟
如是總攝諸論要義。此中宗等多言名爲能立。由宗因喻多言。開示諸有問者未了義故。此中宗者。謂極成有法極成能別差別爲性。隨自樂爲所成立性。是名爲宗。如有成立聲是無常
因有叁相。何等爲叁。謂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雲何名爲同品異品。謂所立法均等義品。說名同品。如立無常瓶等無常。是名同品。異品者。謂于是處無其所立。若有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所作性或勤勇無間所發性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異品遍無性。是無常等因
喻有二種。一者同法。二者異法。同法者若于是處顯因同品決定有性。謂若所作見彼無常。譬如瓶等。異法者若于是處說所立無。因遍非有。謂若是常見。非所作如虛空等。此中常言表非無常。非所作言表無所作。如有非有說名非有
已說宗等如是多言。開悟他時。說名能立。如說聲無常者是立宗言。所作性故者是宗法言。若是所作見彼無常。如瓶等者是隨同品言。若是其常見非所作。如虛空者是遠離言。唯此叁分說名能立
雖樂成立由與現量等相違故。名似立宗。謂現量相違。比量相違。自教相違。世間相違。自語相違。能別不極成。所別不極成。俱不極成。相符極成。此中現量相違者。如說聲非所聞。比量相違者。如說瓶等是常。自教相違者。如勝論師立聲爲常。世間相違者。如說懷兔非月有故。又如說言人頂骨淨。衆生分故。猶如螺貝。自語相違者。如言我母是其石女。能別不極成者。如佛弟子對數論師立聲滅壞。所別不極成者。如數論師對佛弟子說我是思。俱不極成者。如勝論師對佛弟子立我以爲和合因緣。相符極成者。如說聲是所聞。如是多言。是遣諸法自相門故。不容成故。立無果故。名似立宗過已說似宗。當說似因。不成不定及與相違。是名似因
不成有四。一兩俱不成。二隨一不成。叁猶豫不成。四所依不成。如成立聲爲無常等若言是眼所見性故。兩俱不成。所作性故對聲顯論。隨一不成。于霧等性起疑惑時。爲成大種和合火有而有所說。猶豫不成。虛空實有。德所依故。對無空論所依不成
不定有六。一共。二不共。叁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四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五俱品一分轉。六相違決定。此中共者。如言聲常所量性故。常無常品皆共此因。是故不定。爲如瓶等所量性故聲是無常。爲如空等所量性故聲是其常。言不共者。如說聲常。所聞性故。常無常品皆離此因。常無常外余非有故。是猶豫因。此所聞性其猶何等。同品一分轉異品遍轉者。如說聲非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此中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電空等爲其同品。此無常性于電等有。于空等無。非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異品。于彼遍有。此因以電瓶等爲同法故。亦是不定。爲如瓶等無常性故。彼是勤勇無間所發。爲如電等無常性故。彼非勤勇無間所發。異品一分轉同品遍轉者。如立宗言聲是勤勇無間所發。無常性故。勤勇無間所發宗。以瓶等爲同品。其無常性于此遍有。以電空等爲異品。于彼一分電等是有。空等是無。是故如前亦爲不定。俱品一分轉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此中常宗。以虛空極微等爲同品。無質礙性于虛空等有。于極微等無。以瓶樂等爲異品。于樂等有。于瓶等無。是故此因以樂以空爲同法故。亦名不定。相違決定者。如立宗言聲是無常。所作性故。譬如瓶等。有立聲常。所聞性故。譬如聲性。此二皆是猶豫因。故俱名不定
相違有四。謂法自性相違因。法差別相違因。有法自相相違因。有法差別相違因等。此中。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聲常。所作性故。或勤勇無間所發性故。此因唯于異品中有。是故相違。法差別相違因者。如說眼等必爲他用。積聚性故。如臥具等。此因如能成立眼等必爲他用。如是亦能成立所立法差別相違積聚他用。諸臥具等爲積聚他所受用故。有法自相相違因者。如說有性非實非德非業。有一實故。有德業故。如同異性。此因如能成遮實等。如是亦能成遮有性。俱決定故。有法差別相違因者。如即此因即于前宗有法差別作有緣性。亦能成立與此相違作非有緣性。如遮實等。俱決定故。已說似因。當說似喻
