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七、声闻教成就与大乘化教威德

  七、声闻教成就与大乘化教威德

  第四天下午(录音对应4-2)

  1、用佛心真心来观察当下观察现缘

  我们继续学习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来印契我们的心地。

  佛愿、众生愿的差别表现在所谓的一真一妄。这个真妄本来都是个名字,所以呢自性一如。我们认识到一如,是我们了解佛愿与众生愿差别的目的,因为不管是真是妄,实无自性啊。

  说真者能给我们带来如实、善巧、威德、自在力、方便。说假者给我们带来困惑、痛苦、无明、迷失。但不管是真是假,它都会表现在一个无常、无我、无自性的这种无常的假设之中。

  那我们说众生的妄想业缘是为假,诸佛如来的愿是为真实。真实者,顺性之表达,能令一切众生得见自性之真实,所谓的佛性本具,如来藏性之本具;凡夫的假亦迷失于真性,迷失于自性,让我们蒙昧在虚假无常的事相之中,丢失自性的广大善用,其表达呢,若堕于名字,若堕于实相。实相者,如实的消归于自性,那妄者亦成真,真妄两无对待,你能如实的安住在法则之中,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

  我们说众生愿望之虚假,诸佛如来之真实。不是对待说,是一个表相说,其本质一如,是真实说,是真如说。说生灭门中设对待教言,欲令众生分别心智得以取舍,取真舍妄,这是在顺应世俗谛中,就是大家能接受的这种状态下,所设立的教言,这是生灭门中设立取舍法,就是舍妄取真。

  在真如门中,一切善恶法、是非法、出世入世法,皆是名字,无有实质,其本质一如故。所有言说皆是因缘而现,无有不可毁坏,无有不可变异的,都是在无常无缘的表现下,因缘合和所促成。所以真如门中一如之说,无对无待。

  那我们来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来印契自心,实是一如教言,就是真如教言,运用于生灭门,让我们来印契自心,放下凡夫的颠倒、妄想、迷失、痛苦的这种虚妄的众生心,让我们来用佛心、真如之心,来观察当下,观察现缘,成就自他。

  2、前四大愿之次第

  我们来读一读第四愿,看看第四愿是怎么来讲的。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这第四大愿与第三大愿的差异很突出的表现出来,前面三个大愿都是次第来表现的。一个是先令一切有情入大光明藏,直入真如藏中,知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消除善恶无记之差别,凡圣差别,一时同归法界圆明,最初本际之相。

  所谓的本际之相,就是一切众生无造无作的天性,皆是大光普照,影畅表里。与法界同,与法界心无异,与如来藏无异。此处是一切众生本源,一切诸佛本源,也是一切菩萨之本源,一切生命之本源。若觉者,诸佛如来;若迷者,众生。皆因此源头流出。

  这里先给我们来展示法界性,通过第一大愿让我们了解本际光明藏,本际光明就是一切众生,一切诸佛如来,同一走出,所以走出来者有觉有迷,诸佛如来知现前本际一念光明,所以自在安立世界。设立种种唯心世间,建立种种净土,以种种通力,无碍力,方便于世间,自他受用具足。

  凡夫不是,亦是从本际中走出,但迷失本际故,生起能所、取舍、善恶,不断的延续着这种虚妄的、不实的业,形成种种浊恶的世间,就象我们现在这个娑婆世间,亦是本际中流出,但表现在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不断的延续乃至无穷无尽,建立世界,成虚妄的世界,无常世界。

  象我们生活在这婆娑世界,阎浮提世间,就是一个虚妄厌迷相续的世间,无始以来强化自己的虚妄,设立着这样一个世界,让我们来认识本际。

  第二大愿让我们在本际光明中建立,所谓的建立功德巍巍,光明广大,照破幽冥众生的善巧,就是成佛的真正利益。

  你认识到本源的利益有什么意义啊?是广利十方,非是泛空,非是无记。泛空无记没有意义啊!若是佛法泛空,那对我们来说是不如实的,这里给我们这种照破世间的方便。

  第三大愿令我们学会广大布施,于一切有情结广大善巧、福慧的因缘。若不结这个缘,我们学佛的广大妙用不会生起。

  第四大愿是欲令诸行邪见有情,安住菩提道,于声闻独觉乘成就大乘。

  3、宁堕地狱受无量苦不取声闻之果

  龙树菩萨在他的《大智度论》中有几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的深,他说:“宁堕地狱受无量苦,不取声闻之果。”我当时感觉到特别的受冲击,因为作为一个出家人,出家形象,特别爱乐“寂灭为乐”的守护,清净戒律的修持,禅定善巧的观心,就是“止观”二法的修持,对三十七道品的爱乐。

  那为什么龙树菩萨说这样的话呢?感觉到特别的震撼。后来接触的多了,一些善知识喝斥,我出家的前几年,经常受到喝斥,包括我的剃度恩师也在喝斥我,认为我的心智狭隘,就是太自私了,虽然于戒律守护,实践佛法的修持、运用,很用功夫,但心智很狭隘,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只管念自己的佛,什么都不会管,守护自己的戒律,外边什么也不会问,你再苦再烦再怎么样跟我没关系,也听不见,也看不到,也不过问。

