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命的真相

  生命的真相

  釋恒強  

  當我們看到呱呱墜地的初生嬰兒,可曾想到這個小生命從何而來?當我們瞻仰剛剛去世的親人朋友,可曾想到他將去向何方?當我們面對熙熙攘攘的紅男綠女,又曾想到是什麼成就了他們的生命之流?自從人類社會出現宗教以來,勤于思索的人們就開始探究生命的真相。偉大的佛陀當然也以他清淨無漏的智慧諄諄教導人們,其五蘊身心的總相是無常、苦、無我的,又很祥實地告訴我們有情生命生從何來、死往何處,讓我們明了什麼是生命的真相。

  一、生從何來

  許多小孩子都曾很認真地問過自己的爸爸、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面對孩子天真的小臉,有的爸爸、媽媽回答說:“你是我們從路邊撿回來的。你要是不聽話,我們就把你扔回路邊不管了。”雖然長大後的孩子們對于爸爸、媽媽的回答多是付諸一笑,但是他們通常也並不知道一個新生命所意味的輪回、業力及因果。

  1、四種出生方式

  在《雜阿含•二六六經》中,佛陀告訴比丘們,世間衆生“于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回,不知苦之本際”。 衆生正是因爲無明與貪愛,在叁界、五趣的苦海中沈浮,不得解脫。在這無盡的此死彼生的輪回中,衆生有四種出生方式: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卵生,即依卵出生,雌雄兩性交配後産生卵,再經孵化破殼,由此繁殖出下一代。常見的如雞、鴨、鵝及絕大多數鳥類等,都屬于卵生。胎生,即依胎出生,公母兩性交配後産生胚胎,經過一定的懷孕時期後分娩出下一代。常見的如豬、狗、牛、馬、羊等,都屬胎生。濕生,即依濕氣而生,不假兩性,單依外在相應的濕度、溫度、酸堿度及營養等環境而繁殖出生命個體。常見的如水中、土中、花蕊中、果實中、灌木從中、動植物的腐體中、茅廁中的小蟲及微生物等,多屬濕生。化生,依業力自然而生,不假兩性,不依環境,單憑極重業而自然受生。如地獄中、天界中、淨土中的衆生,都屬化生。

  在這四種出生方式當中,衆生如果貪著兩性淫欲,則受卵生或胎生;衆生如果貪著氣味,則受濕生;衆生如果貪著處所,則受化生。其中,濕生有情所貪著的氣味,隨其福報或香潔或腐臭,香潔者如花蕊中、果實中,腐臭者如動植物的腐體中、茅廁中;化生有情所貪著的處所,隨其宿業或清淨莊嚴或穢濁惡劣,清淨莊嚴者如天界中、淨土中,穢濁惡劣者如地獄中、餓鬼中。可見衆生以何種方式出生,是由其宿業所感。  

  2、初人由化生而來

  我們所依住的世界是在不斷的成、住、壞、空之變化中。《長阿含·世紀經·叁災品》中講到“世有叁災”:火災、水災、風災。若火災起時,光音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複;若水災起時,遍淨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複;若風災起時,果實天以下的世界會毀滅,然後經過漫長的時間又逐漸恢複。在下方世界毀滅之前,所依住的有情都會修行善法而最終投生到上方更高的天上;當下方世界恢複之後,上方世界的有些天人依緣、依業又投生到下方世界。

  《長阿含·世紀經·本緣品》中講到,上方世界的有情如光音天,在下方世界初成時,因福盡、行盡、命盡而化生下方。下方世界中最初化生的有情都是“歡喜爲食,身光自照,神足飛空,安樂無礙”,並且“無有男女、尊卑、上下”。但因他們貪食大地上自然湧出的“地味”,導致他們“身體粗澀,光明轉滅,無複神足,不能飛行”。“地味”被食盡後,他們轉食“狀如薄餅”的“地皮”;“地皮”被食盡後,又轉食“其味如蜜”的“地膚”;“地膚”被食盡後,又轉食自然生長的“粳米”。因爲長久取食粳米,導致人們“其身粗醜,有男女形,互相瞻視,遂生欲想”,于是就逐漸有了夫妻與家庭、城鎮與國家。

  《長阿含·世紀經·叁中劫品》中又講到,在人壽不滿百歲還繼續減少時,因爲衆生多行十惡,命終後多墮畜生中。刀兵劫中,衆生互相殘殺,命終後皆墮地獄中。饑餓劫中,衆生多行十惡,導致五谷不生,命終後墮餓鬼中。此叁惡道中最初的有情也是由化生而來。可見衆生現世的正報、別報,皆因其宿業所感。

  3、人道的叁種入胎因緣

  成劫之初人,皆由化生。現世人類,則多屬胎生。在叁世輪回投生中,人類又是如何納識成胎的?佛陀在《中阿含·二○一·[口*荼]帝經》中說:“父母聚集一處,母滿、精堪耐,香陰已至,此叁事合會,入于母胎。”經中所說的“此叁事合會”,即是說要具備叁種因緣:一者“父母聚集一處”,即父母正行房;二者“母滿、精勘耐”,即母親正值排卵、父親精子健康並正常與卵子結合;叁者“香陰已至”,即投生的神識因貪愛而來到跟前。只有具備這叁種因緣,神識才會入胎結生。