似同法喻有其五種。一能立法不成。二所立法不成。叁俱不成。四無合。五倒合。似異法喻亦有五種。一所立不遣。二能立不遣。叁俱不遣。四不離。五倒離。能立法不成者。如說聲常。無質礙故。諸無質礙見。彼是常猶如極微。然彼極微所成立法常性是有。能成立法無質礙無。以諸極微質礙性故。所立法不成者。謂說如覺。然一切覺能成立法無質礙有。所成立法常住性無。以一切覺皆無常故。俱不成者。複有二種。有及非有。若言如瓶。有俱不成。若說如空。對無空論。無俱不成。無合者。謂于是處無有配合。但于瓶等。雙現能立所立二法。如言于瓶見所作性及無常性。倒合者。謂應說言諸所作者皆是無常。而倒說言諸無常者皆是所作。如是名似同法喻品
似異法中。所立不遣者。且如有言諸無常者見彼質礙。譬如極微。由于極微所成立法常性不遣。彼立極微是常性故。能成立法無質礙無。能立不遣者。謂說如業。但遣所立。不遣能立。彼說諸業無質礙故。俱不遣者。對彼有論。說如虛空。由彼虛空不遣常性無質礙性。以說虛空是常性故。無質礙故。不離者。謂說如瓶見無常性。有質礙性。倒離者。謂如說言諸質礙者皆是無常。如是等似宗因喻言。非正能立
複次爲自開悟。當知唯有現比二量。此中。現量謂無分別。若有正智于色等義離名種等所有分別。現現別轉。故名現量。言比量者。謂藉衆相而觀于義。相有叁種。如前已說。由彼爲因。于所比義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無常等。是名比量。于二量中即智名果。是證相故。如有作用而顯現故。亦名爲量
有分別智。于義異轉。名似現量。謂諸有智了瓶衣等分別而生。由彼于義不以自相爲境界故。名似現量。若似因智爲先所起諸似義智。名似比量。似因多種。如先已說。用彼爲因。于似所比諸有智生。不能正解名似比量
複次若正顯示能立過失。說名能破。謂初能立缺減過性。立宗過性。不成立性。不定因性。相違因性及喻過性。顯示此言開曉問者。故名能破。若不實顯能立過言名似能破。謂于圓滿能立顯示缺減性言。于無過宗有過宗言。于成就因不成因言。于決定因不定因言。于不相違因相違因言。于無過喻有過喻言。如是言說名似能破。以不能顯他宗過失。彼無過故。且止斯事
已宣少句義 爲始立方隅
其間理非理 妙辯于余處
第一講
剛曉法師
在說《因明入正理論》之前,我先要補充一點兒關于因明與邏輯的東西。
一般來說,人們一提起因明,就說,因明其實就是佛家邏輯,又有些人通過研究,發現因明與邏輯二者其實是不能夠劃上等號的,于是又提出,因明根本不是邏輯。既然人們一提起因明,立馬就想起邏輯,即便因明本身不是邏輯,因明與邏輯之間也一定有著扯不清的關系,鑒于它們之間有著這麼暖昧的關系,所以我就先對因明與邏輯做一下辨析。
先說因明。
什麼是因明呢?其梵語是hetuvidyā,讀做希都廢陀, 古印度的人給因明的定義是:考定正邪,研核真假的方法。窺基法師在《因明大疏》中說:“因乃諸法之因,明乃徹法之智,乃至萬法之因,明了無礙。”這定義實在來說也不難懂,用現代白話來說,因就是原因,立論推理的基礎、依據,明就是學問、知識、系統的學說,合起來就是關于原因的學問。
古印度人有論辯的習氣,叁言不合就辯論開了。而且是正兒八經的去辯論,輸的一方要麼砍腦袋,要麼要皈依勝方,做人家的弟子,這是很丟面子的事兒。
爲了使你在辯論中不輸,那麼你得把因明弄得很透徹。也就是說,最初,因明是一門辯論術,這就是說,因明是耍嘴皮子的工夫、技巧,這樣一搞呢,因明的名聲就不大好,于是,有人就把因明的內涵做了一下擴充,給加上了一個新知識的獲得方法,這樣一來,因明的範圍就大了,成了:
因明是立敵雙方的論辯方法和對一個命題的論證技術,以及新知識獲得的訣竅。
這是佛教以前的因明界定。注意,因明雖然是立敵間的論辯方法,但千萬不要墮入詭辯的歧途。
因明涉及到了新知識如何獲得,這個“我們怎麼獲得某方面的新知識”,在因明中有個專用名詞,叫做爲自比量。
後來佛家又把因明的界定作了擴充,擴成了系統的量論,主要代表著作有公元六世紀初陳那論師的《集量論》以及公元七世紀時法稱論師的《量評釋論》,這時候因明就不但要承擔如何與對手論辯,對一個命題如何論證,如何使自己獲得更多的新知識,而且要講求如何使得別人領悟我自己的觀點,所獲得的新知識如何成就,如何分類,如何審核等,這實際上已經使因明變爲了你如何認識世界的問題,也就是說成了現代哲學的知識論。
接著我們說邏輯。
邏輯是研究思惟的。思惟的形式呀,思惟的規律等都是邏輯研究的對象。邏輯的推理結構,得有前提,得有結論。邏輯就是研究結論是如何有效地從前提一步步地推出的,它就幹這個。比如我給你個前提:一個叁角形△ABC,則一定可以推出結論:a2=b2+c2-2bcCOSA,絕對的。所謂有效,就是說,只要有前提,我們通過技術處理,結論是必然而至的。技術處理在邏輯中主要是符號操作,在數學上就是不同的解題方法。這實際上只是由前提到推論之間的形變關系。
這兒注意一點兒,在邏輯推理中,只要有前提,經過你的技術處理,雖然結論必然而至,但是,所推出來的結論是否正確,這可是不敢保證的,也就是說,邏輯所能保證的,只是從前提到結論之間的程序合法,也就是說,推理結構符號自圓一致,不出現漏洞,但卻不能保證命題的真假。…
《因明講記之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