  那样过了一年两年,就受到很多善知识的喝斥。什么样的喝斥呢?认为你是虚巧取用十方信施,你不应该在丛林中(寺院)住,你若不能与人结广大的缘,你应该到山林中,到坟墓中,到岩石中,到山洞中,这是种狭隘的声闻心智。

  我开始的确感觉不到,后来走出来了,逐渐对许多苦难的有情,迷失的有情,在很小的问题上都迷失的有情,一接触一碰撞才知道社会的人,多少人,甚至人人都多么需要佛法,需要智慧,需要教言,需要引导,需要启发,才感觉到那种狭隘的自身的念诵、修持、礼拜,乃至说种种自受用的喜悦,是多么无聊无意义的。十方信仰,十方对你的供养,对你的尊重,是多么的虚假。

  一个人勤奋修持时,认真实践佛法时,大家都会尊重他,就会很多的供养与礼敬,但这礼敬后边,他们得不到如实的教导启发,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身的高尚与他人得不到利益的这种虚假回报。

  开始对这东西认知不是十分的深厚,逐渐通过一些善知识的教导,才知道声闻乘中这种修证的认取,所谓的阐提声闻,就是只管自利不管他人,实在不适合于受广大的礼敬与供养。好比说过去人就托钵,行于头陀,那样你自力自足,没人管你。

  但要象我们中国丛林,每一个僧人都在受着十方人的供养,像我们以前就在内堂口,往那一坐,这一天就过去了,一句阿弥陀佛,那供养是很大的,很多人都把你看得很重,认为你有什么修持一样的,实际很多人养育了一个人的道德、修持。他若在这地方不知道,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回报的心,那就走到一个很窄的路,就是声闻的路,自利的路。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读到“若人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4、时刻用四法印印取自心

  有人问声闻独觉不是很好吗?是,若是自利上来说是不可思议的,能迅速成就。若是一生真正这样实践着,大部分人都能成就,若舍弃杂缘,舍弃五欲,弃于世间,出家行道,行作沙门,声闻果甚是容易,四向四果。

  现在我们汉地人为什么证四果,证声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四向中都很难呢?

  因为没有果抉于这个法则,没有深入的实践与投入,多有不正见,就是于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处,不能时刻印取自心,若能时刻印取自心,在相位上十分的易得,迅速的可以证得法眼净。了了世间,一切幻化,无有实质,皆是无我,苦空,能迅速归于寂灭安住,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种种禅定、通力善巧都会实现的。

  在南传还真是有一些圣者,近代还有一些很深禅定修持者。我在接触南传佛教的出家人中也遇到过,很了不起很了不起的,也可能是佛菩萨一样的应世的这些成就者,他们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就平时来说,很多人都感觉我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不可思议的了,感觉到很了不起。因为以前就是一天不休息,是可以的,几天不休息也是可以的。休息稍微打个盹,或者坐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和这些菩萨比,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不如他们的精力。不如他们的精力与细腻表现,无碍的心智表现。

  那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学佛人,要知道佛法有广大深刻究竟的利益,就是声闻乘的利益都不可思议。我们说果位就是说从须陀洹果这个果,在相位果位中,在行的过程中,进趣的过程中,一切世染与他了不相干了,这个世间的贪嗔痴慢疑的这种不正见,在法则上的运用的时候,对他无力的,习气不能说,习气还是习气。

  一旦取到这个果以后呢,劳虑永断,清净法眼一时就睁开了,看世间一切业缘,不实之处,抉择无疑的。一切事情现前,刹那就能抉择,不加第二念。直指虚妄,直指无常,识本寂静,他会抉择这一点,证一小世界方便智,在一小世界中通达无碍。

  我们说四果证阿罗汉果,能知一大千世界方便,通力自在力皆能成就。近代的阿迦曼尊者就是有记载的阿罗汉,南传一直到五千岁中都有阿罗汉成就的,须陀洹,斯陀洹成就的,这是真实不虚的。

  那在汉地,说要是看到一个从初果到二果、三果、四果的圣者,难不难呢?反而难了。为什么呢?它有大乘和声闻乘交织的这一块,处理得不干净大乘不能成就,声闻乘也不能安住。实在是很危险的一种,就是这种方法很危险。这里要没有善知识,要没有清净法则的传承,也是很危险的一个地方。

  5、化教的殊胜方便与威德善巧

  像我们现在末世遇到念佛法门,好比念《药师经》,在化教中也是大乘善巧,他放弃了一切声闻乘教言了。象《药师经》的教言,“闻我名号,具三聚戒,以我本愿力故,令其清净,还具三聚。”有再大的过失,五逆重罪,十重之类,若持药师琉璃光如来,殊胜圆满功德,不可思议光明名号,一切恶业一时散坏,还具三聚戒,得清净安住,后面会讲得到。

  化教方便,直指人心,究竟本际所在,不假以事相而得…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七、声闻教成就与大乘化教威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