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認真的思維,認真的觀察。
作爲一個學佛人,絕不可自卑,一定不要自慢。自卑,我們等于扼殺了自己父母所生身,扼殺了我們自己這一生的價值,扼殺了我們對社會、對家庭、對自身正確的審視,驕慢亦複如是。
那我們怎麼不落兩邊,恰當的,中道的,來運用自己的生命呢?還是說佛願,它表達了一個不偏于兩種邊見的中道的恰當的智慧的方法。我們時常會說這個人偏激,說話做事情偏激,這個偏激會給你帶來苦,帶來傾斜,使你摔跟頭,使你受到傷害,那麼中道正見會給你帶來安穩、平和、清晰、喜悅。那麼藥師佛的願望亦複如是。給我們啓迪了中道義。
我們看看藥師佛第叁大願,來深入了解藥師佛的願望,我們昨天把第一二願,隨著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世尊如是發願,我等亦如是發願,這世尊實際就是我們心智的成熟究竟健康的那種狀態。
4、十號具足稱念佛號
平時我們要把這十號記得清楚,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你要是在念佛的時候能把這十念誦一遍,你心就會十分的安穩,具足,不再浮燥。人心有的很浮燥,少得爲足,自以爲是,自輕自賤,要是把這十號念一念,自己的心是這樣具足的,如是安樂的,那可能我們就會方便一些。
有的人念佛念不出來味道,就可以用這種十號具足的念法來稱念佛號。好比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念“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那就感覺到十分有份量,你就不會再浮燥、輕飄地、溜口地把他念出來了。你就會念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你就會感覺很有份量。
我們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真言亦複如是:“南無薄伽伐帝,鞞殺社窭噜,薜琉璃缽刺婆,喝囉闍也,怛他揭哆耶,阿囉诃谛,叁藐叁勃陀耶,怛姪他,唵,鞞殺逝,鞞殺逝,鞞殺社,叁沒揭谛,莎诃”。它前邊就是十號,南無薄伽伐帝,它把世尊放前面了,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後面還是十號。
這不是偏贊之詞,是心地莊嚴,真實功德之相。我們心有時會浮啊,學佛,學著學著溜口了,學著學著感覺到無所謂了。你的心是不是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樣的心智安樂與抉擇呢?要是具足,那你真是大善者,安樂者。平時我們念佛若是一旦念溜了就可以這樣念一念,使自己的心智穩定下來,稱爲十號具足稱念。
我也勸大家有時間下去念佛可以這樣念一念,因爲這十號大家都比較熟悉,每天我們讀經都會讀到,基本上經典中這十號都是要讀的,“南無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阿彌陀佛世尊”。這樣念幾遍,十遍、二十一遍,你就心裏踏實,再來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會感覺到有份量。做事情要有個份量,沒有份量,人就很浮飄的把它做下去了,做完了一帶而過。
5、當下當念運用自心的具足與安樂
我們讀一讀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的第叁大願:
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衆生有所乏少。
我們隨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第叁個大願,我們看看這個願望就特別的實際了。
我們讀第一個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叁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衆生如我無異。這樣就是法界心,普照法界,光明法界,令一切衆生覺知法界的本心。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于日月。幽冥衆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功德巍巍,身善安住,幽冥衆生得度脫,予衆生光明。
第叁個願就不單是給光明了,令一切衆生,所受用者,無所乏少。
我們要有正解,正知,那我們對這個願望呢,你說藥師佛發這樣的願,他做菩提時,智慧方便,令我們沒有任何乏少,那我什麼都要。給我個世界,給我車子,給我房子,我念藥師佛讓他給,我缺這個、缺那個、什麼都缺,那這樣是什麼呢,這不是大願了,是你的索要了,索取了。
你一定要看看佛陀世尊爲什麼發這樣的願?第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就是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時,他是什麼樣的心理狀態呢?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令別人得,予有情以這樣的方便,以智慧方便,令衆生無所匮乏。
我遇到幾個修藥師法的,在藏地受黃財神灌頂的,修藥師法幹什麼呢,爲了現世的發財。受黃財神灌頂是想發財。幹什麼呢,因爲“衆所需要,隨願所得。”他就記住這句話了。
你不相信可以做做試驗,你念藥師佛所發的第叁個大願,“我以種種方便,欲令衆生無所乏少”,你可以做,象我們真正的想供藥師佛,成藥師佛這樣的願,你在供佛修藥師法的過程中,你會具足無量無邊的福德,你可以做,可以實踐,是欲令衆生無所乏少,而不是自己無所乏少。若是令自己無所乏少,那跟佛願沒有關系,跟強盜的心念是一樣的。
佛陀就是一個廣大的布施者,世間的安慰者、給予者、真正的具足者,他爲什麼具足呢?他欲令一切衆生得到滿足故,所以他自身是具足的,這一點我們若是轉不過來,不光沒有學到佛法,反而學到一個貪心,學到一個丟掉自心清淨具足的這個最安樂處。
我們發第一大願就知道我們的心本來是光明的,具足的。你掙有再多的錢,再多的事情,也是爲了滿足安慰自己的心,你不知道你的自心本來是安穩的,具足的,你若當下當念就運用這個具足與安樂,不需要無量無邊的造作,那你就可以做一個廣大的布施者,具足方便善巧的布施者,可以予一切衆生種種物取,乃至自己的手足頭目。
有人說布施很難的。我們讀過世尊因地,釋迦牟尼佛的因地,以身飼虎。世尊在因地做了無量無邊身心的布施,與一切有情結真實的因緣,拿自己的生命給世間人做布施,饑荒年來做大身魚跳出水面,跳到岸上,讓大家來切割他的身體,來食肉,做大蟒蛇讓蟲蟻食他的肉,讓人剝他的皮,這是爲了布施,不惜一切方便。
我們凡夫衆生是不可能想象得到的,因爲我們沒有發起這樣的心,所以佛以無量無邊的智慧方便,令衆生無所乏少,什麼方便呢?就是布施啊!自我舍棄的布施,大概我們初發心菩薩中這樣的想象是不可能的,是不敢想象的!
我出家的時間很多人都問過我,怎麼出的家?有家庭沒有?他們問你有家庭有孩子的,你怎麼做的?我說可能是布施吧,這是比較好的說法,怎麼布施的呢?給人嘛,我其它不能說給人,這家是給人了,反正是壇壇罐罐,看都不看全部都給人了,你若出家這些東西都不能要,因爲你若是有一分的眷戀就走不出來,工作肯定是布施了,過去熟悉的環境肯定也要布施掉,自己所有的社會生活也要布施掉。
你能不能布施呢?說都比較容易一些,真正布施,要真正很有力量的推動,才可以做得出來,像我們來學佛陀世尊這樣的大願,以此爲方便欲令有情,得以無所乏少,那就是廣大的布施。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六、莫令衆生有所乏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