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聲聞教成就與大乘化教威德
第四天下午(錄音對應4-2)
1、用佛心真心來觀察當下觀察現緣
我們繼續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來印契我們的心地。
佛願、衆生願的差別表現在所謂的一真一妄。這個真妄本來都是個名字,所以呢自性一如。我們認識到一如,是我們了解佛願與衆生願差別的目的,因爲不管是真是妄,實無自性啊。
說真者能給我們帶來如實、善巧、威德、自在力、方便。說假者給我們帶來困惑、痛苦、無明、迷失。但不管是真是假,它都會表現在一個無常、無我、無自性的這種無常的假設之中。
那我們說衆生的妄想業緣是爲假,諸佛如來的願是爲真實。真實者,順性之表達,能令一切衆生得見自性之真實,所謂的佛性本具,如來藏性之本具;凡夫的假亦迷失于真性,迷失于自性,讓我們蒙昧在虛假無常的事相之中,丟失自性的廣大善用,其表達呢,若墮于名字,若墮于實相。實相者,如實的消歸于自性,那妄者亦成真,真妄兩無對待,你能如實的安住在法則之中,得到真實的佛法利益。
我們說衆生願望之虛假,諸佛如來之真實。不是對待說,是一個表相說,其本質一如,是真實說,是真如說。說生滅門中設對待教言,欲令衆生分別心智得以取舍,取真舍妄,這是在順應世俗谛中,就是大家能接受的這種狀態下,所設立的教言,這是生滅門中設立取舍法,就是舍妄取真。
在真如門中,一切善惡法、是非法、出世入世法,皆是名字,無有實質,其本質一如故。所有言說皆是因緣而現,無有不可毀壞,無有不可變異的,都是在無常無緣的表現下,因緣合和所促成。所以真如門中一如之說,無對無待。
那我們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來印契自心,實是一如教言,就是真如教言,運用于生滅門,讓我們來印契自心,放下凡夫的顛倒、妄想、迷失、痛苦的這種虛妄的衆生心,讓我們來用佛心、真如之心,來觀察當下,觀察現緣,成就自他。
2、前四大願之次第
我們來讀一讀第四願,看看第四願是怎麼來講的。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這第四大願與第叁大願的差異很突出的表現出來,前面叁個大願都是次第來表現的。一個是先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直入真如藏中,知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消除善惡無記之差別,凡聖差別,一時同歸法界圓明,最初本際之相。
所謂的本際之相,就是一切衆生無造無作的天性,皆是大光普照,影暢表裏。與法界同,與法界心無異,與如來藏無異。此處是一切衆生本源,一切諸佛本源,也是一切菩薩之本源,一切生命之本源。若覺者,諸佛如來;若迷者,衆生。皆因此源頭流出。
這裏先給我們來展示法界性,通過第一大願讓我們了解本際光明藏,本際光明就是一切衆生,一切諸佛如來,同一走出,所以走出來者有覺有迷,諸佛如來知現前本際一念光明,所以自在安立世界。設立種種唯心世間,建立種種淨土,以種種通力,無礙力,方便于世間,自他受用具足。
凡夫不是,亦是從本際中走出,但迷失本際故,生起能所、取舍、善惡,不斷的延續著這種虛妄的、不實的業,形成種種濁惡的世間,就象我們現在這個娑婆世間,亦是本際中流出,但表現在第二念第叁念第四念,不斷的延續乃至無窮無盡,建立世界,成虛妄的世界,無常世界。
象我們生活在這婆娑世界,閻浮提世間,就是一個虛妄厭迷相續的世間,無始以來強化自己的虛妄,設立著這樣一個世界,讓我們來認識本際。
第二大願讓我們在本際光明中建立,所謂的建立功德巍巍,光明廣大,照破幽冥衆生的善巧,就是成佛的真正利益。
你認識到本源的利益有什麼意義啊?是廣利十方,非是泛空,非是無記。泛空無記沒有意義啊!若是佛法泛空,那對我們來說是不如實的,這裏給我們這種照破世間的方便。
第叁大願令我們學會廣大布施,于一切有情結廣大善巧、福慧的因緣。若不結這個緣,我們學佛的廣大妙用不會生起。
第四大願是欲令諸行邪見有情,安住菩提道,于聲聞獨覺乘成就大乘。
3、甯墮地獄受無量苦不取聲聞之果
龍樹菩薩在他的《大智度論》中有幾句話,給我的印象特別的深,他說:“甯墮地獄受無量苦,不取聲聞之果。”我當時感覺到特別的受沖擊,因爲作爲一個出家人,出家形象,特別愛樂“寂滅爲樂”的守護,清淨戒律的修持,禅定善巧的觀心,就是“止觀”二法的修持,對叁十七道品的愛樂。
那爲什麼龍樹菩薩說這樣的話呢?感覺到特別的震撼。後來接觸的多了,一些善知識喝斥,我出家的前幾年,經常受到喝斥,包括我的剃度恩師也在喝斥我,認爲我的心智狹隘,就是太自私了,雖然于戒律守護,實踐佛法的修持、運用,很用功夫,但心智很狹隘,就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自己只管念自己的佛,什麼都不會管,守護自己的戒律,外邊什麼也不會問,你再苦再煩再怎麼樣跟我沒關系,也聽不見,也看不到,也不過問。