  在《增一阿含·卷十二·第叁經》中,佛陀詳細分析了神識的入胎因緣。如果父母行房但外識不來,識則不能入胎;如果外識前來,但父母不行房,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處,其中父母任何一方沒有欲望,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共在一處,雙方都有欲望,但父母任何一方無生殖能力,識也不能入胎;如果父母不在一處,識也不能入胎;只有父母正行房,父母身體健康並正常排卵授精,外識因貪愛來到跟前,這叁種因緣具備了,神識才會入胎結生。

  當外識來到正在行房的父母跟前,如果此時貪戀母親、嗔恚父親而近身,神識則入胎結生爲男;如果此時貪戀父親、嗔恚母親而近身,神識則入胎結生爲女;如果外識爲菩薩等聖者,則于父母不起貪戀、嗔恚等染汙心,而是憑願力、持正念而入胎。

  二、死往何處

  有生必有死。佛陀在《長阿含·遊行經》中說“天地人物,無生不終”、“身非己有,命不久存”,這是因爲“欲使有爲不變易者,無有是處”。天地萬物,都是因緣和合的有爲變異之法,欲使其常存不變,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常人有染病死的,有橫禍死的,有被害死的,有自殺死的,有壽盡死的,有福盡死的。無論是哪一種死亡,必是身冷、息停、無知覺。這是因爲死者身體四大分解、神識離體並隨業投生去了。

  1、四大分解

  死者臨終前呼吸微弱直到外息斷絕、心搏停止,還不算完全死亡,此時大腦的意識活動還會延續一陣子。像這樣外氣已斷、內息尚存,佛教稱爲“悶絕位”,即昏迷、假死。此時死者身體中的四大已經開始分解。最初風大融入火大,死者感覺煩燥如泡在熱湯中,表現爲呼吸斷絕、心搏停止;次則火大融入水大,死者感覺寒濕如浸水中,表現爲身體冰涼;接著水大融入地大,死者感覺如山壓,表現爲面無血色。這時死者身體基本喪失感官上的覺受,唯耳根獨明。

  如果死者生前未造極惡業、臨終前持有正念、不再貪生畏死,往往在臨終前有一段時間神志清醒、善心現前,即所謂的“回光返照”、“人死言善”,而後能較平靜地進入昏迷狀態。即使四大分解時,也不會有強烈的痛苦。如果死者生前造有極重業、臨終前喪失正念或者貪生畏死,直到臨終時可能一直處于昏迷中,或表現出傷心哭泣、驚恐不安而後突然斷氣。值四大分解時,痛苦較強烈。如果死者生前修行有素,進入悶絕位時如同熟睡,此狀態可能持續多天。即使四大分解時,不僅沒有痛苦,反而感覺到平靜、安祥、愉悅。

  2、神識離體

  死者四大分解時,神識隨時可能離開自己的身體。神識離體時,通常是通過身體中的關竅出來,如人頭頂之梵穴、眼竅、耳竅、鼻竅、口竅、尿道、谷道等,又或者如喉間、胸間、膝蓋、腳板等處。藏傳佛教認爲死者最後冷卻的身體部位即是神識離體時所通過的關竅,又通過此關竅來判斷亡者死後的去向,如說:“頂聖眼生天,人胸餓鬼腹,傍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神識如果從亡者頭頂上的梵穴出則成就聖果,從眼出則生天上,從胸間出則生人中,從腹部出則生餓鬼中,從膝蓋出則生畜生中,從腳板出則生地獄中。

  神識完全離體後,將如同氫氣球向上飄浮至天花板或屋頂,佛教稱此時的神識爲中陰身。剛離體的中陰身,在死者看來,其身形、容貌與生前無異,死者此時的自我感覺也如同生前,所以死者此時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死亡了。中陰身此時像個旁觀者一樣很平靜地看著自己臨終時的軀體,以及軀體周圍聚集的人和發生的事。如果死者此時有強烈的心願未了或對世間有深重的貪戀,中陰身則試圖與親人朋友溝通,但隨即發現他們完全看不到自己身形、聽不到自己聲音,因此陷入失望、傷心、無助、憤怒或疑惑不解中。隨後,中陰身慢慢意識到自己死亡了,于是很無奈地在自己經常生活、工作、學習的地方徘徊多天,不忍離去。直到中陰身基本放下對世間親人、生前所有的貪戀,而飄向更廣闊的宇宙空間,甚至感覺與宇宙融爲一體。中陰身此時感覺到自己感官能力非同一般,即使生前是瞎子、聾子、癱瘓,此時卻是身體健全、輕妙無比,會穿牆過壁、空中飛行,甚至能在一念之間從此地到達彼處。

  此後的中陰身也許會經曆一些事情,如通過一條又長又暗的隧道。在隧道的盡頭,有耀眼的奇異亮光。此亮光可能會用非言語的、以心靈直接感應的方式很柔和、很慈祥地詢問中陰身是否已經准備好接受死亡,以及如何評價自己過去的一生。中陰身此時會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像放電影一樣回憶起過去的一生。即使亡者回憶起在過去一生中做了很多後悔事、面對奇異的亮光來如實評價自己糟糕的一生時,此亮光絲毫沒有要責備亡者之意,亡者的中陰身此時也處于生前難以經驗到的平靜、安祥、愉悅之中。

  死者若有宗教信仰,對于這奇異的亮光,基督教徒會認爲是上帝,伊斯蘭教徒會認爲是真主安拉,佛教徒則認爲是自性佛。

  3、隨業投生

  接著,中陰身可能會見到已經去逝的親人或密友,他們將給中陰身一些指引。如果中陰身尚不能接受死亡,親友則會勸…

《生命的真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