那樣過了一年兩年,就受到很多善知識的喝斥。什麼樣的喝斥呢?認爲你是虛巧取用十方信施,你不應該在叢林中(寺院)住,你若不能與人結廣大的緣,你應該到山林中,到墳墓中,到岩石中,到山洞中,這是種狹隘的聲聞心智。
我開始的確感覺不到,後來走出來了,逐漸對許多苦難的有情,迷失的有情,在很小的問題上都迷失的有情,一接觸一碰撞才知道社會的人,多少人,甚至人人都多麼需要佛法,需要智慧,需要教言,需要引導,需要啓發,才感覺到那種狹隘的自身的念誦、修持、禮拜,乃至說種種自受用的喜悅,是多麼無聊無意義的。十方信仰,十方對你的供養,對你的尊重,是多麼的虛假。
一個人勤奮修持時,認真實踐佛法時,大家都會尊重他,就會很多的供養與禮敬,但這禮敬後邊,他們得不到如實的教導啓發,反而産生了一種自身的高尚與他人得不到利益的這種虛假回報。
開始對這東西認知不是十分的深厚,逐漸通過一些善知識的教導,才知道聲聞乘中這種修證的認取,所謂的闡提聲聞,就是只管自利不管他人,實在不適合于受廣大的禮敬與供養。好比說過去人就托缽,行于頭陀,那樣你自力自足,沒人管你。
但要象我們中國叢林,每一個僧人都在受著十方人的供養,像我們以前就在內堂口,往那一坐,這一天就過去了,一句阿彌陀佛,那供養是很大的,很多人都把你看得很重,認爲你有什麼修持一樣的,實際很多人養育了一個人的道德、修持。他若在這地方不知道,沒有感恩的心,沒有回報的心,那就走到一個很窄的路,就是聲聞的路,自利的路。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讀到“若人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4、時刻用四法印印取自心
有人問聲聞獨覺不是很好嗎?是,若是自利上來說是不可思議的,能迅速成就。若是一生真正這樣實踐著,大部分人都能成就,若舍棄雜緣,舍棄五欲,棄于世間,出家行道,行作沙門,聲聞果甚是容易,四向四果。
現在我們漢地人爲什麼證四果,證聲聞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乃至四向中都很難呢?
因爲沒有果抉于這個法則,沒有深入的實踐與投入,多有不正見,就是于無常,無我,寂靜涅槃處,不能時刻印取自心,若能時刻印取自心,在相位上十分的易得,迅速的可以證得法眼淨。了了世間,一切幻化,無有實質,皆是無我,苦空,能迅速歸于寂滅安住,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種種禅定、通力善巧都會實現的。
在南傳還真是有一些聖者,近代還有一些很深禅定修持者。我在接觸南傳佛教的出家人中也遇到過,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也可能是佛菩薩一樣的應世的這些成就者,他們的確是不可思議的。
就平時來說,很多人都感覺我的精力和體力都是不可思議的了,感覺到很了不起。因爲以前就是一天不休息,是可以的,幾天不休息也是可以的。休息稍微打個盹,或者坐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和這些菩薩比,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萬分之一,都不如他們的精力。不如他們的精力與細膩表現,無礙的心智表現。
那我們真正作爲一個學佛人,要知道佛法有廣大深刻究竟的利益,就是聲聞乘的利益都不可思議。我們說果位就是說從須陀洹果這個果,在相位果位中,在行的過程中,進趣的過程中,一切世染與他了不相幹了,這個世間的貪嗔癡慢疑的這種不正見,在法則上的運用的時候,對他無力的,習氣不能說,習氣還是習氣。
一旦取到這個果以後呢,勞慮永斷,清淨法眼一時就睜開了,看世間一切業緣,不實之處,抉擇無疑的。一切事情現前,刹那就能抉擇,不加第二念。直指虛妄,直指無常,識本寂靜,他會抉擇這一點,證一小世界方便智,在一小世界中通達無礙。
我們說四果證阿羅漢果,能知一大千世界方便,通力自在力皆能成就。近代的阿迦曼尊者就是有記載的阿羅漢,南傳一直到五千歲中都有阿羅漢成就的,須陀洹,斯陀洹成就的,這是真實不虛的。
那在漢地,說要是看到一個從初果到二果、叁果、四果的聖者,難不難呢?反而難了。爲什麼呢?它有大乘和聲聞乘交織的這一塊,處理得不幹淨大乘不能成就,聲聞乘也不能安住。實在是很危險的一種,就是這種方法很危險。這裏要沒有善知識,要沒有清淨法則的傳承,也是很危險的一個地方。
5、化教的殊勝方便與威德善巧
像我們現在末世遇到念佛法門,好比念《藥師經》,在化教中也是大乘善巧,他放棄了一切聲聞乘教言了。象《藥師經》的教言,“聞我名號,具叁聚戒,以我本願力故,令其清淨,還具叁聚。”有再大的過失,五逆重罪,十重之類,若持藥師琉璃光如來,殊勝圓滿功德,不可思議光明名號,一切惡業一時散壞,還具叁聚戒,得清淨安住,後面會講得到。
化教方便,直指人心,究竟本際所在,不假以事相而得…
《藥師佛十二大願開示 七、聲聞教成就與大乘化教威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